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元教授於1998年畢業於台大醫學系,於2000年進入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後來,他決定赴美深造,於2003年前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公共衛生碩士,之後又在凱斯西儲大學完成生命倫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在台大醫學院從講師一路晉升至教授,並曾擔任台大醫學系副系主任、台大醫院教學部副主任。2019年,他接受台北市政府邀請,擔任台北市衛生局局長,負責公共衛生政策的規劃與執行。於2024年8月卸任後,擔任台大醫院院長室醫務秘書兼發言人至今。
陳彥元教授於1998年畢業於台大醫學系,於2000年進入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後來,他決定赴美深造,於2003年前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公共衛生碩士,之後又在凱斯西儲大學完成生命倫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在台大醫學院從講師一路晉升至教授,並曾擔任台大醫學系副系主任、台大醫院教學部副主任。2019年,他接受台北市政府邀請,擔任台北市衛生局局長,負責公共衛生政策的規劃與執行。於2024年8月卸任後,擔任台大醫院院長室醫務秘書兼發言人至今。
Q. 什麼契機讓您前往美國深造,攻讀公共衛生與生命倫理?這段經歷對您的醫學觀點或人生產生了哪些影響?
陳彥元教授: 我在醫學系五年級時就開始考慮出國進修,由於美國學費高昂,對於非實驗室研究領域的學生來說,獎學金機會較少,因此我選擇報考教育部國家公費留學生命倫理組考試,成功獲得公費獎學金。我對醫療社會科學和生命倫理學特別感興趣,因為觀察發現,醫療行為常常涉及人文、醫療社會學與生命倫理領域的議題。赴美求學後,我發現美國的學術環境非常鼓勵跨領域學習與研究,並強調獨立思考與批判性分析。這段經歷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也影響了我後來在公共衛生與政策制定上的思維模式。
Q. 許多醫學生有出國深造的想法,您建議這些醫學生在現階段該做什麼準備呢?
陳彥元教授: 我認為英語能力是關鍵。我在台大時英文成績並不好,甚至曾認為考上醫學系後就不需要再學英文。然而,到了美國後發現流利的英文溝通對於學術表現與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美國人常把英文能力與智商劃上等號,雖然不合理,但這確實影響你的機會。其次,想想看出國深造是不是適合自己? 除了具備獨立思考與批判性分析,是不是對於跨域、多元、自主的接受度強。再者,自己想要深造的領域是不是必須要出國走一遭,也要謹慎評估,在選擇出國進修領域時,也應以個人興趣為主,而非僅考慮社會期待或經濟回報。
Q. 您曾擔任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請問是什麼機緣讓您從事行政工作?有沒有特殊的體驗或深刻的體悟能與我們分享呢?
陳彥元教授: 對於衛生局長一職,我誠惶誠恐感謝院長及我的老師的推薦,也感謝市長的信任,經過數週考量後才接受任命。剛上任時壓力極大,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勝任。原本在醫學院,我影響的對象是幾百位學生,但到了衛生局,決策影響的是整個台北市,甚至是許多縣市的衛政。擔任公職讓我更理解政策制定的複雜性,特別是資源分配與風險管理。公共衛生政策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限的資源會限制了公共衛生決策,每個決策都會有不同支持者,也會有批評的聲音,但最重要的是找到最大公約數,讓公共衛生政策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最大效益。
Q. 您曾擔任台大醫學系副系主任與台大醫院教學部副主任,您認為台大醫學系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常遇到的挑戰是什麼?如何更有效學習與規劃職涯?
陳彥元教授: 我認為,台大醫學生的學習模式過於侷限,學生往往只專注於對於提升成績有幫助的課業,忽略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我建議學生應該拓展視野,不要只關注「最重要的學分」,而是積極探索不同領域,例如:人文、法律、社會科學或科技應用。此外,學習動機也很重要。醫學生容易將成績視為目標,但真正的學習應該是為了病人、社會與國家的好。我鼓勵學生找到學習的內在動機,例如:關注如何將所學應用於恢復病人健康、承擔社會責任及協助國家醫療,而非僅為了考試而讀書。
Q. 台灣在 COVID-19 期間的防疫措施受到國際關注,您認為台灣最成功的防疫經驗是什麼?
陳彥元教授: 我認為,台灣防疫成功的關鍵在於「專業與行政的合作」。疫情指揮中心由陳時中部長領導,結合專家學者的建議,醫療機構管理者的支持,並透過公權力確保政策落實。這種行政與專業的整合,使台灣的防疫措施能有效執行,贏得國際尊重。
Q. 在全球疫情趨緩的情況下,台灣現在最需要關注的傳染病有哪些?
陳彥元教授: 目前台灣應特別關注呼吸道相關傳染病,如: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因這些疾病傳播迅速,對嬰幼兒與年長者影響較大。我也認為,未來應持續監測新興傳染病,以防突發疫情。
Q. 近期因藝人猝逝,許多人趕著去打疫苗,這種「恐慌式接種潮」會產生什麼影響?民眾對疫苗的認知有哪些誤區?
陳彥元教授: 媒體效應是影響大眾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媒體報導通常聚焦於罕見的疫苗不良反應,導致民眾對疫苗的風險過度擔憂。例如,2023年台北市施打流感疫苗70多萬劑,不良反應回報僅極少案例,但媒體僅會報導嚴重案例,不斷地製播這類新聞的結果,容易讓民眾誤以為施打流感疫苗常常產生不良反應。我認為,政府與醫療機構應加強科學數據的傳播,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疫苗認知,以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恐慌與醫療資源浪費。
Q. 目前醫院出現大量接種潮,對醫療體系是否造成壓力?是否會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政府或醫院應如何應對?
陳彥元教授: 短期內的接種潮確實會對醫療體系造成壓力,但通常僅維持幾天,醫院可透過調整人力與資源來應對。例如:近期因流感疫苗的需求激增,一天內台北市施打了數萬劑疫苗,對基層診所與大型醫院造成了短暫的負擔。然而,這種情況通常只會持續幾天,隨著疫苗供應穩定,需求也會趨於平緩。
關於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疫苗政策本諸於風險排序,風險高、傷害大的族群優先施打、例如:優先提供給醫護人員、年長者與慢性病族群,而非「先來先打」。但疫苗採購本身涉及政策與市場考量,政府需在公費與自費市場之間取得平衡,避免未來疫苗過剩或不足的問題。例如:決策者不可能有上帝之眼可以預知未來疫苗需求,因此在COVID-19疫苗採購時,政府面臨「早期採購不足被批評,後期疫苗多了又被質疑浪費」的困境,這正是公共衛生決策的難題之一。
我認為,政府應加強疫苗施打的長期規劃,透過數據分析預測需求,並加強公眾溝通,避免因短期恐慌導致資源錯置。此外,醫療機構與基層院所也應建立彈性調度機制,以應對突發性的疫苗需求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