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楼那山那水——第2期《雪州誌》读后感
吴国彬(高二文商礼)

我生活在雪州,却不知道雪州有什么故事。

时间不断地冲刷,我们忙着雕刻出自己所想要的形状,却忽略了身边人、事、物的改变。作为一位学生,我们的日常皆为上学、做作业、滑手机、享用美食。但,时代是流动的,是变幻的,就连发生在我们周遭的故事,我们却毫无了解。但经由《雪州誌》一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为何我们不去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呢?拉下车窗,看着夕阳西下,嘈杂喧嚣的街道,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耳机里的音乐,看着路边叫卖的小贩,原来这样车水马龙的人间是我生活的城市——雪兰莪州。《雪州誌》是一份专属于雪州人的杂志,内容涵盖了城市文化、商业潮流、民生风貌、社区活动等。而《雪州誌》时隔数月,就会推出新的一期,每期的内容都生动有趣且教育意义丰富。在此杂志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小到自己的童趣,大到国家大事,都将收录到此杂志中。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故事,由我们记录。

在此杂志中,一文名《那些年,仿佛若有光》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梁友瑄感受到了光亮?是温暖的阳光?还是篝火旁的亮光?但,其实是快门按下时一闪而过的闪光灯。

这篇文章故事的起源是十二位影像应届毕业生为了回馈社区而推出的企划,他们的目的是为婆婆妈妈们开启短期平面摄影培训课程,毕业生们在空闲时积极派发传单、寻找上课空间和规划时间表,由他们充当助教,而作者和另一位老师教授相关的摄影知识。而此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婆婆妈妈们拍照拍得更好看,而是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记录加影(Kajang)的故事,任何故事都可以,比如:自己喜欢的茶餐室、果园等。短短的半个月,他们交出了自己对加影(Kajang)的观察和情感,建构出自己的意象。最后,毕业生们还带着这些作品一同展览到名为《恋恋加影》的摄影成果展。几年后,作者又南下至居銮的实里拉龙(Sri Lalang)新村,开办“乐龄人士手机摄影课程”,他们平均年龄55岁,最年长的为70多岁的老奶奶,第一堂课连对焦都不会,但随后的反应却是最快的,也是交作业最勤快的。他们不断记录日常琐事或是记录身边的人事物,最终部分的作品也被收录在2020年的日历。这就是作者梁友瑄教学生涯的两次重要体验。

我特别喜欢书内的一句话:“为何是婆婆妈妈?不少女性在步入家庭后,因为忙着经营家庭,逐渐遗忘自己的生命还有多种可能性。” 不禁让我想起来了我的妈妈为了照顾家庭,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这个家庭中。此外,文章中还出现一位奶奶曾说了这么一段话:“以前我的老公都不给我出门,怕我越学越厉害跑掉。几年前我跟他说,我不要管你了,我们都这么老了,你还要管什么?” 是啊,人的一生短暂且宝贵,生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生活的体验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戛然而止,而这位奶奶记录了自家园圃的风景,从中感受到了奶奶对生活充满无尽的向往。

这一篇文章亦是我在此杂志中,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我从中看到了朴实,没有所谓的城市喧嚣,只有自己对周遭的眷恋,从手机镜头里感受到了人间烟火气息的温度。我们的目光并不局限在科技发展的熏染中,在被岁月淹没的老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万千精彩。或许很多人并不晓得,其实我们生活的巴生被历史学家鉴定为大马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经岁月淘洗留下了文化老街和代表性建筑,为巴生酝酿出丰富的地方韵味,形成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色。而我认为巴生最具有人情味的地方在“巴生旧火车站”的区域,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保留了这城市原有的一点色彩。若有机会,我愿意举起相机记录这座“古城”。平日里,当我发现美的事物,我也会举起手机捕抓每一幕,路边的野草花、恰好的光线、人们的喜悦等。

我们常听说:“人,是视觉动物”,我们只能依稀记得一些重要的回忆,却无法保存一生中所有的回忆。倘若我们试着去记录生活,翻开相簿,将会看到自己的繁华,会有一份恬淡、一份从容、一份感动。快门下记录着一页页的历史,写下了曾经的辉煌、写下了曾经的黑暗、写下了那些我们拥有的曾经。


熟悉的味道让我们多了一道回忆,却多了一道心酸。

我想分享的第二篇文章为翁菀君所写下的《青春广场的蚝煎》,直白的标题但内容却丰富多彩,让我阅读完这本杂志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档节目里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来形容人生,因为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 我认为这句话适合作为此读后感的题记。

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她在八打灵二区(SS2)的其中一间报馆上班时注意到的种种美食,她所生活的地方有两个小贩中心,一为清真、一为华人摊贩为主,而作者对一档名为 “老友记” 的蚝煎档口情有独钟,不管身在何处,蚝煎的味道无法消散,她写下的蚝煎味道非常生动,仿佛就近在咫尺。这也不禁让作者联想到了她大学时期和室友们说说心事,在嘛嘛档高谈阔论,毫不保留的交出信任的时光。但毕业后却再也没有联系了。视角回到卖蚝煎的小摊子,但却出现了一对母女抢生意,而作者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无论之前任何的交集是否真心,至少阴暗掩藏在脸皮底,只要没人摘下面具,眼前仍是一副天下太平的美好假象。” 原来这竞争的后来,就连丢椅子、闹警局的戏码都出现了。而过了几年,作者赴台湾念书,在那里也遇到了与蚝煎相似,但却名为蚵仔煎,可是作者还是钟情于位于赤道的蚝煎,甚至夸张至说吃完蚝煎又是明朗的一天。从台湾回到马来西亚,作者依然前往 “老友记” 购买蚝煎,老板依旧认得出作者,但不同的是那对抢生意的母女已经退休了,这一摊子一开便是三十年,要记得的事那么多,最后也许分歧和嘈吵都不再重要。最后,作者也想找回消失不见的大学室友,说说她的顿悟和决定,但这些年,失去的又何止这些呢?

从这一篇文章中,宏观来看只是简单地分享饮食记忆,但微观地看却发现了许多人情世故。比如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青春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告别,失去的时候多半不察觉,只是隐隐发现往日珍视的时空人事突然改变了意义,有时甚至变得无比贴近现实。” 但我认为青春本来就是用来追忆的,努力过后将它耗尽,在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当那对母女抢生意时,作者写下那段话想表明的是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常常隐藏真实意图和情感的倾向,以及表面和谐与真实内心之间的差异,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评估他人和情境时要保持审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接触到了许多味道,但总有一些味道我们却无法忘记。在我处于小学低年级的阶段时,我的妈妈总是带我到峇尤丁宜(Bayu Tinggi)的一间板面店享用午餐,每周至少会吃一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再也没有光顾那间店。直到后来,想起那个味道时,店铺已经倒闭。人生总会在一瞬间想起某个味道,但已仅限于回忆。成长的道路总是很新奇,遇到许多过客,接触过许多味道,但人的心灵却很小,根本装不下那么多,所以一路前行,一路抛弃。

在疫情发生的这几年,我们逝去的已越来越多。这场疫情搅乱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教会了我们珍惜,当平时遇到了日复一日会遇到的人事物,或许会感到很平常,但疫情后才发现平日里那些一直被忽视的琐碎幸福是多么珍贵。就如这一篇文章里的蚝煎,一勺粉浆制成的蚝煎,却让作者回忆起了过往。在这个竞速时代里,我们也应该放下重担,用心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就会感受到他们、它们无处不在。

结语。

合上书页,才发现原来我们所需拓展的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内容。生活周遭发生过的故事我们却毫无察觉,或许这就是高二必修社会科学的缘故。当然,我分享的两篇文章只是这本杂志中的极小部分,这本杂志内绝对还具有许多有趣的部分值得大家去探索。《雪州誌》是我阅过为数不多不把广告放在第一位的杂志,而是把教育和社会内容列为主重点。最后,当越来越了解身边的事物,我们就会清楚地看见,我们的眼光或许还很狭义,那么就借此机会,阅读《雪州誌》打开眼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