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能依核心素養、學習內容與學生差異性需求,有效引導學生學習達成教學目標,並能依評量結果診斷學生學習狀態,據以調整教學及提供學習輔導。
學校自陳與自評(學校填寫):
1.推動核心素養導向相關教學計畫與執行
1-1本校課程核心小組自105學年度開始運作,已於106學年度完成本校願景及學生圖像,並透過團體共創方式發展校本核心素養能力指標,除對應本校願景及圖像外,另扣合新課綱三面九向及A(情意)、S(技能)、K(認知),本校各項校本課程即依此指標設計課程及規劃教學活動。
1-2本校校訂必修「臺灣大道系列課程」,是以宏觀觀點從臺灣大道出發,引領學生認識家鄉、愛臺中、有認同感,擁有生活與探究的能力及態度,以結合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及素養導向等理念,進行課程研發。目前開發出六門課程,以實作、實驗、探索、踏查等方式,培養學生校本核心能力及素養。
1-3本校校訂必修「專題探索與表達課程」,為結合本校原有網室「中港食農園地」及既行落葉堆肥措施,以食農教育為探索主題,透過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表現,培養學生展現中港學生圖像中的知識探索力及智慧生活力等,最終實踐小組合作精神與自我表達能力,落實課程真正學校特色化。
1-4「設計思維特色課程」為本校設計思維社群成員共同開發課程,課程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以人為出發點的服務概念,以小組共同合作方式,激盪創意,進而構思並實作能解決人們生活中問題的產品。真正落實做中學,培養具備解決現在及未來問題的能力,並將完成的作品參加IEYI全國青少年創客發明展,均獲佳績。
1-5「視覺創意特色課程」為本校視覺創意社群共同研討課程;課程設計目的在培養學生生活中的美學素養,強調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多元學習方式發想創意,並結合實作的課程實施,透過建築建模、藍晒圖實作及藍染課程等,培養學生美學鑑賞力,初探美學創作,進而寓美學素養於生活中;期末辦理「臺中城市模型意象展」,將所生活的城市建築由遠觀進而實作躍於紙上。
1-6「愛山林特色課程」,結合校內老師生物、地理、語文、健體、護理、登山等的專業能力,共同研發一套完整的實用性課程,也是一門體驗教育,提供學生實際生活中缺乏的經驗。以生活為師,藉由多元的課程內容及活動激盪,塑造及實踐中港學生五力圖像-傳愛行動力、知識探索力、智慧生活力、社群活動力及夢想實踐力。
1-7辦理期末特色課程成果展,透過資料的彙整、統合及討論成果呈現的形式,展現學生能統整應用課程,進而透過表達,付諸實踐的能力。以靜態海報展或設置互動之動態攤位,檢視學生學習目標及內容的達成;同時進行下一學期多元選修課程說明會,由本學期修課學生統整課程概念後,為即將選課學生說明課程架構及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觀點說課,檢視表達力之實踐程度。
2.發展創新多元、差異化、加深加廣教學實施計畫,及其他參與學生名單與成效
2-1研發並開設創新多元課程,針對本校學生興趣、需求與能力規劃,提供學生探索與體驗的機會,讓學生適性揚才、多元發展。
2-1-1自104學年度始至107學年度,由單一年級至今已全面開設多元選修課程,107學年度第1學期開課課程數高達30門,接近班級數1.5倍,符合新課規規定之上限,充分提供學生各種創新多元課程,足供學生適性及多元發展。
2-1-2結合本地農會規劃發展食農教育課程,與本校教師採協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認識產銷履歷及食品安全等議題,並透過參加「四健尬看麥產銷履歷成果比賽」,統整學生發展及創新之應用能力。
2-2針對國、英、數能力檢測成績不佳及對體育班學生,實施學習扶助計畫,於課後提供差異化教學。
2-2-1 104學年度第2學期至105學年度第1學期,申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扶助計畫」,受扶助對象為國中會考國、英、數成績等第為C學生,每科20人參加,共計60人次參加學習扶助課程;實施方式為利用課後進行,並採多元評量方式進行後測,經分析顯示,其中以英、數兩科實施成效最佳,數據資料如下:
2-2-2因體育班學生經常性參賽致課業成績落後,106學年度申請「基層運動選手課業輔導計畫」,針對國、英、數三科學業成績後25%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對象為高一至高三體育班學生,共計230人次參加,經回饋問卷統計,約有66%學生認為參加課業輔導課程有助於後續學習。
2-2-3 107學年度辦理數學差異化教學,對象:針對107學年度第一、二次段考數學成績,落在同一區段後20%高一新生,於第8節進行差異化教學,共計有36人參加。學生於課程結束後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參加差異化教學學生在數學科成就測驗上確有明顯進步,進步人數百分比高達81%,顯見透過課後差異化教學確能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2-3開設加深加廣課程,以滿足學生銜接不同進路大學院校教育之需要。
2-3-1爭取臺中市高精進計畫辦理「國際公民-第二外語課程」,開設英語、日語、西班牙語、法語及韓語等課程,聘請中外籍師資入校授課,提供學生語言能力充實之各種管道,並為未來就讀相關科系預做準備。
2-3-2與靜宜大學合作參與「教育部扎根高中職資訊科學教育計畫」扎根計畫-程式語言APCS課程,由靜宜大學資訊科系專業師資授課,透過程式語言學習,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協助學生探索未來生涯,且鼓勵學生報名參加APCS程式語言檢定,提供學生未來選填資訊相關科系之能力證明。
2-3-3與東海大學產學與育成中心進行課程合作,由工業設計相關科系教授為學生授課,引導學生學習創意啟發與實踐實行之策略,指導學生組隊參加「智慧生活議題松工作坊」,啟發學生對設計相關領域的興趣及潛能。
2-3-4本校社會領域參與中興大學106-107學年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提升高中生國際視野計畫」,規劃一系列國際議題相關課程及講座,由大學教授擔任師資,探討國際公民相關議題,開啟學生對國際情勢與政治的學習視野。
2-3-5本校藝術人文領域長期參與臺中教育大學美感教育基地「105 至 108 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規劃美感教育實驗性課程於課堂中實踐,並邀請各專長師資入校與學生對談,帶領學生實作,開啟學生美學視野及鑑賞力,對大學相關科系有更深入了解。
2-3-6圖書館及國文領域教師每年規劃「與作家對談-閱讀系列課程」,透過深入導讀、探討與專題發表,深化學生文學基礎,增進文學鑑賞能力。
3.依據多元評量結果調整教學方法與具體學生學習輔導
3-1每學期實施三次定期評量,以瞭解階段性學習狀況。除定期評量外,教師依科目性質與學生學習情形,進行日常考察,如專題報告、心得寫作、成果作品、習作演練…等多元評量方式,據以檢核教學與學習成效。
3-1-1請老師於課前說明評量方式,學校彙整項目於本校網頁公告各年級評量方式,並於行事曆上公告定期評量及補考時程,依教學進度安排考程及評量範圍,於考前說明並提醒定期評量注意事項。
3-1-2日常考察由教師於平時上課進行,如國文科-閱讀PK、表達力(文字、語文)、翻轉教學;英文科-小組討論報告(口頭、書面)、歌唱比賽;數學科-具體操作、組織圖、解題與教學;自然科-專題報告、實驗操作、上課問答;社會科-上台報告、時事評論、小組討論、議題辯論等,評量方式甚為多元。
3-2每次定期評量結束,學生、家長、教師可以使用線上成績系統ischool-1Campus,查閱階段學習成果,以利調整原先規劃之學習與教學活動。
3-2-1考試結束,教師依成績登載作業流程上網填報各科成績,以利學生及教師即時查詢,教師可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後,做為調整後續教學策略或方式之參考依據。
3-2-2學生、家長皆可使用手機或電腦查詢,以利隨時了解學習狀況,並適時調整學習方式。
3-3針對國、英、數檢測不及格或後20%學生於課後進行差異化教學;對體育班學生因班級內學生經常性參賽,造成班內學習成就極大差異現況,進行差異化教學及進行多元評量檢測學習成效。
3-4訂定本校「重補修實施要點」,輔導未達學習標準之學生進行重補修。
3-4-1學期末彙整各科學期成績不及格名單,安排老師命題、監考、考試時間、考試地點,並公告於本校首頁,按規定進行補考。
3-4-2匯入補考成績後,公告重補修名單,學生可從線上成績查詢,報名重補修,安排各科老師專班輔導、自學輔導。
4.落實執行各學科教學研究會紀錄與活動
4-1各領域教學研究會定期召開會議,於學期初擬定各項教學計畫、18周進度表及各評量計畫,以供科內教師及相關行政單位規劃及檢視相關學習活動。
4-2各領域教學研究定期辦理各項增能研習,針對領域內教師之教學專業、教學策略及學習評量等面向進行研討,並參考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效,以做為是否調整教學進度或教學策略之參考依據。
4-3各領域教學研究會之會議記錄採紙本與線上雙軌並陳方式,網頁建置在本校首頁-國高中社群,以供科內教師及行政單位可隨時檢視執行進度及檢核目標達成與否。
5.本校特色
5-1為確實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本校透過以下全面式規劃能符應核心素養,並兼顧學習目標及學生差異性需求的教學活動:
課程方面:透過教學研究會及教師專業社群,以雙管齊下方式發展多門跨域的素養導向課程,兼顧學生的多元學習需求。
教學及評量方面:透過各種教學方式如講述法、動態活動安排及實作,豐富教學活動;善用多元評量方式,以達檢核學生學習 成效。
軟硬體設備部分:建置線上學務系統ischool-1Campus,供教師查詢學生學習狀況,以調整教學策略,並提供學生及家長即時 了解學習狀況管道;建置教學資源網,提供老師教學相關輔助工具及媒材,以確實落實有效教學效益。
資源支持部分:善用社區及鄰近大學院校資源,鏈結教師課程設計及實施,深化本校學生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