接地氣的時尚品牌─林果良品
文 / 汪逸嵐
踏入台北市松菸文創園區的黃金店面,對我這個新北市三重區長大的小資女而言,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林果良品的內部裝潢採用與皮革、木地板相近的暖色調、黃色聚光燈加上大面透色玻璃的自然採光,有著一體融合的視覺舒適感。產品以外陳列著過往的製鞋老物件或二手的鞋衣配件、書籍、旅行用品等,呈現日常生活連結的平實感,消弭我的不安。
在賞閱精緻的高級皮鞋和皮製品下,小心翼翼地捧著翻到標籤面,竟發現價格如此親民!當然店內亦展示其他高價單品,在這寸土寸金的商圈內,還能享有這種價錢,真是令人又驚又喜!店面裡展示70% 皆為男性商品,卻有部分是讓女性心動的鞋款和小飾品。除了一半商業展示,另一半幾乎是舒適隱蔽的休憩區、沙發座椅、時尚雜誌,有別於其他的店面,他們更重視安定顧客的服務。
這時走出了一位平易近人且時尚體面的紳士─林果良品共同創辦人曾先生,他是三重長大的孩子,母親也開鞋店,從小在製鞋及鞋業的行銷販售的環境下耳濡目染。一開始,他並沒有立即踏足這個產業,而是在父母親的細心教育下,取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學歷,於文化圈工作了一陣子,也因為有文化研究的背景,讓他在鞋業行銷販售上,有著跟別人不一樣的高度、手法和眼光,在「商業模式」和「產業文化」取得平衡,把每間店的裝潢營造溫暖具特色、不盡相同。
另外他也發現台灣男性在購鞋時,不像女性如此自在,較為尷尬彆扭,不擅於接受推銷,產生不好的購物經驗。曾老闆從2006年開始深耕台灣手工紳士鞋,研究時尚穿搭,不斷精進,亦出版或提供相關資訊供客人及時尚精品業參考,之後將傳統鞋業打進時尚圈,進而在男性高端時尚消費市場站穩腳步。
更轉為研究員身分採訪老匠師,在自身品牌網站寫出他們的故事,並推翻大眾對於舊時工匠的固有印象,重新建立起對匠人及傳統手藝的重視,讓老匠師由「做工的人」之自卑感,轉化為精品師的驕傲。
從小因工廠連夜趕工,母親擔心小孩下課後沒人照顧,於是叫他到工廠的小閣樓寫功課,與師傅們一同吃飯、過夜,讓他更直接地了解到整個生產的面向和背後的辛勞。在手工製鞋業高峰時,他們常常以廠為家熬夜趕工,1976年台灣曾創出製鞋黃金年代,現今皮革製鞋工藝已式微,除了過年前後的熱銷期,平時已不見當年盛況。
由於上世紀末廠商外移,許多老師傅早已退出這一行,轉業開起計程車甚至在建築工地討生活,讓他在尋找代工時花了不少功夫。曾先生提到製鞋師傅的收入是按件計酬,多做一雙就多賺一點,因此他挽救許多曾經要倒閉的家庭小製鞋工廠。曾先生提到有些製鞋小工廠就設置在一般老舊住宅內,三重仍保有著台灣過去巷弄街坊小工廠林立、家庭即工廠的景象。老師傅平均要花3.5年才能熟悉各段的製作技藝,其實林果良品目前並沒有特別培訓製鞋師傅,只有將製鞋的刻板印象扭轉,讓師傅們得到更多的尊重,雖然曾實驗過對外的培訓課程,但從效果論來看,實驗是失敗的。
現今皮革手工製鞋已看不出與三重的連結,但根據戀戀三重埔系列書籍提到:「光復後,製革工廠紛紛設立,三重市的製革業發達,尤其是台北地區主要產地……當時台北縣共有十三家皮革廠,光是三重的皮革廠就佔了九家……」。當時製鞋業也在民國40-80年漸漸起色並達到高峰,因此更加強化了該產業的文史脈絡,雖然原料提供已不復當時盛況,仍感謝這些產業達人堅持著最初的傳統技術,為家鄉的原有產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