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隆醫師畢業於臺大醫學系,曾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兼任主治醫師。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也是中華民國乳房醫學會會員。專長為乳房疾病與乳房腫瘤的診斷與手術。
余本隆醫師畢業於臺大醫學系,曾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兼任主治醫師。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也是中華民國乳房醫學會會員。專長為乳房疾病與乳房腫瘤的診斷與手術。
Q:您為何會選擇外科?又為何選擇研究乳癌?
余本隆醫師: 選擇外科與我大學二年級時的經歷有關。當時我曾經考慮轉系,但後來發現自己喜歡「動手做」,外科正是醫學領域中最接近的科別。大三的暑假我到中研院參加暑期研究,我在那裡跟隨台大整形外科湯月碧醫師研究動物皮瓣的微循環。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手術的神奇,而且充滿挑戰性,因此我選擇了外科。
選擇從事乳癌照護主要因為乳癌存活率較高。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許多癌症患者即使接受治療幾年後仍可能復發,最終不得不面對生離死別。但乳癌的存活率相對高,讓我能夠看到更多病人經過治療康復,給我更大的成就感與正向能量。因此我選擇專注於乳癌治療。
Q:您如何看待臺灣目前乳癌概況?有什麼困境和挑戰?
余本隆醫師: 台灣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目前也是台灣以及世界上多數地區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在我台大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完畢到和信醫院擔任主治醫師的那一年,也就是1998年,台灣乳癌新發病例數約為5200人。而根據最新數據,2022年內的乳癌新發生總數達20615人。代表每年罹患乳癌的人數增長驚人,而且仍持續上升中。乳癌的治療方法發展迅速,但新藥與新技術的費用昂貴,使得許多患者在治療上受經濟限制,這是我認為的乳癌治療困境。
Q:近年來精準醫療和基因檢測技術快速發展,您認為未來乳癌的標靶治療會如何發展?是否可能出現更個人化、有效且副作用更低的療法?
余本隆醫師: 乳癌的治療方法有外科手術、藥物治療和放射線治療。其中乳癌的藥物治療方式包括化學藥物治療(化療)、內分泌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過去乳癌藥物治療較簡單,僅有化療與內分泌治療,隨著研究進展,醫學界根據腫瘤特性來決定治療方式。進一步到透過基因檢測來分析腫瘤的特定突變、預測患者對某些標靶藥物的反應,就是精準治療的概念。
精準治療的關鍵在找到適合特定治療的病人。過去根據統計數據選擇效果較好的治療,但無法針對個體病人進行最佳治療。透過基因檢測將病人分成更小的群組,針對每個群組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即使某種療法對整體病人群的效果不明顯,但對某特定小群體可能有極高療效,正是精準治療的核心。
Q:在您的臨床經驗中,標靶藥物與傳統化療相比,對患者的治療和副作用有何差異?
余本隆醫師: 標靶藥物與傳統化療的作用不同,很難直接比較優劣。傳統化療用藥物攻擊癌細胞,癌細胞通常對這類藥物較敏感。化療患者副作用包括掉髮、口腔潰瘍、嘔吐、免疫力下降、生育能力受影響等。
標靶藥物的作用機制較精準,透過識別癌細胞表面受體來干擾細胞的生長,使其無法正常分裂。然而標靶治療不直接殺死癌細胞,癌細胞若有替代路徑繞過阻斷,仍可能存活,因此抗藥性是臨床標靶治療中的挑戰。
現今的治療通常不會單獨選擇化療或標靶治療,而是兩者結合。此外雖然細胞療法在癌症治療領域受到關注,尚缺乏足夠的臨床實證支持。
Q:在乳癌治療過程中,患者對標靶藥物的接受度如何?會不會有對新療法的疑慮,或者對價格和效果的擔憂?
余本隆醫師: 患者接受度首要考量的是療效,價格則是另一個問題。但並不是所有新的療法都是最好的,也不是價格越高的藥物效果越好。醫療決策不應單純以價格判斷,而應關注實際療效和適用性。健保給付標準的制定也會影響患者選擇。
Q:現在乳癌的標靶藥物價格仍然昂貴,您認為未來會有可能降低治療成本,使更多患者受惠嗎?
余本隆醫師: 現有的標靶藥物的價格雖然可能隨著時間越來越便宜,但是未來還是會有新的、更貴的藥推出。但整體治療的水準會越來越高,讓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
整體來看乳癌治療的進步是顯著的,過去二、三十年來的治療成效有大幅的提升。雖然藥價不會真的變低,但治療選擇會增加,存活率也會提升。但問題是廠商會不斷開發新藥,新藥上市時價格很高,未來仍然會有部分患者面臨負擔不起最新治療的困境。
Q:作為一名乳癌手術專家,您對未來乳癌治療的發展有什麼期待或展望?
余本隆醫師: 隨著篩檢技術推廣,將能更早發現乳癌,讓患者在疾病初期接受治療,提高存活率。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更精準的治療方式。基因檢測技術進步使我們更準確判斷哪些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療。精準醫學的發展使乳癌治療根據每位患者的癌症特性提供最適合的治療計畫,藥物發展是重要方向。
整體來看乳癌發生率仍在上升,但死亡率沒有顯著增加,證明無論是在診斷、治療方式,或是新藥的開發,乳癌醫療發展正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Q: 在現今許多科室缺人的狀況下,你會給醫學生,或是想成為醫生的學子怎樣的建議?
余本隆醫師: 未來環境一定會變化,無法全依現有的趨勢來決定選科。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找到快樂才是最關鍵的。
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我先問:「醫德比較重要,還是醫術比較重要?」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醫術比醫德更重要,但僅有好醫術卻不能以病人的福祉為目標,恐將淪為追逐個人名利的醫匠,。如果一位醫生的醫德夠好,當知道自己技術不夠精湛,自然會努力充實自己,以求對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當自己力有未殆,也會將病人轉介給比自己更適合的醫師。
成為一名好醫生關鍵在於「持續學習」與「不斷進步」,醫生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才能確保病人獲得最佳照護。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古語總結:「有德無術,術可求;有術無德,止於術。」真正的好醫生,必須同時具備高超的醫術與良好的醫德,才能真正為病人帶來最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