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器官移植的發展
雖然器官移植的技術在二十世紀才有顯著的突破,但早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就曾經有關於器官互換的記載。《列子.湯問篇》中有一段文字:「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二人辭歸。」描述扁鵲將兩人心臟交換醫治他們的故事。雖然此事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可見二千五百年前的人們就有類似器官移植的想法。
近代器官移植起源於俄羅斯,1933 年俄國醫師渥若諾(Yuri Veronoy)開始嘗試人類的腎臟移植,1936 年俄國外科醫師佛洛諾伊(Voronov)也嘗試了腎臟的異體移植手術,但皆沒成功。直到1954年,穆雷(Joseph E. Murray)成功完成首例同卵雙生子間的腎臟移植。由於器官移植會產生排斥現象(Rejection),穆雷和法國的漢伯格(Hamburger)於1959年用輻射抑制免疫反應,成功完成了非雙生子間的腎臟移植。穆雷也因在腎臟移植上的發現獲得1990年諾貝爾生醫獎。
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之所以有排斥反應是因為免疫辨識系統。細胞表面上有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基因位於第六對染色體上,且因人而異。T細胞會辨識移植細胞的 HLA,如果發現為外來者,則會引發免疫反應攻擊移植體。能抑制免疫反應是器官移植可以成功的因素之一。
除了最開始穆雷利用輻射線抑制受體進行免疫反應的方法,之後也研發出免疫抑制的藥物,讓腎衰竭和尿毒患者有機會被治癒。另外,因爲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使捐贈器官的抗原匹配更加寬鬆。
隨著腎臟移植的成功與研究進展,帶動了肝臟、胰臟、心臟、肺臟等的移植,成功率也逐漸上升。在1967年,南非醫師 Christiaan Barnard 從在開普敦過馬路不幸遭遇車禍身亡的女子 Denise Darvall 經其父親同意取得心臟,移植至一位身患糖尿病和無法治癒的心臟病患者 Louis Washkansky 身上。這項創舉無疑展現了受捐贈者、捐贈者及其父親,以及 Barnard 醫師的勇氣。最後在 Barnard 醫師信誓旦旦下,成功完成了首例心臟移植手術。只可惜因當時免疫藥物的技術不夠成熟,Washkansky 在十八天後因肺炎去世。但這對人類器官移植史仍是一大進展。
同樣在 1967 年,被稱為「現代移植之父」的美國醫師 Thomas Starzl 在經歷六次換肝失敗的經驗下,終於在第七次的換肝手術中成功。可見 Starzl 不認輸的精神,開創了肝臟移植成功的首例。
諾貝爾生醫獎的得主穆雷從小就決定做一個有知識的人,並回報社會。於是他成為一位醫師,發現了皮膚異體移植的排斥現象,並對後續的移植造成影響,拯救無數人的生命。
二、器官移植的現狀
隨著器官移植這項技術的發展,有愈來愈多種的器官和組織可以被移植,但也產生了一些困境。
1. 簡介
器官移植分為活體器官捐贈移植和屍體器官捐贈移植,前者在不影響自身健康的情況下可以捐器官或組織給親屬(五等親內)或配偶,後者在經判定腦死時,以無償的方式捐贈好的器官或組織給須受移植的患者,造福社會。其中,可以移植的組織包括:骨骼、眼角膜、皮膚、小腸、心瓣膜、血管、氣管、軟骨組織、肌腱、骨髓等。可以移植的器官有:心臟、肺臟、腎臟、肝臟、胰臟等。
2. 社會問題
(1)供不應求
隨著衛生醫療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提升,但也導致器官衰竭的病患增加,但捐贈的器官數量供不應求。以臺灣腎臟移植為例,在民國 113 年有約七、八千人等待受移植,但只有不到 200 人已移植。2009 年,美國等待移植的 10.5 萬人中,只有 5000 人完成移植手術。
當移植需求者無法等到適合的器官移植時,便可能產生移植旅遊、器官販賣等問題。
(2)倫理
器官移植和捐贈產生以下倫理問題,如:人是否有自己器官的自主權、是否可使用死刑犯的器官、是否應開放器官買賣等,這是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發達後需要面對的新倫理問題。
3. 優勢
(1)延長患者生命,改善患者健康
器官移植可以幫助器官衰竭的病患,因他人的器官捐贈而重獲新生。中國一位十歲男孩小天,是心衰竭末期患者,十分幸運地得到心臟移植的機會,最後移植成功,有望在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下和其他孩子一樣上學、玩耍。
(2)延續捐贈者的愛
死亡是人必經的過程,但若想在世上留下什麼,器官捐贈是一個好的方法。鄭麗容女士是登錄中心志工,同時也是器官捐贈者的家屬。她的先生紀金堅在上班路程中遭遇車禍,在家人討論下捐出能用的器官。鄭麗容曾聽過一個感人的器捐故事,希望雖然親人離開人世,還是能用另一種方式存活著。
(3)人性的表達
器官捐贈的價值在於,以自願、利他的方式,表達對弱勢者的關懷。即使受贈者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仍願意無私奉獻,展現人類的愛、互助和奉獻。《孩子的鐘塔》一文中,男孩尼可拉斯在義大利遭受槍擊而亡,父母卻依然選擇將器官捐給義大利人,挽救許多生命。
三、器官移植的未來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器官移植的發展將有新的突破,從器官的來源,到移植後的治療,各項研究中的技術將讓我們有更安全、完善的治療方式。
1. 3D 列印人工器官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用患者的細胞和生物材料成功列印了第一顆人工心臟,杜克大學和哈佛醫學院也研發了「深層穿透聲波體積列印」(DVAP)技術,能用超音波直接在人體內列印,形成相容的生物結構,修復骨骼、心臟瓣膜等。未來有望能靠這些技術人工製造器官,解決如今供不應求的問題。
2. 異種移植
現美國已出現移植豬心、豬腎的案例,雖患者移植後並未能存活較久,但若能克服異種移植的基因轉殖、豬病毒、免疫反應、倫理等問題。也許在未來也是一種器官移植器官的途徑。
3. 免疫調控
如透過基因轉殖,減少移植後的器官引起的免疫反應。另外,也有研究者在研究如何在局部抑制T細胞,避免如過去抑制全身的免疫反應,導致產生全身性的毒性反應。在免疫抑制的藥物也有新的進展,降低免疫反應發生的可能性。透過有效抑制免疫反應,未來有望提高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率。
美國醫師 Thomas Starzl 曾說過:「醫學的進步往往是昨日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今日還很困難,但明日已成為日常例行的工作。」希望透過不斷的研究和發現,這些醫療技術的革新可以改變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