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群原本是漢人入墾前馳騁在臺灣西部平原的南島獵人,清代被歸類為「熟番」、日治時代則稱之為「平埔族」。臺灣原住民文化研究學者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組長李子寧以曾經活躍在中部的巴則海族滄桑史為例,認為巴則海族的興衰真可以說是「臺灣整個開發歷程歷史的縮影」。而曾拜謁乾隆皇的岸裡社潘家,更是平埔族中的一頁傳奇。
巴則海族共有十餘社,其中以岸裡及大社最具聲勢,因而又稱岸裡大社。巴則海族是清代最顯赫的平埔族群,尤以潘敦仔的事蹟最為人津津樂道。鼎盛之時,可以說是整個臺中盆地幾乎全由岸裡社潘家統領,當時漢人不過是他們的佃農。然而到了日治時代,潘家為了嫁女兒竟得變賣祖厝,其由盛轉衰的關鍵引發後世諸多議論。
有「文史資料的好鼻師」之稱的政大民族學博士平埔族後裔簡史朗指出,潘家與岸裡社的興盛與清代的「以番制番」策略密切相關。康熙38年(1699年),岸裡社助清廷擺平「吞宵社事件」而崛起。十餘年後,潘敦仔的祖父阿莫率領鄰近平埔族群歸化,被任命為岸裡社第一任總土官。全盛時期形同王國歸化後的岸裡社,經常接受清廷徵召、征伐其他反亂的平埔族。雍正9年(1731年)的大甲西社事件,戰火延燒至大肚社等十餘個平埔族部落,助清廷平定這場戰亂的潘敦仔地位就此扶搖直上。到了乾隆35年(1770年),清廷又引潘敦仔打敗曾統轄過岸裡社的大肚社王族裔,潘敦仔拜謁乾隆皇帝,獲賜名並賞予水晶瓶、玉碗、朝珠、瑪瑙等珍貴御品。簡史朗說:「潘敦仔可說是『以番制番』的得利者!」清廷不僅賜姓「潘」,還賞賜他大片勤墾土地,並任命他擔任通事。
李子寧分析,負有溝通原、漢重任的通事一職,原本都是由漢人擔任,潘敦仔是第一個破例擔任總通事的原住民。在其全盛時期,岸裡社潘家形同「巴則海王國」,但若非「岸裡社文書」在日治時代重新出土,這一頁滄桑史差點就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
關於巴則海族盛極而衰的原因,族人和學界存在著極為不同的看法。根據潘氏後裔潘大和著作《平埔巴宰(巴則海)族滄桑史》,他認為巴宰(巴則海)族人口銳減,是因清廷「以夷制夷」策略,致使該族不斷與其他原住民族征戰相殺,又數次被派赴中國大陸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等戰役,以致男丁大減。
李子寧卻認為,爭戰損傷只是次要因素,最重要的關鍵是潘敦仔在漢人通事張達京的建議下,採「割地換水」墾約。因戰功遽然獲取廣袤土地的潘敦仔,由於缺乏資金和開鑿灌溉圳路的技術,同意以「割地換水」的方式將部分土地轉讓給漢人。「割地換水」如今被潘氏後裔視為「奇恥大辱」,但「當初這是很好的算盤」。李子寧認為潘敦仔當初獲得的是亟待開發的蠻荒野地,以「割地換水」等方式獲得漢人移民的耕作勞力,坐收「番大租」,何樂而不為?
從民族性來看,巴則海族承襲南島語族的獵人本色,認為「耕田是女人做的事」,不在乎農耕、也不介意田產,與漢人佃農訂定的契約相當寬鬆,「只要耕種幾年後,土地就是你的」。簡史朗更說,有些漢人為取得土地,「騙、搶、殺」各種手段盡出,坐擁山林的巴則海族就這樣不知不覺、一點一滴地流失土地。
到了日治時代,巴則海族流失土地及經濟依憑的速度加劇如血崩。簡史朗說「番大租」讓原住民擁有土地,耕作者非本人,常常一地轉租好幾手,日本人為便於管理,由政府「買斷」土地,岸裡社土地就此流失殆盡。故對岸裡社而言是「割地換水」,但對漢人來說卻是「供水換地」。損益得失,歷史終成最後見證。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洪麗完更指出,日治時代的原住民遭汙名化,平埔族只得「隱身在漢族中,成為歷史族群」。而巴則海族與其他平埔族群們的衰敗,其實「雖有偶然,但已是歷史的必然。」
不同於其它無文字歷史、僅有口語傳說的原住民族群,巴則海族最大特色卻是他們保有大量文獻。簡史朗說清代巴則海族曾在中部建立猶如「王國」般的盛世,至今猶為後代傳誦。然而,這一頁光輝歷史差點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直到昭和10年(1935年),一場中部地區的大地震,「震」出了岸裡社末代通事潘永安舊宅珍藏的康熙、乾隆年間古文件,也就是在學界赫赫有名的「岸裡社文書」才重見天日。這些文書原本留存在岸裡社頭目潘家,以及岸裡社第一代通事張達京家族,目前以臺大圖書館、臺灣博物館收藏數量最多,被視為是研究臺灣中部開發史、族群關係及土地制度等問題的珍貴第一手資料。由於其中含大量地契,李子寧認為這些文獻中確實已清晰浮顯「靠著文字契約的文明記述、不憑藉武力就能蠶食鯨吞土地的詳盡證據」。
關於「割地換水」策略的真相與歷史、族群的恩怨糾葛,固然需要更多的考證與論辯,但是這個歷史關鍵關係著大臺中盆地、尤其是豐原發展的今日盛況,它的歷史意義仍是不能抹滅的 。 資料來源: 圳水漫漫 楊宏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