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六、七十年代臺灣漆器外銷產量,一年約有新臺幣七、八億元,其中百分之九十產自豐原,所以豐原有「台灣漆器產業故鄉」的雅號。但自從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禁止伐木政策之後,木材須進口及工資高漲,產業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下降,造成產業外移和沒落。目前豐原地區文化產業界人士正積極推動生產漆器的公共品牌,中文的公共品牌名稱為「葫蘆墩漆藝」,以振興豐原地區的漆器產業。
漆工藝,臺中市最早始於西元1916年,日人在新富町二丁目一番地(現今民族路接近三民路處),設立「山中工藝所」,製造美術工藝品,也開啟了臺灣漆器技藝傳習之路。漆器工法繁雜,其多先有「胎體」,古籍記載舉凡竹、木、銅、鐵......皆可為胎。豐原區因鄰近八仙山林場,木器製造興盛一時,因而成為漆器木胎供應之地。臺灣光復之後,豐原地區的製材業急速發展,為豐原木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民國86年〈西元1997年〉,當時的臺中縣文化局「文化明珠-臺中縣社區文化產業輔導計畫」委託仁社社長林宣宏進行「豐原漆器產業的文史調查與推廣計畫」。經調查才完整得知,民國54年〈西元1965年〉美國籍猶太人,利用美援嘉義高工設備,培訓所需的幹部,再全班北上遷來豐原水源路,設立「米爾帕赫羅木工藝股份有限公司Milbern Heller Woodcraft Co.,Ltd.」,在地人稱為「美國仔會社」,從事木製沙拉碗的生產,外銷歐美,為當時豐原地區最具規模的木器製造廠。「米爾帕赫羅木工藝股份有限公司」〈「美國仔會社」〉大量錄用本地人為工人,從事各種大小木塊的車床製作,員工最多時達千人之多,分三班生產木製品及漆器,全部外銷。十年期間,豐原鄉親約三、四千人投入製作漆器的行列。而這些師傅也提供了日後豐原地區漆器產業所需木胎白身的來源,也是豐原木器業發展的骨幹。此外該工廠由日本引進「日本會津式車床機」的使用及維修方法,因生產快速精準,對日後應付日本大量的漆器訂單發揮了效果。有些師傅在該工廠中學習到相當的車工技術及經驗後,即離職自行創業發展。「美國仔會社」,營業十年結束後,曾在該公司工作,技術成熟及善於經商的前輩,紛紛成立漆藝社、工廠及公司創業,1974-1984年間,豐原有四十多家廠商生產漆器相關製品外銷,約占臺灣外銷漆器一年七、八億元產值的九成,隨後因木材禁伐而漸漸沒落和外移。「米爾帕赫羅」〈俗稱「美國仔會社」〉在豐原區養成大批製造木胎白身及漆器業人才,對臺灣漆器產業發展上有相當大的貢獻。豐原也因此而有了〝漆器故鄉〞的稱號。
目前豐原區公所在中正公園園區仍設有「豐原漆藝館」〈地址:臺中市豐原區水源路1-1號〉透過相關示範、展覽、研習、推廣等活動,讓漆藝的璀璨蘊藉之美,重新介紹給民眾認識之外,更期待將漆藝融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使現代的漆藝更具深度與廣度。社團法人台中市仁社剛成立的那幾年,皆是以葫蘆做為意象商品,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與漆藝結合。近年來於臺中市豐原區東洲路6巷6號開辦「漆藝工坊」,並建立「漆繪仕CHERIS」文化品牌,與「豐原漆藝館」成為豐原目前推廣漆藝文化、產業的二大重鎮。
資料來源: 圳水漫漫 楊宏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