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愷醫師是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與食品營養學程的助理教授,同時兼任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專注於腸道菌與人類健康相關的轉譯研究。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深入了解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消化道癌症等疾病的病理機制。該實驗室已建立完善的腸道菌跨領域研究平台,運用多種技術,如微生物基因體、代謝體、培養體和無菌鼠模型,研究腸道菌群與疾病特徵的關聯性。
吳偉愷醫師是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與食品營養學程的助理教授,同時兼任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專注於腸道菌與人類健康相關的轉譯研究。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深入了解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消化道癌症等疾病的病理機制。該實驗室已建立完善的腸道菌跨領域研究平台,運用多種技術,如微生物基因體、代謝體、培養體和無菌鼠模型,研究腸道菌群與疾病特徵的關聯性。
Q. 想請問當初到臺大醫院接受訓練的原因及契機?以及過程中是否遇過挑戰或困難?
吳偉愷醫師: 我最早在慈濟接受訓練,當時有機會向許多國外教授學習,而這些教授大多是內科專長,這讓我對內科產生了濃厚興趣,覺得內科就像解謎一樣充滿挑戰性。到了R3 進入 ICU,發現花蓮有許多病患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不足,許多疾病發展到晚期才來就醫,已經難以挽回,並逐漸認識到「許多疾病其實是吃出來的」。因此,我開始關注預防醫學,但發現花蓮在這方面的學習資源有限,於是完成內專訓練後決定前往北部進修,並考取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
在研究所選題時,我開始接觸腸道微生物這個全新領域,發現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選擇到台大腸胃科進行次專科訓練,目的是希望能延續腸道菌相關研究。次專科訓練期間,臨床工作量大,所以當時先辦理休學,次專訓練後再逕讀博士班。博士班畢業後,我進入台大醫學研究部擔任研究型主治醫師,考核方式與臨床部門不同,主要任務為協助院內醫學研究發展,比較不要求臨床業務量。因此時間分配上會有點不同。
Q. 在醫院做研究與在食科所進行研究有什麼樣的差別?
吳偉愷醫師: 醫院的研究主要來自臨床照顧的未滿足需求 (unmet need),圍繞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後與預防等議題上,以疾病風險因子的探討和臨床試驗為主,比較常運用流病與生統工具進行相關性分析,找出影響疾病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研究所的研究則更著重於機制探索,例如會透過細胞與動物實驗來印證特定物質對人體影響的因果性。
在醫院做研究,必須具備臨床數據分析的能力,而在研究所則需要有各種實驗操作的技能。此外,醫院的研究題目通常與臨床問題直接相關,而研究所則更重視基礎科學與生物機制。醫學背景讓我在研究中更容易發現臨床上的真正需求,在轉譯醫學的思維會比基礎科學家多一點優勢,較能更貼近實際應用。此外,過去臨床工作的經驗讓我學會快速抓重點的能力,對學習新知也有幫助。
Q. 會建議什麼樣的醫學生同時往其他研究所發展?
吳偉愷醫師: 這取決於個人的興趣與心態。如果是不安於現狀、樂於挑戰新事物的人,那麼攻讀其他研究所會是個不錯的選擇。我當初選擇進入食品科學領域,是因為對於疾病晚期病患治療的無力感,許多病人痊癒後又會復發,因此希望透過預防手段降低疾病惡化的機會。
此外,研究領域的選擇非常重要。醫學背景的學生在跨研究領域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所學貼近落地應用,並具備基礎科學的理解溝通能力。但做研究一定會遇到挫折,因此心態的調適相當重要。要同時兼顧這些事,必須有所取捨與犧牲,因為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時間管理就變得相當重要。現在我的時間還是很不夠用,擔任教職後教學與研究工作相當吃重, 所以臨床工作勢必得縮減。
Q. 高中生、醫學生如何判斷自己適合做醫學研究?有什麼建議的入門方式?
吳偉愷醫師: 我大學時完全沒想過自己會走研究,雖然進過實驗室,但當時沒有特別想法。真正讓我開始研究的契機是進入研究所後,發現腸道菌科學或許能幫許多過去醫學無解的問題找到答案,因而產生濃厚興趣。對於研究好奇或是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找一個實驗室感受看看研究的,環境與氛圍是否適合自己,也許能藉此孕育對於研究的目標和想法。
Q. 在國外發展、進修的契機及收穫?
吳偉愷醫師: 由於台灣的腸道菌領域研究起步較晚,因此早期我時常自費自假到國外參加研討會。這段經歷讓我有機會認識腸道菌群領域的權威Jeffrey Gordon 教授,並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之後因為發表了一篇腸道菌群相關論文,受到國科會長官的推薦,前往 NI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交流。我想不論是出國唸書、進修或參與國際研討會,都是幫助我們開拓國際視野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