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爱我家乡 . 爱我马来西亚

阅读文学,为AI时代的生命找出路

"人工智慧会拓展我们所知的现实,会改变我们沟通、联系、分享资讯的方式,也会改变我们所发展和运用的准则与策略。当我们不再靠自己来探究和形塑真相,当我们征召人工智慧来当我们的副手、辅佐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时,我们要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我们在这世上的角色?我们又要怎么调和人工智慧与人类自主、人类尊严等概念? " ——《AI 世代与我们的未来》

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以此洞察人性的复杂,滋润内在的心灵......


        今年,《收获杂志》举办 65 周年庆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给小说家余华颁奖,讲稿是AI写的;

         今年,“索尼世界摄影大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将创意类冠军颁给了德国摄影艺术家埃尔达格森,获奖照片是 AI 做的;

       还是今年,网上涌现《发如雪》《不为谁而作的歌》《一场游戏一场梦》等一批孙燕姿“翻唱”的作品,歌曲是 AI 唱的……

        从文字、图像到影音,生成式人工智能几乎无所不能,已至几可乱真的程度,并且还在迅猛发展中。


挑战在生命与生活

        拙于文字者,运用 ChatGPT 即可条理表达,文从字顺;不擅绘画者,通过 Midjourney 即可让构想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穷于修图者,借助Photoshop 即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

        积极来看,只要善用技术工具,人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能轻易从 10 分提升到60 分。与此同时,及格线也从过去的40分推高到80分。

        换句话说,只有做得比 AI 好,或者做到 AI 做不到的程度,才算格。

        面对科技的瞬息万变,我们常担心下一代无法适应新时代,缺乏竞争力,乃至不能自力更生。

        然而,这种担忧可能是杞人忧天。生长于这个AI 新时代,我们的孩子属于“数位原住民”。对他们来说,一切是那么方便丝滑,一切又是那么理所当然。

        对于各种新科技和新工具,他们轻而易举就能掌握。同时,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新产业和新机会大多也为他们而设。

        相比之下,新世代更大的挑战其实不在生存,而在生活:怎么过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如何在信息洪流里远离焦虑?如何在真假难辨中独立思考?如何在虚拟互动里建立真实关系?如何在物欲横流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活出尊严、活出意义、活出幸福,才是新世代更迫切的生命挑战。


越浮躁,越需要阅读文学

        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文学这件看似日趋小众且不合时宜的事就显得特别意义深远了。

        童话、小说、散文、诗歌、阅读文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价值可言,既不能变现,也无法致富。

        然而,文学阅读能提供思维过程和感官体验,而过程和体验,恰恰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条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这一辈子要怎么活?诸如此类的人生大哉问都没有客观标准,答案只在心中,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

        阅读文学,可以引领我们踏上这趟生命探寻之旅。

        然而,现实似乎与此背道而驰。读整本书的人越来越少,听精简说书的人越来越多;看整部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刷电影解说和短视频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只想知道更多,不求理解更深;我们只要尽快达标,不管过程如何。

        从 FB 到IG,从 YouTube 到 TikTok,我们的专注力越来越短,我们的思考越来越浅。

        我们花更多精力与他人攀比,我们留更少时间与自己对话。我们越来越浮,同时越来越躁。

        这是一个越来越漠视文学的时代,又是一个越来越需要文学的时代。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以此洞察人性的复杂,滋润内在的心灵,探寻生命的出路。


—— 文章摘自 《孩子》 170期 /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