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醫療的輝煌,每一磚一瓦皆奠基於智者的探索與突破。在坐擁醫療資源時,我們又是否關注過曾經有多少人為之努力呢?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口罩、消毒水與現代消毒觀念是如何發展的吧!
口罩的歷史
口罩的發明
廣義而言,「口罩」可以泛指任何可以遮掩口鼻的佩戴物。而口罩最早的雛型,源於宗教、傳統祭儀表演時,遮掩、改變原本的容貌所配戴的「面具」。
人們最早開始將表演用的「面具」與「防疫用途」結合,可追溯至 14 世紀橫掃歐洲的大瘟疫──黑死病。這場浩劫最為人知的,莫過於其驚人的死亡人數──在疫情初期便一口氣奪走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雖然疫情在一段時間後趨緩,仍不斷有區域性的流行,直到 17 世紀又再次爆發,一直到 19 世紀初才宣告結束。在時代背景的推動下,黑死病催生了「瘟疫醫生」這一獨特形象。他們佩戴的長而尖的鳥嘴面具,不僅成為後世印象深刻的象徵,也可視為最早的「口罩」雛形。
當時,人們尚未具備足夠的醫學知識來理解黑死病的成因,而普遍認為這場瘟疫是透過「瘴氣」—也就是有毒的空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為了防範感染,17 世紀的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梅,為負責照護病患的「瘟疫醫生」設計了一套特殊的防護裝束。這套裝束包括塗滿香蠟的外套、連接靴子的馬褲、塞進褲子的襯衫,以及用山羊皮製成的帽子和手套。此外,瘟疫醫生還會攜帶木杖,以便戳觸或抵禦患者。最具標誌性的鳥嘴面具則內含超過 55 種藥草與成分,如龍涎香、蜜蜂花、樟腦等,甚至還有蝮蛇肉粉、肉桂和蜂蜜等其他材料。德洛梅認為,這種鳥喙形狀的面具能讓空氣在進入口鼻前,先經過內部藥草的過濾與吸收,從而發揮隔離飛沫與殺菌的功能。這種設計雖然未必能有效防止感染,卻成為當時人們對抗瘟疫的一種象徵性防護手段。
口罩的改良
最早出現類似於「現代口罩」的概念是在 1895 年。在當時,微生物學正蓬勃發展——李斯特推廣了以石碳酸進行消毒的手術流程、巴士德也剛證實空氣中存在細菌容易使病患的傷口惡化。此時,德國病理學家裘恩‧米庫里茲也因此產生了「人們說話時的唾液是否也可能傳播病菌」的疑問。在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後,這樣的假設果然被證實了。也因此,裘恩‧米庫里茲為了保護病人,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紗布遮住口鼻。這個發明大幅降低了傷口感染率,使得口罩開始在醫學界流行起來。隨著各國紛紛採納,不同醫生也針對口罩的設計進行改良——英國醫生加上鐵絲支架,讓口罩更透氣、法國醫生則做出六層紗布款,並設計了掛耳繩,讓佩戴更方便。
口罩使用的普及
在20世紀初,口罩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防護用品。在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爆發的全球大流行——西班牙流感,在疫情期間導致全球約5000萬人死亡。當時的人相信病毒被參戰的士兵從前線帶回家鄉後,透過火車站迅速傳播至世界各地的城市,再進一步擴散到郊區和鄉村。而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當時的鐵路公司要求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同時,《護理時代》期刊也建議在病床之間設置隔離屏障、醫護人員在進入病房時佩戴口罩等隔離措施。同時,一般民眾也被鼓勵使用口罩保護自己,許多人用醫療紗布自製口罩,甚至在口罩內添加消毒劑,以增強防護效果。到了20世紀中後期,隨著歷次大流感的爆發,口罩的使用愈加頻繁,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使口罩自2020年起更成為全球範圍內極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消毒的歷史
古代消毒觀念
消毒的概念自古以來便已存在。古希臘時期,人們使用硫磺煙燻房屋來進行消毒,西元4世紀甚至明文規定病患居住過的房間必須燃燒硫磺以達到清潔效果。到了古羅馬時期,醫生已經懂得利用葡萄酒來清潔傷口,而在中世紀,法國醫生肖利亞克亦使用酒精為軍人傷口進行消毒。
近代消毒方法
近代消毒方法的發展得益於許多醫學先驅的研究與推廣。 19 世紀的歐洲醫院裡,產婦生產後死亡率居高不下,醫生們卻束手無策。匈牙利醫生伊格納茨·塞麥爾維斯在 1840 年代發現,許多產婦死於「產褥熱」,而這與醫生的手不潔有關。當時的醫生經常在解剖屍體後,直接為產婦接生,卻不會洗手。塞麥爾維斯要求醫生在接生前先用含氯溶液洗手,結果病患死亡率大幅下降,證實了他的理論。然而,這一發現不但沒有讓他受到讚揚,反而遭到了醫學界的強烈反對。當時的醫學權威拒絕接受「醫生自己傳播疾病」的說法,認為這是對他們專業的侮辱。塞麥爾維斯遭到排擠、嘲笑,最終精神崩潰,被強行送進精神病院。在那裡,他遭到毆打,傷重感染,最終在 1865 年去世,年僅 47 歲。
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則被認為是外科消毒法的奠基人。他認為手術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消毒,並在1865年為一名斷腿病人進行手術時,首次使用石炭酸作為消毒劑。同時,他還改進了手術程序,例如要求醫生穿白色手術袍、手術器具高溫消毒、術前醫護人員洗手、傷口經過消毒後再包紮,這些措施大幅降低了感染率,使病患迅速康復。1867年,他更進一步將消毒法應用於輸血和輸液過程,顯著減少了敗血症的發生率。
然而,李斯特的消毒法在最初推廣時遭遇極大阻力。當時的英國醫學界普遍認為生死由上帝決定,甚至有人批評消毒方法是違反天意的「惡魔之術」。儘管如此,李斯特的研究仍然獲得了部分醫學界人士的關注。德國外科醫生 Adolf von Bardelben 甚至派助手前往倫敦學習李斯特的技術,並在柏林醫學會會議上詳細介紹,使得消毒法得以在德國迅速推廣。
1886年,德國醫生伯格曼率先使用熱蒸汽來消毒手術器械和敷料,進一步提高了醫療消毒的效果。1890年,美國醫生哈斯特發明了橡膠外科手套,減少了手術時細菌的傳播風險。由於李斯特所使用的石炭酸對人體有刺激性且毒性較大,後來逐漸被75%酒精所取代,成為現代醫療消毒的主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