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的多元、多變、多傳奇
文 / 汪逸嵐
三重在產、官、民、學界不斷努力下,已發展為「多元、多變、多傳奇」的黃金地帶。本次社區報以「三重地區產業」作為主題,結合豐富的文史脈絡。夙昔的三重原為單純的小型農業地區,蔬菜為該地區的經濟作物,並配合大稻埕茶業種植香花。隨民國政府搬遷來台,三重成為臺北縣時期第一個升格為縣轄市的地區,民國36年設三重鎮,民國38年容納大陸來台的軍隊,加入了眷村文化歷史及建築,形成外省移民潮。
民國54年,三重成立第一個台灣官辦民營的「頂崁工業區」,由於當時三重的物價及房價相對便宜且交通便利,三重隸屬北上公路的起終點,使得中南部島內移工們紛紛在此定居,促使三重人口族群與文化富饒而多元。許多人將三重作為往來台北工作的一個過渡地帶,昔日三重亦稱為「台北的後工廠」。
三重除了大型工業區外,巷弄裡還有許多的工廠聚落、小工廠及家庭工廠,以塑膠射出、螺絲、鑄模、點焊、電鍍、車床等半製成品的工業零件,在產業代工及家庭代工的努力下,創造了50至80年代的經濟奇蹟。戰後的台灣在經濟上表現更為亮眼,1980年代甚至出現「台灣錢淹腳目」的俗語,來形容台灣工業化成果豐碩,也讓三重從農業鄉鎮轉型為工業城市。
加上城鄉移民、傳統觀念及信仰下帶來的多元宗教信仰,除了三重既有的百年古蹟先嗇宮、神農文化祭(三重大拜拜)以外,大大小小宮廟林立。由於三重地理環境的優越條件,聯外的高度便利性,加上市區規劃與公共設施的加速發展,車水馬龍,物換星移幾十載,因科技的日新月異,過去的產業有些被大時代淘汰,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些則保留了技術和顧問價值,期望後進之輩能夠引續珍貴的老產業、尋思創新,創造產業亮點。如今三重的「多元、多變、多傳奇」奠基於時代演變下,因不同族群的融合而創造出了豐富多元的歷史面貌,而都市更新改善了市容景觀,街道變得整齊乾淨,甚至於2020年起,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計劃將未來新北市的第二行政中心設於三重區。
三重社區大學自2001年起作為在地社區與社會教育之推廣已有19年,秉持著堅定的「教育信念」深耕於三重,將社區大學轉化成「文化內容產業的銀行」,扮演協助提升地區教育軟實力的角色。並與校務委員張明祥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復育推廣「秀英花」10個年頭,重現秀英風華、遍地開花。在此感謝各產業機構願意給予學習的機會,有幸聆聽各優秀產業之傳奇故事以及不吝分享寶貴經驗,促進產學合作交流,更新地方資訊、優化本校課程。
社大志於傳承地方文史與輔導學生產業技術,緊密連結產業知識、技術和地方文史三方面,向地方產業的楷模借鏡學習,並期待未來優秀的莘莘學子加入,能夠青出於藍勝於藍,走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