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您當初是如何發現自己對研究的興趣?又是什麼契機讓您決定投身於婦科腫瘤學的研究?
黃韻如教授: 我大學時並沒有特別熱衷於研究,但到了住院醫師(R2)時,我在婦癌病房照顧了一位年輕的卵巢癌病人,她病況嚴重,已經歷經多次手術和化療,仍無法控制病情。我每天幫她換藥、照顧她,甚至變成她的精神支柱。可是,即使投入這麼多心力,我們還是無法真正幫助她,最終她仍然離世,這讓我開始思考:「難道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
後來,我又遇到另一位病人,她的卵巢癌已經復發多次,當時還沒有針對卵巢癌的標靶治療藥物,但我的學長正在研究血管新生機制,於是我們嘗試申請「恩慈療法」,幫她使用當時還未核准的標靶藥物 Avastin (Bevacizumab)。結果令人驚喜,她的病情明顯改善,不僅能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參加女兒的婚禮,擔任主婚人!這讓我真正意識到:「研究可以改變病人的未來!」從那時起,我決定走上婦科腫瘤研究的道路,希望能為更多病人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醫學不只是看病,更是尋找更好的治療方式,而研究正是推動醫學進步的關鍵。
Q. 您曾在新加坡與多個國際機構合作,回到台灣後,您如何看待台灣與國際醫學研究的差異與合作機會?
黃韻如教授: 台灣的研究人才與技術其實不輸國際,但我們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研究資源、醫療制度限制。例如,精準醫療的發展需要龐大的生物資料庫,但台灣目前的建設仍不夠完善,無法與國際大規模數據相比。我認為,台灣應該加強跨國合作,讓我們的研究與全球接軌。台大的優勢在於學術資源豐富,學生擁有很高的自主性。未來,我希望能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在醫學訓練中接觸人工智慧、商業管理、醫療科技等跨領域知識。
Q. 台大醫學系如何培養學生在臨床與研究之間取得平衡,特別是如何鼓勵學生投入像您這樣的「醫師科學家」之路?
黃韻如教授: 醫學系不是只有當醫生這條路,很多人覺得進了醫學系,就只能走臨床這條路,但其實醫學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醫療科技、政策制定、商業管理、法律顧問等。我的建議是:勇於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除了提供研究機會,台大應讓有志於研究的學生或醫師能真正投入,而不會因為臨床壓力而被迫放棄。我也建議學生多與國際接軌,透過海外研究交流,拓展視野並學習不同的研究文化。
學生可以從低年級開始接觸研究,透過實際參與來決定是否適合這條路。即使未來不做研究,學習如何閱讀與評估科學文獻,對臨床醫師來說也至關重要。研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每個醫學生都應該有探索的機會。
Q. 請問開設「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通識課的契機及收穫?
黃韻如教授: 「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這門課,我希望透過月經這個主題,引導學生跨領域思考,從生理學、社會學、醫學倫理等不同面向理解健康與文化的關聯。這些課程的核心價值,就是希望學生能夠打破框架,培養批判思考,理解醫療如何與社會文化、性別平權等議題互動。醫學不只是治病,更是理解人、理解社會,醫學生應該學會與病人溝通,而不是只關注病歷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