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系學生參與赴外交換的管道主要分成三種:臺大醫學系國外訓練、臺大校際交換、臺灣醫學生聯合會 SCOPE 和 SCORE
臺大醫學系學生參與赴外交換的管道主要分成三種:臺大醫學系國外訓練、臺大校際交換、臺灣醫學生聯合會 SCOPE 和 SCORE
大一到大四的準備工作:
提升英文聽、說、讀、寫能力。
維持良好的學業成績表現。
申請資格:
年級限制:開放大五學生申請。
成績要求:學期總成績在全班前三分之二者。
外語要求:具兩年內的外語檢定通過證明(詳見醫學系學生前往國外大學醫學院訓練辦法)。
英文自傳:申請時需提交一份英文自傳,內容應包含:參加課外活動經驗(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工作經驗(Work experience)及個人榮譽事項(Honors)等。
申請流程:
大四下:參與相關說明會。
大五上:開放報名與甄選。甄選成績公布後四到六週依口試排名填寫志願,提交後不得更改。
五年級:完成申請相關事宜,包括辦理各校所需文件、疫苗施打及申請作業。
六年級:前往國外醫學院見習。
4. 參加校方所辦的赴外規劃與自行向國外各校申請的不同之處:
申請資格:
本校在學學生:具本校學籍1之在學學生,學士生1年級(含)以上、研究生1年級(含)以上。
成績要求:學士生111學年度學年等第績分平均GPA達2.44(含)以上或學年全班排名前50%;研究生無申請門檻限制。
外語能力證明:需符合甄選簡章明訂之要求,以參加甄選,各交換學校有不同規定,須自行確認相關規則。
受訪者:
郭妙真學姊、周軒宇學長、甘壬勝學長、廖鵬翔學長
Q. 請問學姊/學長赴外的動機為何?
郭妙真學姊:當初大一時就有這個打算,希望可以了解國外醫療體制的運作方式並觀察有無可借鏡之處。
周軒宇學長:我們在大六時有兩個Course安排給同學赴外見習,一個Course是三個禮拜,如果不赴外就是留在台大見習。基本上,系上大概六七成的同學都會選擇赴外,少數留在台大的可能是有自己特別的想法。至於什麼時候決定的,大五的時候我們就會陸陸續續得到消息,包含哪些學校可以申請。在面試之後,再由班代幫忙大家喬志願序。
甘壬勝學長:赴外交換算是我大學夢想的一部分。我高中時有參加台大杜鵑花節,聽學長說赴外的相關細節,比如說赴外主要以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以及歐洲等三大體系為主。因此可以說我會申請台大就是為了大六的赴外交換。我最後申請到日本京都大學交換。
Q. 請問學姊/學長如何在眾多的選項(國家與學校)中做出決定?您的選擇是否受到未來選科或研究興趣的影響?
郭妙真學姊:我會希望該學校是英語系國家的學校以方便溝通;希望是好玩的地方所以選擇英國倫敦。那時還沒決定要選什麼科,所以赴外選擇一般內科,比較能聽得懂。
周軒宇學長:日本對我來說是一個醫療很先進、發達的國家,而我也很想知道我們的國家和他們的國家究竟有那些不一樣,包括人文、技術,或者醫學上各種常規的差異。至於為什麼選擇慈惠會大學,首先是因為其屬於私校排名頂尖的大學,其次該校提供宿舍,且國際事務處接待國際生相當有誠意,這些都是可以從學長姊傳承的心得中得到的資訊。所以,不論是文化或醫療水平,慈惠會大學都相當吸引我。
廖鵬翔學長: 當初我是決定去美國波士頓大學,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作罷,後來在找系辦幫忙後,前往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風濕免疫科與小兒神經科交換。美國和歐語系國家的交換學生截止的比較早,大約是交換前四個月到半年,當時我是在出發前兩個月被美國的大學退回申請,而日本的截止日期就稍微寬鬆,約是在交換前一個月到兩個月。
Q. 請問學長是否希望透過交換學習不同國家的醫學教育或醫療體系呢?
周軒宇學長:我覺得是一定會的,畢竟我們身為台大的人,其實在實習過程中都留在台大醫院,赴外也是我們很難得有機會接觸到外面醫院的體系。尤其那又是國外的醫院,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去學習。
Q. 請問學長對於赴外國家與學校的選擇是否受到將來專科選擇或醫學研究興趣的影響呢?
周軒宇學長:在醫學系慢慢讀上去後,我開始覺得我想往外科系這部份發展。當初我是申請慈惠會的麻醉科,主要考量是麻醉科可以去接觸到所有不同種刀;相對地,如果我只去一個專科就只能接觸到該專科的開刀。
Q. 請問赴外經驗是否有改變您的生涯規劃?這些經驗對您的職涯有哪些幫助與影響?
廖鵬翔學長:以我自己而言,並沒有影響我的生涯規劃太多。因為台灣的醫療風格偏日式,如果是前往新加坡和美國交換的同學受到影響可能較大,因為其給薪方式與醫療現場與台灣較有不同。另外也因為本來就對自己的職涯規劃有些想法,所以赴外經驗並沒有改變我的生涯規劃。不過,赴外的經驗確實讓我看到了不同於台灣的醫療現場,像日本是強制轉診,一定要從基層醫療院所開始看診;同時也認識很多朋友。我覺得赴外和旅遊最大的差別是赴外能讓自己以一個醫療工作者的身分去看其醫療體系如何運作,因此很有幫助。
Q. 請問學姊/學長在申請交換計畫時,如何接洽當地機構或準備相關文件?
郭妙真學姊:因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沒有和台大簽約,所以要上其官網自行研究流程。另外,英檢的期限也要多注意,不要太早考以免到期;也不要太晚考以防沒考過的情況。
周軒宇學長:這個方面比較不用擔心,因為我們台大的優點就是姊妹校非常多,因此學校會幫忙我們通知對方。我們不太需要自己投稿履歷,主要是把相關的行政程序走完。
Q. 在交換過程前,請問學姊/學長如何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或跨文化溝通技巧呢?
郭妙真學姊:我之前有擔任SCOPE的交換計劃接待人,透過與外國醫學生的交流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並認識外國的文化。
周軒宇學長:我自己是完全日文零基礎,當初也有擔心過日文不夠好無法學習。然而,日本醫學校的師生英文溝通也不錯,和我們的英文程度及時沒有差很多,因此溝通上又英文就很足夠的。此外,這間學校的國際事務處也安排各國來的不同交換生一起同時實習,所以英文是主要溝通語言。
Q. 甘壬勝學長日文能力優異,請問這在申請赴外時會成為一個優勢嗎?
甘壬勝學長:雖然日本人對外國人和觀光客很友善,能包容不同語言,但如果會當地的語言,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他們。去交換不只是在醫院,很多時候也會外出遊覽或者去餐廳用餐,當然也會遇到日本人,此時日語能力就可以幫上忙。
Q. 在交換期間,學姊是否參與過當地的臨床實習或醫學相關研究?在進行方式上與國內有何異同?請問學姊在赴外交換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挫折或經驗可以分享嗎?
郭妙真學姊:我在當地參與的是一般內科的一些例行性活動,如晨會、查房等。該醫院重視團隊合作,不論是不同科別間或者團隊內的合作。每位團隊成員都對病人有詳細的了解,因此若是有一位成員缺席,其他人也可以接手進行照護。另外,該醫院也很重視醫療外的事務,如會為病人制訂完善的出院規劃;若是病人有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會有一個人在其身旁24小時給予心理支持。比較特別的經驗是,有一次那邊的醫師叫我獨立完成一個名為MoCA的認知測驗。於是我就自己查詢熟悉該測驗的流程,並且用全英文和病人溝通,完成全長接近半小時的認知測驗。幸好病人蠻友善的,因此並未遇到太大困難。
Q. 請問學姊/學長是否遇到過特別的文化或醫療體制差異的衝擊?您是如何克服的?
郭妙真學姊: 其實一開始有點不太知道要如何和團隊的成員相處。他們有時會問一些關於生活的小問題,我會不知道如何反應。後來我發現回答完後也要反問一些關於生活的問題,因為他們其實是想講自己的生活趣事。另外,表現的主動很重要,因為若不積極詢問,團隊也不知道他們能幫你什麼,到時候你會覺得很可惜。
周軒宇學長:我比較印象深刻的衝擊是各國都有不同的英文口音,像是德國、紐西蘭、英國、澳洲等等,對我來說有一些溝通起來就有點吃力,有點像是英文的口說和聽力測驗,是學習也是一種挑戰。
甘壬勝學長:首先,因為日本都道府縣地域廣闊使得就醫不那麼方便,因此日本的分級醫療比台灣更加嚴格。在進入大學醫院前必須在區域醫院先就診,比方說在進入京都大學醫院前要先在一個叫赤十字的區域醫院先就診;若不是重病大多數都在社區醫院治療完畢。另外日本也有醫局制,指的是以科、別為單位,不同醫院的相同科別互相合作,主治醫師每幾個禮拜就會去同樣的地方出外勤,並領有薪資。有趣的是,他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做相關訓練,與我一起實習的日本同學表示,一年的實習中有人是去東北或福岡實習,做出外勤相關的訓練。
Q. 請問學長如何在交換過程中兼顧學業與生活,並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周軒宇學長: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時間規劃。假設我五點下課下班,那在五點之前我就好好的在醫院裡去體驗去學習,五點之後我也不浪費在國外的好機會去充實生活,去踩很多我們想去的點。
Q. 交換期間,學長是否有參與甚麼印象深刻的非醫學相關的文化交流,又或是原先沒料想到的意外收穫呢?
郭妙真學姊:那邊的醫師會跟我說:「醫院很無聊,出去逛逛吧。」因此,我會在閒暇時間出去走走,探索倫敦的景點,甚至到更郊外的小鎮旅遊。
周軒宇學長:慈惠會大學有一個International Café,每個禮拜固定禮拜一下午會聚集所有外籍生到圖書館聽即將離開的學生presentation。這讓我們這些國際生更有互相認識的動機,感情也就很好。我有和其他國家的醫學生一起參加過花火大會和萬聖節party,留下很好的回憶。
Q. 請問學姊/學長認為赴外交換的醫學生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呢?
郭妙真學姊: 我認為處變不驚很重要。赴外後很常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若能妥善處理並改變應對方式,將可有效解決突發狀況。
周軒宇學長:敢講、敢看,敢去跟不同的事項的人去做碰撞。簡而言之,就是好奇心。你會好奇說他們到底有什麼是我們沒有的,然後引起你主動學習的動機。
甘壬勝學長:我覺得赴外不一定要具備什麼特質,只要有機會都可以去試試看,因為去了之後因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就會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體驗和回憶。以我而言,因為我大一開始學日文,同時也對不同制度具備包容性,讓我可以更深入的體驗其臨床的治療環境。我認為赴外不一定需要何種特質,但如果越能接受新的文化、胸襟越開闊的話會更好。
Q. 針對未來赴外,請問學姊/學長認為有什麼是現在高中生可以做的準備呢?
郭妙真學姊:我覺得高中生應提升並保持自己的外語能力,因為上大學後很容易退化;也希望高中生能把握與外國朋友交流的機會。
周軒宇學長:主要是可以好好充實自己的外文能力,尤其是口述跟聽力。其他都是可以在慢慢學的,甚至我們就是以學生的身分赴外去學習,也不太需要說自己依定要有什麼特別的能力。
Q. 請問學長會推薦其他醫學生參加交換計畫嗎?而大學生可以預作哪些準備,幫助未來赴外學習的申請呢?
周軒宇學長:會,畢竟來到台大這個環境,就應該善用姊妹校這個很好的資源,去多看看世界上的一些其他醫學生在做什麼事情。
廖鵬翔學長:台大準備了很完善的管道,也很建議學弟妹可以多去外面看一看。至於要做哪些準備,則要依據你的需求。如果考慮到美國執業,可以準備美國的醫師執照考試(USMLE);也可以學習該國的語言,有時交換的學校會要求擁有語言的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