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砍伐八仙山一帶的檜木,於是在豐原修築小火車入山,最主要是要搬運砍伐後的木材下山。日人為了便利將良好的檜木材運回日本,最先在豐原東側的土牛設置製材所,並利用五分輕便火車運送至豐原火車站倍予民間製材所,供營建與傢俱製造材料;後來擴大砍伐,製材所才遷到豐原目前的南陽路,並成立「八仙山林品管理處」。
由於日治時期大量開發林業,豐原乃成為臺灣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並設有營林所。加上豐原地處南北交通要衝,境內運輸便利,而附近水、電充裕,所以乃帶動豐原工廠林立,大小型木器製造業、木器機械廠興起,產品運銷國內、外,享有盛名。這些工廠,日後成為豐原地區各種小型機械工廠的前身。所以八仙山林場的開伐,確實是豐原由農業鄉街邁向工商城鎮的重要關鍵,甚至可以說是豐原工商產業起飛的起源。而目前東勢林區管理處所留下之舊宿舍正是這段豐原工商產業起飛歷史的最佳見證,已於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4月23日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分別被登錄為古蹟及歷史建築。
其中南陽路逸仙莊69號、南陽路逸仙莊70號被登錄為宅第類市定古蹟,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官網所公告之指定古蹟理由為:
1、八仙山林場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官營林業之一,豐原成為日治時期重要之木材集散地,並於今南陽路成立八仙山林品管理處,目前之建築即為當初之相關辦公廳舍及宿舍建築群,甚具歷史價值。
2、南陽路逸仙莊70號為二層木造之招待所,構造特別;69號雨淋板採水平企口構造,建築構造及建築形式特殊。
日治時期日本開始針對臺灣豐富的林木進行調查,發現八仙山林區資源豐富,值得以官方力量進行開發。最初八仙山林區屬阿里山作業所管轄;1914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派遺阿里山作業所技師綱島正吉前往八仙山做基本調查,調查後曾對八仙山與阿里山的林業資源做一個比較。認為八仙山林木雖較阿里山少,但其木質卻勝於阿里山,加上緊鄰大安溪與大甲溪,運輸的便利性相當高,如果官方經營八仙山,其利益因大於阿里山。正因八仙山值得開發,1915年八仙山事業區脫離阿里山作業所,轉而直屬營林局。並設置出張所於土牛。1926年,出張所移駐豐原街,同時改稱為「臺中出張所」。初期八仙山林木開伐先是採用舊式作業,以木馬運搬及利用大甲溪水流運材〈據說這是其所以稱為大甲林區管理處之緣由〉,嗣後改用鐵路運輸,並設置貯木場於豐原〈即今南陽路至陽明街為大甲林區管理處址,1989年,大甲林區管理處與大雪山示範林區管理處合併為東勢林區管理處〉。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對於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營林所所轄的臺灣三大林場,更負起很大的責任。八仙山在此壓力下,原本規劃的伐木方式必需進行改變,以提供大量的木材,1938年後伐木量大幅增加,1942年八仙山的伐木事業,改由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接管(後稱臺拓)。臺拓公司為取得大量木材,日以繼夜的砍伐林木,使得八仙山的林木產出於1943年達到高峰,產出材積達四萬三千立方公尺。但也因為當時這樣的過渡砍伐,造成林場資源枯竭,八仙山林業乃由盛轉衰。
交通的完備是當時最重要的建設之一,為運送木材所興建的軌道與便道,帶來的效益超乎預期,不僅使運材成本大量降低,還兼具發展地方的效果。昭和初年,豐原至佳保台(今八仙山森林遊樂區)來回只要一天,深入林業地帶已不再是很困難的事,因此帶動的觀光與地方的發展。在觀光發展方面,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所辦的臺灣八景票選,八仙山擊敗許多著名景點拿下第四名,成為日治時期臺灣八景之一。八仙山獲選為八景進而帶動整體觀光,現今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內還立有一紀念碑,為過去的這段光榮歷史留下見證。而豐原當年也因此成為觀光及林木集散之進出重要轉運中心,工、商業及觀光產業大興,市區內旅社、飯店、酒家林立,全盛時期,甚至同時有八家電影院營業,觀光產業密集度與原臺中市區相比毫不遜色,當時豐原的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 圳水漫漫 楊宏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