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31年〈西元1898年〉4月20日,臺中國語〈日語〉傳習所葫蘆墩分教場(今豐原國小前身)創立於岸裡大社文昌祠內。10月1日,葫蘆墩公學校(原臺中國語傳習所葫蘆墩分教場,今豐原國小前身)創立。明治39年〈西元1906年〉3月31日,葫蘆墩公學校校址遷移媽祖廟東方新校舍。大正5年〈西元1916年〉葫蘆墩公學校創設大社分校〈今岸裡國小〉。大正7年〈西元1918年〉四月一日葫蘆墩公學校大社分校獨立為岸裡公學校〈今岸裡國小〉。
岸裡公學校〈今岸裡國小〉第一期校舍於大正7年〈西元1918年〉開始興建,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增建磚造廁所、教室、辦公室等,原本後方還有二列同式建築,因後來學校發展之空間規劃現已拆除,目前僅保存面對校門一排舊校舍。因為岸裡公學校校舍及升旗臺等興建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經歷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及民國88年〈西元1999年〉921大地震,其建築形式為紅磚瓦,表現出日治時期當時代之風貌與藝術特色,且見證地方城鄉發展與基礎教育的歷史,深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6月7日臺中市文化資產管理中心(今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公告將岸裡國小木構磚造的校舍與升旗臺登錄為校舍類歷史建築,地址位於臺中市神岡區中山路52號,鄰近葫蘆墩圳西汴幹線南門支線。
除了岸裡公學校〈今岸裡國小〉日治時期校舍與升旗臺登錄為校舍類歷史建築外,我們在前面跟大家提到乾隆27年〈西元1762年〉5月,因東、西堡用水之爭,彰化縣貓霧梀巡檢戴宏度,立「水圳杜訟碑」,以杜東西堡墾殖業戶,佃戶引水之紛爭。乾隆24年〈西元1759年〉9月立「勒買番榖示禁碑」嚴禁胥役、通事等於各地『番地』瞞官舞弊勤買番榖情事。目前這二座碑都存置於臺中市神岡區岸裡國小內〝古碑亭〞,位置就在校門口傳達室後方靠圍牆處,參觀瀏覽並不困難。〝古碑亭〞旁邊就是被登錄為校舍類歷史建築的「岸裡公學校日治時期校舍」,學校並在這歷史校舍裏設置了「岸裡文物藝術館」,蒐集陳列了許多平埔族原住民暨漢人入墾先民的民俗文物。想要多了解一下岸裡大社對中臺灣〈尤其是豐原〉發展歷史的影響,乃至於日治時代校園樣貌,岸裡國小是不錯的參觀據點。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09:00至15:00,例假日及國定假日不開放參觀,所以讀者朋友們如果有興趣想參觀的話,要先規劃好路線行程喔!
資料來源: 圳水漫漫 楊宏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