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郁淳醫師為現任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專長於一般小兒科、兒童肝膽腸胃疾病、兒童腹部超音波、兒童內視鏡及兒童預防保健。她擁有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臺大臨醫所碩士及臺大醫教生倫所碩士學位,並在臺大醫院小兒部擔任住院醫師及小兒肝膽腸胃科研修醫師。 此外,邱醫師亦擔任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致力於醫學教育、師資培育、課程設計與評量等領域。
邱郁淳醫師為現任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專長於一般小兒科、兒童肝膽腸胃疾病、兒童腹部超音波、兒童內視鏡及兒童預防保健。她擁有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臺大臨醫所碩士及臺大醫教生倫所碩士學位,並在臺大醫院小兒部擔任住院醫師及小兒肝膽腸胃科研修醫師。 此外,邱醫師亦擔任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致力於醫學教育、師資培育、課程設計與評量等領域。
Q. 您的職業生涯中,醫學教育對您的影響有多大?有沒有特別難忘的教學經驗或啟發您的教育理念?成為醫師的這條路上,哪些階段是您覺得特別艱辛的呢?
邱郁淳醫師: 醫學教育對我的影響真的很深,它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塑造了我們如何成為醫師,成為怎樣的醫師,甚至是如何回饋這個環境。我特別在意怎麼讓學生學得更有效率,因為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有些人看一遍就能抓到重點,但更多人需要具象化拆解以幫助理解。所以我習慣用易懂、具體的方式來幫助初學者掌握核心概念。如果要說醫學生涯中最辛苦的時期,我覺得是三、四年級,這時候知識量暴增,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打好基礎,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如果這個階段沒有扎實學好,進入臨床時就會覺得自己根基不穩難以靈活應用。當然,醫學是一條終身學習的路,不管是學生、資深醫師,甚至是已經退休的教授,都還在不斷進步。這條路雖然很辛苦,但每個階段都有成長的機會,回過頭看,會發現這些挑戰都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
Q. 為什麼會選擇擔任教學型主治醫師?此類型的醫師跟一般主治醫師有什麼差別?
邱郁淳醫師: 教學型主治醫師對多數人來說可能是個較陌生的概念,因為大部分的主治醫師都以臨床工作為主。但其實醫療與教育密不可分,除了治療疾病,還包含健康衛教與醫學人才的培育。台大在2006年率先成立台灣第一個教學型主治醫師制度,目標是將醫學教育系統化,而不僅僅依賴個別教師的經驗傳承。過去的學習方式較為機遇性,學習成效取決於學生跟到什麼樣的老師或團隊,而現在我們希望透過制度化的設計,讓學習資源更公平、教學內容更有效率。教學型主治醫師的角色不僅是親自授課,更重要的是規劃執行教育體系及檢視成效,讓所有醫師都能更有效地教學,並確保學習者獲得最好的訓練。這包含導入科技輔助教學、發展能力導向教育、改善職場評估機制,甚至影響國家考試與政策方向。因此,雖然每位醫師都在教學,但教學型主治醫師的責任更廣、更長遠,關鍵在於系統性的設計與推動,確保醫學教育能不斷進步並適應時代變遷。
Q. 老師擔任醫教生倫所的教授,持續推動醫學人文及倫理的教育,醫學倫理對於養成一名醫師有什麼重要性?
邱郁淳醫師: 醫學不只是對抗疾病,更是與「人」互動的過程。醫學倫理的重要性就在於,醫師不該只關注數據與病灶,而是要看到病人本身,理解疾病帶來的身心衝擊。有時候,手術再成功,病人仍可能因為缺乏溝通與尊重而感到痛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強調「全人照護」與「醫病共享決策」,因為同樣的治療方式,對不同的病人來說,最適合的選擇可能不同。過去,醫學倫理與人文教育大多隱藏在臨床訓練中,學生往往不太理解它的重要性。但現在的課程設計,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務,逐步讓學生體會倫理及人文如何影響醫病關係。舉個例子,如果醫師在檢查時直接讓病人躺下、掀衣服、放上冰冷的探頭,這雖然沒有醫學上的錯誤,卻可能讓病人感到不安,甚至影響對醫師的信任。這些細節,就是醫學倫理的體現,也關乎醫病互動與醫療品質。我們希望透過更具象、系統化的方式,把這些概念傳遞給醫學生,並用科學方法檢視教育成效,確保我們所做的一切能為醫療帶來改變正向影響。
Q. 老師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偏向醫學教育的內容,這方面的研究內容和其他醫師的研究內容有什麼差異呢?
邱郁淳醫師: 醫學教育的研究本質上仍是科學研究,但與傳統的自然科學研究不同,因為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人」,所以會涉及行為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層面。舉例來說,病情告知這件事,在歐美文化中,個人隱私通常是優先考量,但在東方社會,家庭的影響力很強,決策可能不只由病人個人做出,常常會涉及家人的意見想法。因此,同樣的研究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醫學教育研究除了傳統的量化分析,還會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比如訪談、行為觀察等,來深入探討醫病互動與學習成效。這也是這個領域特別有趣的地方——如果你對人際互動感興趣,或是除了自然科學,也對社會科學有好奇心,那麼醫學教育研究會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Q. 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面臨相當繁重的課業壓力,在求學階段,老師有什麼建議,能使我們更好的在繁重的課業與生活中達成平衡?
邱郁淳醫師: 醫學的學習過程確實充滿挑戰,課業繁重,責任重大,但維持「work-life balance」是長遠發展的關鍵。醫療工作講求奉獻,但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病人。許多學生非常投入學習,但如果忽略了身心健康,反而會影響專注力與判斷力,甚至可能危及病人安全。因此,適時休息、運動、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都是維持學習與生活平衡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責任感與興趣同樣重要。醫學這條路雖然辛苦,但當你能在工作中能學以致用,在幫助病人的同時也看著自己日漸成長,這成就感是許多行業較難體現的。若能培養對醫學的興趣,並認同這條路帶來的意義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舞台與價值,即使面對挑戰,也能找到堅持下去的動力。
Q. 老師是否會建議學生參與實驗室工作,學習基礎或是臨床的實驗技能?
邱郁淳醫師: 如果大家行有餘力,我其實蠻建議在醫學生涯的早期,比如大一、大二時,嘗試進入實驗室看看。這個時期課業相對沒那麼繁重,如果對研究有興趣,或者還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都可以去試試看。大三、大四開始進入基礎醫學,對未來可能會有更具體的想像,也更容易找到適合的研究主題。因為都在醫學院上課,要找老師做研究也會比較方便。但進入實驗室不代表一定要一直走下去,沒去過也不代表未來就不能做研究,重點是多方嘗試,給自己一些機會去探索。如果到了大五、大六,進入臨床階段,我會鼓勵大家把重心放在臨床學習上。這時候的課程雖然相對較少,但臨床學習是高度自主的,你跟著團隊的活動,看診、討論、參與治療,時間花得越多,學到的也越多。臨床經驗不像課本知識有明確的學習範圍,永遠都不嫌多,錯過了就很難補回來。當然,有些同學可能在實驗室的經歷中發現自己對研究很有興趣,願意繼續深耕,這很好,因為許多臨床醫師仍需要兼顧研究工作。但也有人發現研究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同樣重要,因為早點了解自己的興趣與侷限,才能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我自己是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進入實驗室,本來很喜歡做研究,但發現自己對於犧牲動物有很大的心理障礙,雖然可以勉強接受但內心仍然介懷。許多研究在某些階段仍需要進行動物實驗,因此這次經驗讓我更了解自己的適應範圍與職涯偏好。總結而言,如果時間允許,嘗試進實驗室學習基礎或臨床研究技能是值得的,但重點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Q. 對於未來想要就讀醫學系的高中學弟妹,老師覺得應該具備什麼能力或素養,又應該怎麼加強呢?
邱郁淳醫師: 選擇醫學這條路,最重要的不是它有多熱門,也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興趣,願意投入一輩子。醫學不只是知識和技術的累積,更是一門關於「人」的科學。除了聰明的頭腦、邏輯能力,你還需要對人有敏感度與對社會的關懷,能夠聆聽理解病人的需求、體會他們的處境,甚至面對生老病死的挑戰。這不是一條輕鬆的路,但如果你有熱情、有責任感,並且願意持續學習、調適壓力,這會是一條充滿價值且持續自我成長的旅程。希望每個考慮醫學系的同學,除了準備學科知識,也試著去觀察、去感受,理解「醫學」的真正意義,讓這條路不只是工作,而是你願意深耕的職涯。
Q. 為什麼會選擇小兒科並在次專科選擇小兒腸胃科?在擔任小兒科醫師後,有遇到什麼特別印象深刻的事嗎?
邱郁淳醫師: 在醫學生涯中,每個人都會面臨選擇專科的時刻。對我來說,選擇兒科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我喜歡與人互動,特別是在與小朋友和家長相處時,我感到最自在。而兒科的特別之處在於,孩子的恢復力強,大部分的疾病在治療後能看到明顯的進步與成長,這種正向的回饋,讓我每天都能帶著希望與活力工作。至於選擇小兒腸胃科,則是因為這個領域涵蓋了許多常見卻影響孩子生活品質的問題,臨床工作中還有許多操作型的診療實務非常多元,從消化不良到嚴重的腸胃疾病,每一次成功治療,都能讓孩子重新恢復活力,這讓我覺得很有意義。擔任小兒科醫師的這些年,有許多讓我難忘的時刻。最特別的是,曾經照顧過的病童,後來不僅康復,甚至成為了我們的學弟妹或團隊夥伴,這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另外,有些孩子在經歷生病的挑戰後,會在節日時寄來卡片、畫畫,甚至回診時給我們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些小小的舉動,讓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很有價值,也是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這就是兒童醫療職涯中特有的溫暖與正能量,也是讓我選擇這條路的原因。
Q. 對學生們,特別是對小兒科感興趣的學生,您有什麼建議、鼓勵或啟發的話想分享嗎?在這個行業能得到的收穫和體悟是什麼呢?
邱郁淳醫師: 選擇小兒科,不只是選擇一個專科,而是選擇與生命最初的成長階段並肩同行。很多同學可能會擔心少子化的影響,覺得兒科未來的需求會減少,但事實上,兒童照護的角色正在轉型升級,從傳統的疾病治療,拓展到更全面的兒童健康照護及整體健康提升,包括發展篩檢、身心健康促進、營養評估等。兒科醫師不只是治療生病的孩子,而是幫助每個孩子在身心發展與長程健康上達到最好的狀態。在這條路上,你會發現兒科帶來的成就感與其他科別很不一樣。孩子的可塑性高,你的介入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甚至決定他的未來。當你看到一個曾經因發展遲緩被診斷的孩子,因為你的早期發現和治療,而能夠順利進入學校、擁有美好人生時,那種感動是無可取代的。這個領域還有很多值得開發的方向,兒科醫學的未來,正等待著有熱情、有使命感的你來開創。
Q. 近年來,科技在醫療領域發展迅速。您認為科技在小兒醫學中的應用有哪些潛在的優勢和挑戰?
邱郁淳醫師: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為小兒醫學帶來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在基因診斷、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領域。過去一些難以診斷的罕見遺傳疾病,如今透過基因定序與精準醫療,能夠在發病前就被辨識,並及早介入治療,甚至改變疾病的進程。這不僅提升了診斷的準確度,也讓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現在有了新的希望。然而,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改變了醫病關係,成為醫療人員需要面對的新挑戰。資訊的開放與普及,讓家長能夠快速查詢各種醫療資訊,甚至透過 AI 工具獲得診斷建議,有時病人甚至比醫師更快找到潛在的診斷方向。這使得醫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需要有更好的溝通能力,在科學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確保病人獲得正確的資訊與適當的照護。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醫學人文與醫病溝通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醫療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關於如何理解、陪伴與支持病人與家屬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