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請問學長認為大學四年的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對您醫師生涯最大的幫助是甚麼呢?
廖鵬翔學長:醫學系相較於其他基礎科學科系,比起學術鑽研,更像是職業訓練。說是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的分類比較不精準,更像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大一大二的課程對應到美國的pre-med program,著重於基礎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大三對應到美國的medical program,學習人體正常的構造,如生理學;大四後則學習人體的異常狀態,如病理學、影像學、藥理學、臨床醫學;大五大六被稱為實習醫學生,進入醫院實習。
事實上,醫學課程是環環相扣的,如生物與化學影響生物化學的學習;生物化學影響生理學的學習;生理學影響藥理學的學習;藥理學則影響檢驗醫學結果的判斷。因此不能說哪個階段對於醫師生涯幫助最大;而前面幾年的學習也會影響後面的自信心:想必學弟妹也曾體驗過先前若有較完善的學習基礎知識,在之後遇到較靈活的問題時,也比較不會腦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Q. 請問學長認為PGY和大五大六在醫院實習時有何不同之處呢?
廖鵬翔學長:首先是經驗上的不同,另外有身分上的不同,我們在PGY時領有醫師執照,同時也領有薪水,因此不能只視自己為學生,而是要作為一名醫師為自己與病人負責。
Q. 在醫師生涯中,是否發生過讓您印象最深刻的事件?這個事件對您的生涯造成什麼影響?
廖鵬翔學長:我是一個勇於提出問題和計畫與老師討論的人。身為一位不分科住院醫師,值班時往往沒有另一個人值同一個時段的班。有次值婦科班時,另一位值產科班的PGY醫師來電有位呼吸困難、血氧低的病患,詢問能否一同診治。因為學習了不同的技能,便使用超音波懷疑是否為肺栓塞,致電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進行治療,救回病人一命。
值得討論的是許多醫學生與PGY醫師可能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不敢自己做決策,扮演的都是「回報」的角色,但如果是這樣可能就會錯失救人良機,無法用自己的判斷去引導上級作進一步的決策。因此從這次事件中學到最多的就是要勇敢一點,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上級、老師討論,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