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芸巧學姊(大一):
整體而言,大一與高中的上課模式相差頗大。背誦型內容,或是高中接觸過的課程(普通化學、微積分)與高中相差不大,但是考試方式、教材相差很多,中英轉換也需要一些時間調整。相差最多的是,社會學、通識等高中不曾有經歷過的課程,它的考試不一定有標準答案,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去讀這些內容,有時是考驗團隊合作與溝通等。
大三開始,專業課程明顯變多,實驗課的時間也比以前多了一倍以上,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就需要更加倍努力才可以維持之前的程度。
我覺得花最多時間的絕對是大體解剖,這也應該是大家最有興趣的一科。經歷這一學期,我才體會到動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例如說,下刀的深度很考驗經驗,只要稍微劃深一點,就可能劃破這層很薄的肌肉。對應到臨床上,很多小的舉措就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點,就是福馬林的味道相當刺激,加上解剖時接觸很多脂肪組織,解剖課當天就會有被浸染的感覺。
大三的課業都是具相當難度的醫學專業科目,而這些科目都是需要大量記憶的。自己在刷考古題之餘,也會和同學聊天,或是運動,以抒發壓力。
個人是對大體解剖學有相當的熱忱,在課堂操作時,無論是否自己主刀,都會主動去了解、觀察各個人體構造。
面對大三的課業,因為自己容易窮緊張,所以習慣提前規劃把事情做好。實際執行時也保持彈性調整空間,如此才能配合老師的上課方式以及出題模式。好成績雖然不能強求,但自己都還是盡全力去做、對自己負責。同時也希望能保持快樂學習,有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才能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基礎醫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石。基礎醫學的重點是了解身體的運作,講求概念性;但臨床醫學需要依照病人本身的特性做改變,講求個體性。在學習基礎醫學時,我們像是海綿一樣把教材裡的知識記起來;而學習臨床醫學時,我們就要依照病人的主訴和症狀進行鑑別診斷。
進到臨床以後,學習心態上要有所改變。以前大堂課大家都聽同一位老師講解,吸收相同的知識。但進到實習之後比較像小班制,加上每個人遇到的學長姐和病患都不同,所以主動的自學能力變得很重要。
此外,大一到大四主要是固態知識,不太會改變;但進到醫院開始實習之後,處理問題的方法變得很活,需要考慮的不只是單一疾病,還要顧及其他方面如共病、家庭、經濟、本身意願等等,都需要跟病人做共享的決策。
大一到大四比較多是坐在課堂上,做實驗也依循固定的流程,讀來稍顯沉悶。升上五年級進醫院之後,一來,能幫忙病人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二來,能夠幫上住院醫師以及PGY的學長姊們的忙讓我獲得了十足的成就感,也為他們減輕負擔;最後,跟著老師在醫院裡實習,如果有時能與老師一起討論或者答出老師問的問題也會讓我很開心。
臨床醫學的知識比起基礎醫學更專注於實際的應用,同時也因為不同科別有不同的知識,讓知識變得更加分散,很多時候不太會有時間去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是一直記憶。我認為這也是我將來要去克服的部分。
基礎醫學課程雖然乏味,卻為臨床診斷提供充足的知識庫。大四有一門課叫臨床醫學導論,會讓我們進行問診與理學檢查(視診、聽診、觸診、扣診等),其中一重要概念為鑑別診斷,會透過一些病徵與數值(如血壓、體溫)來判斷疾病,而要判斷就需要充足的知識量,這是台大醫學系做得很扎實的部分。台大有些醫生不需要精密的儀器,單憑病徵與檢查結果就可以快速推斷疾病,我想這也是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上很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