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臺灣在內的華語社會傳統文化裡,米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傳統庶民生活文化,我們從小到大的整個人生歷程幾乎總是和米食無法分割。比如說小孩子到了滿月或出生三個月時要吃油飯〈各地習俗不一〉:按照習俗,小孩滿三個月時會報酒,就是準備油飯跟一些酒,然後到外公外婆家報喜。還要吃收涎餅,收涎餅也是用米食做成的。周歲的時候,我們要準備米香。小孩長大要訂婚了,訂婚也要吃米香,應驗「吃米香,嫁好丈夫」這句俗諺。結婚的時候,則是要準備轎斗圓,這個也是用米食做的,用一斗二的米磨成米漿,再搓成圓圓的十二顆,男女方各收六顆,然後煮一煮,最後由男生來餵女生吃。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華語社會傳統文化通常會做一個大壽,在五十大壽時我們會做壽桃,這個壽桃也是用米食做的。華語社會以米食為主,米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庶民文化環節。
甜粿、菜包粿、草仔粿:
臺灣民間每逢酬神、祭祀、喜慶、喪葬時,總要準備一些甜或鹹的粿類作為供品。粿的種類繁多,適用的場合也各不相同。在地俚話說:「包仔粿包金」,指的是有包餡的粿象徵財富。如菜包粿是以糯米為材料,再內包白羅蔔絲、豆腐乾等餡料,放在柚葉上蒸熟,是年節祭祖不可或缺的鹹粿。「草仔粿」〈南部又名「刺穀粿」〉,「草仔粿」在粿皮上摻有刺穀草〈中部多用艾草〉,所以顏色又呈墨綠色,多用於掃墓祭祖和中元普渡。為臺灣平埔族漢化過後的食物,中元普渡和掃墓祭拜之米製〈糯米〉食品,因摻入可食用草類而得名。外型扁平約巴掌大小,內以蘿蔔切絲剁碎為包餡,味道鹹,綠色外表,以香蕉葉、月桃葉等為墊。「桃形粿」就是俗稱的紅桃,外型與桃子相似,象徵吉祥喜慶,臺灣老習俗會在小兒做四月日與度晬時都會準備紅桃分贈親友。「壽桃」通常以甜豆沙為餡,具多福多壽的吉祥意,所以是神佛聖辰必備的供品。豐原傳統市場「第一市場」中有一家「日日鮮」粿店,就專門依季節時令供應各種甜粿、菜包粿、草仔粿而知名。
紅龜粿:
紅龜粿是傳統米食之一,常用於節慶或拜拜、做壽場面,取龜壽綿延、壽比南山、喜氣洋洋之意。「糯米萃」與紅豆餡,是傳統常用的材料;包好餡,用「粿模」一印,就是紅龜粿的雛形。使用香蕉葉作墊底,做出來的紅龜粿具有自然蕉葉香味。
粽子及油飯:
吃粽子的最佳時節,就是端午節。但現在人大多以外買為主,會包粽子的人,可能已不多了!但是很多中年外食客反而會在平常外食時就吃粽子,於是粽子在豐原是不分季節時令都可以吃得到的小吃。不管是傳統市場「第一市場」或知名廟東夜市,都有得買喔!油飯則是臺灣人在孩子滿月時分享親友用的,但是現在有很多宴客外燴也都常上這道,所以還蠻常見的。
爆米香:
在西式麵包、糕點未普及之前,爆米香往往令小孩子垂涎三尺。走動式的爆米香代工業者,在村落間流動,所到之處,總是引起許多小朋友圍觀。許多家長為讓孩子解饞,往往自備白米、沙拉油、砂糖,裝在奶粉罐或大碗公內,在爆米香的地攤前排隊,付了少許的代工費,即可取回一大包的爆米香回家慢慢享用。每當爆米炒熟,「碰」的一聲巨響之後,隨著冒出一片白煙,兼雜米香味,許多頑皮的小孩,往往急著衝到白霧裡,享受騰雲駕霧的快感。如今走動式的爆米香代工業者大概也少見了!市街上偶有擺攤販賣的,也大多是製成品,過去傳統「爆米香」的「街頭表演」已難得一見了!
湯圓:
冬至一到,一年眼看就要結束了。吃過湯圓,表示又多了一歲。早年冬至的前夕,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事先磨好了米漿,用椅條與扁擔,將米漿倒在麵粉袋中擠掉水份,萃取「圓仔萃」,以便全家圍在大桌上「簳仔」四周,享受闔家搓湯圓的樂趣。搓湯圓不但象徵全家團圓,更是歲末感恩話家常的歡聚時刻。可惜,現在大部份的父母嫌耗時,乾脆買菜市場上用機器搓出來的湯圓,在家中煮冬至圓分享。有些家庭甚至連吃冬至圓都免了,過冬至節日的氣氛,現在是愈來愈淡了!但是在豐原中興路可就有幾家知名「湯圓」攤,常年不中斷地提供居民好吃的湯圓喔!
碗粿:
碗粿的製作,從選米、淘米、研磨、下料、炊烹,一點都不能大意,是很重手工的傳統米食。目前市場中還有少數攤子在賣碗粿,但從食用碗粿的人潮,從他們滿意的臉色,肯定了豐原碗粿毫不虛假的名聲。
肉圓、三角圓:
肉圓、三角圓是中部人都很熟悉的傳統小吃,不管是彰化肉圓,或者是豐原肉圓,都是全國知名的傳統小吃。而肉圓、三角圓的外皮材料就是在來米粉,但也有混搭番薯粉、太白粉,或純粹用番薯粉、太白粉製作的,當然也是豐原重要的傳統米食特色了。市區內知名的肉圓店包括廟東的豐原肉圓、正老牌肉圓、清蒸蝦仁肉圓、一口悶三角圓、三民路的豐榮肉圓、府前街的新金樹肉圓,家家都各有特色,媒體也都常有報導。豐原傳統市場「第一市場」的「日日新」粿店,也有販賣肉圓、三角圓的料品,買客回家只要自己下鍋就可熟食。
其它如蘿蔔糕、芋仔粿等也都是以米摻搭其它材料製成的小吃,比較普遍常見,當然在地人也都還保有食用的習慣,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
資料來源: 圳水漫漫 楊宏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