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仁教授現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分子醫學學分學程主任。
曾任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學術研究專長為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
李芳仁教授現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分子醫學學分學程主任。
曾任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學術研究專長為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
Q. 為何想要做基礎醫學研究?
李芳仁教授: 大學從農化系畢業時我便喜歡做各種實驗,而在國外做研究時,當時的研究題目是想要利用一個抗氧化酵素製成藥物,但在經過深入研究後,卻發現仍有許多東西尚未了解,因此燃起了對基礎研究的興趣。同時,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工作的四年內,發現那裏的科學家每個都在做非常基礎的研究,淺移默化支線,逐漸意識到基礎醫學研究的重要性。
Q. 研究中需要具備那些特質?
李芳仁教授: 好奇心,必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這個好奇心是建立在你對某個研究主題特別感興趣之上。因此,你也需要自我尋找,直到發現一個非常好奇的主題,而後才會窮追猛打,持續追問下去。同時,我也常常鼓勵學生要敢於與眾不同,因為世界上許多關鍵性研究是一開始看不出來的,所以必須要沉的住氣,走一條別人不是很肯定會成功的路。儘管剛開始時可能不怎麼樣,但只要鑽研下去,總能找到特殊之處。
Q. 實驗遇到困難時,教授會如何引導學生?學生又應該抱持甚麼態度?
李芳仁教授: 我希望他們在來問我之前須要自己先去找答案、蒐集資料,找出為甚麼做不出來的原因,儘管這樣可能會拖延整個實驗的節奏,但這樣做才會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也常常會忽略掉材料本身的特性,像是穩定性、半生期,而導致實驗失敗,這些我都希望他們主動蒐集資料,充分了解後,再去做科學研究。
Q. 在生物科學的快速進展下,研究上有甚麼改變?有甚麼優缺點?
李芳仁教授: 平均來講,每隔10年就會有一個大變化,而研究上出現演變是因為你越來越想知道某個現象發生的原因,一個蛋白質壞掉是因為其本身功能失效還是源於另一個蛋白質的影響?另外,在現代的研究科技中,我們很習慣直接將基因打入儀器然後產生一大片序列,提供了一堆的資訊,看似方便,實際上對多個基因間的互動沒有幫助,反而需要更多的資訊才能有所助益。
Q. 是否推薦醫學生在大學時期便加入實驗室?對於那些未來想走醫學研究的學生,會想給什麼樣的建議?
李芳仁教授: 我個人是會比較推薦的,畢竟,就目前而言,我所認識的傑出科學家在大學時期都有進過實驗室,當然,他們並沒有在大學時期便產出甚麼驚人的論文,但透過那個過程,他們培養了對研究的興趣。而對醫學生而言,進入實驗室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提供一個新的機會可以嘗試,同時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走研究路線。而對於對於那些未來想走醫學研究的學生,我認為一樣是要多去嘗試,找出自己好奇的研究主題,並深入的鑽研下去。
Q. 為何想要建立分子醫學學分學程?其內容又包含哪些部分?
李芳仁教授: 當時擔任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時,我認為一個分子醫學學程可以讓整個醫學院校區的老師有機會培養一些與他們不同領域的學生。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從中認識醫學上有哪些實驗室和其工作,同時在既有的知識上更深入的了解其他醫學知識、意識到分子醫學的重要性。而這些都需要學生親自體驗過菜會了解,因此我們的分子醫學學分學程有一個學分就是要讓學生加一個實驗室,讓他親自動手進行研究。
Q. 望學生從此學程取得甚麼收穫?
李芳仁教授: 除了學分學程內本就包含的課程外,我最大的目標,正如剛才所述,便是希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因為可能學生在他原來的系所並沒有相關領域的研究所,因此這個學程使他有機會選一些不一樣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