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源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系主任,並擔任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他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並取得該校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在教學方面,王教授自擔任講師以來,逐步晉升為臨床教授,期間積極參與醫學教育與研究。他的專業領域包括結核病、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及肺部感染症,致力於相關臨床診療與研究工作。
王振源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系主任,並擔任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他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並取得該校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在教學方面,王教授自擔任講師以來,逐步晉升為臨床教授,期間積極參與醫學教育與研究。他的專業領域包括結核病、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及肺部感染症,致力於相關臨床診療與研究工作。
Q. 您當初為什麼選擇走上醫學這條路?這一路上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挑戰或轉折點?
王振源教授: 我從小身體比較弱,經常生病,特別是嚴重的氣喘。也因為這樣,對醫生這個職業產生了興趣。我看到家人對醫生畢恭畢敬,但有些醫生的態度並不好,這讓我感受到,當醫生對家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從小我就立志要當醫生,除了行醫,也希望能做義診,甚至當老師,去影響更多人。
至於挑戰,醫學生大多數在求學時沒遇過挫折,而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挫折是在考胸腔科專科醫師的時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醫學的道路是充滿挑戰的,但也正是這些挑戰讓我們成長。
Q. 醫學系的課程安排如何?哪一門課對您的醫學觀念影響最大?
王振源教授: 現在的課程比過去更緊湊、更辛苦,知識量龐大,需要有效率地學習。在這麼多課程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病理科。這門課讓我學會如何將基本的醫學知識轉化為臨床診斷,對後來的學習和行醫幫助很大。另外,張逸良老師也教導了我許多,讓我更理解醫學知識的應用。
Q. 有些人擔心醫學系課業壓力太大,您覺得如何適應這樣的學習節奏?
王振源教授: 醫學系的壓力確實很大,但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釋放壓力的方法。我當時住在男二宿舍,旁邊有球場,所以常和朋友一起打籃球。這不僅讓我保持身心健康,也讓我結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適應醫學系的學習節奏,除了努力讀書,還要培養興趣和交朋友,這些都是支持我們撐過這段時期的重要因素。
Q. 請問您認為台大醫學系的學生有什麼樣的特質?
王振源教授: 台大醫學系的學生大多極端聰明,有天賦,這是老天爺給的禮物,因此更應該珍惜。但這也導致有些學生會對學業斤斤計較,而忽略長遠的發展。我認為,除了天賦,醫學生更應該具備負責任和終身學習的態度,具備長遠的眼光,才能真正成為一位與時俱進的好醫生。
Q. 在成為醫師的過程中,哪一個階段最具挑戰性?
王振源教授: 住院醫師時期,特別是從大七到 R4(第四年住院醫師)的階段,是學習最多的時候。在這個階段,我學到了六大基本原則,也開始理解醫學不只是處理疾病,而是面對人。我記得在 R3 的時候,已經不再害怕臨床上的問題,而開始思考更深層的人際關係和醫病關係。這是一個從「醫病」轉向「醫人」的重要過程。
Q. 目前臨床醫師、學術研究、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發展如何選擇?您當初如何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
王振源教授: 我從小就希望成為臨床醫師,這一直是我的目標。我認為,不管選擇哪個領域,最重要的是「多元學習」,這樣才能具備面對未來挑戰的韌性。過去的觀念可能認為專精某個領域才是正確的,但現今醫學發展迅速,能夠兼顧不同領域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關鍵不在於如何選擇,而是對哪個領域有興趣。如果有能力,應該投入每個選擇的領域,並且做到最好。
Q. 您在醫師生涯中遇過最難忘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
王振源教授: 行醫多年,最感動的是病人的信任。最近有一位病人對我說:「我把命交給你,把心交給菩薩。」這讓我深刻感受到,醫病之間的信任是無比珍貴的。當病人願意這樣信任我們,就代表我們的努力被看見,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Q. 現在的醫學教育是否有不同於過去的變化?未來的醫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王振源教授: 現在的醫學教育比過去更有資源,例如 AI、數位學習工具等,這些都讓學習變得更便利。然而,也因為科技發展,學生的專注力容易被打斷,學習效率可能受到影響。未來的醫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善用這些資源,並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同時,終生學習是醫學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知識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供病人最正確的治療。
Q. 在 AI、精準醫療等科技發展下,未來的醫療模式會有什麼改變?醫學生應該如何適應這些變化?
王振源教授: 醫學的發展一直在追求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未來,醫生的角色將更像是一個團隊協調者,需要了解如何整合不同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例如,以前我們只能根據症狀診斷病人,但現在可以透過 DNA、RNA 甚至蛋白質層面進行診斷。醫學生應該學會如何運用新科技來提升醫療品質,而不是害怕 AI 會取代醫生。AI 只是工具,醫生的價值在於如何用它來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Q. 您如何看待未來醫師與患者的關係?如何平衡醫學專業與人文關懷?
王振源教授: 醫學不只是科學,更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醫生不只要診治病人,還要懂得衛教,能夠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來溝通。我覺得:「沒有聽不懂的病人,只有不會講的醫生。」這是我一直很重視的事情。我通常會花比較多時間,向病人解釋病情,確保他們能夠理解。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病人常常會從網路獲取資訊,醫生要學會如何幫助病人辨識正確的資訊,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能力。
此外,責任心對醫生來說至關重要。我們的責任很大,但回饋也很大。當我們得到病人的感謝與信任時,就會更有動力去承擔這份責任。溝通能力的提升,除了多與人交流,也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