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

「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是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公民與社會」新增的選修課程。本課程以「問題」或「議題」為基礎,其設計與規劃的主旨有四:1.透過公共問題或議題的探究實作,引導學生學習社會科學的推論與思考方法;2.透過對社會公共議題的界定問題、蒐集資訊與分析詮釋,培養學生分析與思辨不同立場、價值或觀點的能力,增進對社會重要議題的理解,並能掌握人們對議題的思考與決定的差異本質;3.以公民素養學習為指引,從探究日常周遭、社會,以及全球關連的公民議題,進而發展學生溝通表達以及參與社會改良的公民行動能力;4.提供學生加深加廣的學習,並能兼顧學術性向的探索以及銜接大學學習的準備,以達成適性揚才和終身學習的國民基本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探究與實作應該包括四個要項:「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以及「總結與反思」。這四個要項構成每一「問題」或「議題」探究的主要步驟與學習重點,缺一不可。「發現與界定問題」是對想要探究的議題或現象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有可能是指認一個尚待說明的現象,探究一個現象形成的原因,或是影響現象存在的機制;「觀察與蒐集資料」是針對研究問題進行資料搜集,搜集資料的方式與資料性質因研究問題而異;「分析與詮釋資料」著重證據基礎,可運用不同的分析工具與分析方式,說明資料如何回答研究問題;「總結與反思」是導引學生思考社會探究的意義,以及在探究過程中,所可能形成的其他研究問題。

課程實施可從「社會參與行動方案」、「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以及「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的實作取徑中,擇一或選擇混合取徑進行探究。探究問題或議題的選取與確定,可由教師協助誘發引導,或由學生自發提出。下表所列之實例屬於參考性質,教師可依據學生學習條件、學校在地特性、以及環境與資源條件,引導學生選定探究實作的題目。

社會探究的要項

1.發現與界定問題

2.觀察與蒐集資料

3.分析與詮釋資料

4.總結與反思

實作取徑 (參考實例)

1.社會參與行動方案: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選擇特定公共議題,以「改變現況」為目的,採取行動,並對於行動歷程加以反思,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1-1.公共倡議的多媒體製作、小劇場或行動劇等。

1-2.成立公益社團或建立公益網站。

1-3.投書或撰寫遊說說帖。

2.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人們的行動往往隱含特定的意義和價值,理解人們對特定生活事務和現象所賦予的意義,有助於深度探索不同文化以及各群體的相互理解。

2-1.地景地標、文物或歷史故事是否應該保存與如何保存,人們持有什麼態度?是否不同?為什麼?

2-2.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政治或者經濟事件,如何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反之,我們的日常生活固定活動,是否可能影響到遠方的人、事、物、生態環境?

2-3.當社區出現城鄉移民或者外籍移民時,人們會如何反應?分析並解釋?

2-4.理解、詮釋多樣的文化或儀式活動,以及這些文化儀式活動對其成員的價值意義。

以上部分專題探究,可運用地理資訊系統或史料證據研究。

3.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對可觀察的行為、態度或情境進行測量或描繪,蒐集彙整既有的測量數據,並對測量結果與所描繪之現象的影響因素,提出可能的初步解釋。以培養依據掌握之證據推論,進而系統性理解社會現象的能力。

3-1.參訪學校或社區附近各類的市場(例如:農產市場、花市、夜市、3C電子產品等),調查訪問產品從產地到零售的價格為何,並討論價格決定的方式。

3-2.探究生活周遭基本工資與實際工資間之差異,說明為何有些地區的工資會低於基本工資,有些地區實際工資則高於基本工資。

3-3.針對學校所在的縣市,觀察行政首長及議會議員的政黨背景,說明該政黨贏得縣市首長選舉或是成為議會多數的原因,以及對於歷次投票率、得票率的變遷的分析或解讀。

3-4.選擇任何民意調查,了解其運作過程,分析其可信度與媒體的報導,並分析其與周遭人的意見是否一致還是有落差?

4.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既有的規範或論述,可能蘊含特定的價值與偏見,也可能存在不同立場的爭辯與衝突,針對社會生活的規範或論述提出批判思考,以培養反思探究能力。

4-1.以任一社會爭議事件(例如:勞資爭議、經濟開發與環境影響評估爭議、原住民族土地開發爭議、刑法修改爭議等)進行探究,蒐集與閱讀爭議事件所涉及的相關規範,以及不同立場行動者提出的論述,分析與反思各種不同立場的爭辯與衝突。

4-2.以持續的社會爭議為例(例如:人權、性別、族群、移民等),探究社會多數意見分布情形,而贊成與反對的主要論述理由有哪些?應如何檢驗或思辨其相關論述的合理性?

4-3.觀察或解讀媒體內容可能隱含的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等。

4-4.輻射食品與菸品都對人體有害,為什麼政府禁止輻射食品的進口,卻允許菸品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