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宏祥─葫蘆墩季刊主編
E-MAIL:hongshan@ms2.hinet.net
FB: https://www.facebook.com/holodun/
「豐原人文故事館」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engyuamtrainstation/
今年〈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10月8日,人稱「寶島低音歌王」、「肉粽歌王」的郭金發參加高雄市鳳山區重陽節敬老演唱會,在台上演唱《燒肉粽》時突然昏倒,送醫後不治,享壽72歲。消息傳出,震驚國內演藝界,各界紛紛表示哀悼,也讓人深深懷念起他那超渾厚低音嗓子所傳唱的戰後四大名曲之一的《燒肉粽》。
鄉親讀者們讀到這段文首的敘述,大概難免會狐疑這則消息跟豐原有什麼淵源關係?甚至有些鄉親讀者們大概就會猜「該不會郭金發是我們豐原人吧?」當然不是囉!郭金發先生(1944年3月1日-2016年10月8日),臺灣臺北市大稻埕人,為國內知名的臺語男歌手,小學畢業於臺北市大同區大橋國民小學。曾任播音員,以歌曲《燒肉粽》成名,人稱「寶島低音歌王」、「肉粽歌王」。這篇文章我們要紀念的是《燒肉粽》的豐原DNA─《燒肉粽》的作詞作曲者是出身我們豐原的名作曲家張邱東松先生。
《燒肉粽》被列為戰後四大名曲之一,所謂「戰後四大名曲」學者莊永明認為認為包括:1947年由楊三郎〈本名楊我成〉作曲、那卡諾〈本名黃仲鑫〉作詞的《望你早歸》、1948年由王雲峰作曲、李臨秋作詞的《補破網》、1949年由呂泉生(呂泉生出身台中豐原三角仔庄,今神岡區,筱雲山莊呂家望族)作詞作曲的《杯底不通飼金魚》、以及1949年由張邱東松作詞作曲的《燒肉粽》,其中呂泉生作詞作曲的《杯底不通飼金魚》與張邱東松作詞作曲的《燒肉粽》都深具豐原文化DNA淵源。「台灣流行音樂維基館」推介「這四首臺語歌曲呼應當時的社會情境」:
《望你早歸》這首歌曲,反映出二次大戰期間,被日本徵召的「台籍日本兵」,在終戰之後仍未返家,妻子魂牽夢繫地翹盼良人快點歸來的心情。由於戒嚴時期,大量的異議人士被逮捕入獄,導致無數的台灣家庭面臨破碎,這首〈望你早歸〉也又成為了這些異議被逮捕人士家屬的心曲,並進而為反對運動者所廣泛使用。
根據《補破網》的作詞者李臨秋表示,這是一首情歌,而《補破網》所補的正是「愛情」的破網。『這首《補破網》,是光復不久,女朋友在七夕之夜,和他鬧翻,在頹喪之際,靈感一來寫了這首希望能「彌補破碎的愛的希望」』。然而,由於「網」和「望」、「夢」在台語是諧音的。因此,後來反對運動人士,便常將《補破網》三個字,引喻為「補希望」。這正符合反對運動者對臺灣社會期待的心境,所以《補破網》這首歌也成為反對運動所經常使用的歌曲。
《杯底不通飼金魚》這首歌據作者呂泉生自述,他發表該歌曲的意思為希望各臺灣族群能如歌詞「朋友弟兄無議論」相同的,無本省與外省的隔閡。歌曲隱喻希望外省人跟本省人大家都可以坐下來喝杯酒,杯底不要留酒,一飲而盡,往後和樂過生活,肝膽相照,化解雙方猜忌或仇恨。
而《燒肉粽》這首歌則充分反應出了當時民眾艱困的生活處境,廣受社會大眾好評。但是,也因為歌詞描述戰後臺灣的民生凋敝現象,因而被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列為禁歌。
天啊!小時候筆者還以為這些曲子都是古早時代流傳下來、不知作者是誰的民謠呢?原來全都是反應當時社會情境的名家心血創作啊!四、五年級以上的鄉親讀者朋友們也跟泓翔一樣曾經這麼誤會過嗎?
曾任豐原中學教師、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長期企畫、參與文壇活動及文教公益事項,並持續擔任文學社團負責人的知名女文化作家丘秀芷老師與張邱東松老師是很近的宗親,2006年12月22日在《中時人間副刊》《市井代言人── 張邱東松》一文中對張邱東松老師做了非常詳盡的回憶與紀錄,是頗值得參考的可信研究資料。
丘秀芷老師在《市井代言人── 張邱東松》一文中提到:「張邱東松,是我家很近的宗親。自小過繼給張家,兼祧兩姓,他父親張邱玉章是當年葫蘆墩少有的西醫,人稱「阿達仔仙」,原無子嗣,所以收養張邱東松,結果後來有自生的女兒。
東松哥出生在一九O三年,本來他的醫生爸爸很希望他中學畢業後能學醫,送他到台南教會學校長榮中學唸書,他卻喜歡音樂,從廣東曲(即後來國樂)的揚琴、胡琴到西洋的薩克斯風、小喇叭、小提琴、吉他,全會。
東松哥感情上還是較接近邱家,而我父親也是愛彈奏樂器愛唱歌,所以互動較密切。」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確認張邱東松老師(1903年-1959年)生於1903年的臺中豐原,自小過繼給張家,兼祧兩姓。為台灣客家人。他父親張邱玉章是當年葫蘆墩少有的西醫,人稱「阿達仔仙」,為豐原葫蘆墩醫院土牛分院醫生。依據陳炎正老師於民國75年所主編的《豐原市志》,在書中《政事志》單元中,張邱玉章醫生曾於大正九年至大正十五年間,擔任三屆豊原街協議會員〈日治時期地方自治咨問機關,地位約如後來的市民代表。〉張邱東松老師妻子原為家裡的女僕,育有四子二女。孫女張鳳翔、張夙芬分別藝名為「小白兔」、「小鶯歌」。兩人兒時常在傍晚時於各地廣場演唱,同時販售祖父編寫的歌本,但始終非一線人員。郭金發對於沒能見到寫詞作曲的張邱東松表示遺憾,但有幸認識其曾與金澎搭擋演出的兩孫女。
丘秀芷老師在《市井代言人── 張邱東松》文中也提到:「東松哥沒學醫,畢業後回到地名改為豐原的葫蘆墩,十八歲就娶妻生兒女開起西服店來。只不過他這個老闆,要求店員和孩子,每人最少都要會一樣以上的樂器,晚上有空大家合奏幾曲,他要求很嚴,結果有幾位夥計居然『出師』學成當樂師去了。」張邱東松老師因為喜愛音樂,背離父親希望他學醫的期待,導致他日後生計困難,為此開過西裝店、教唱歌、放電影、還當電影辯士維生。所謂電影辯士,香港稱為解畫或解話,為早年默片時代的一種職業─電影說明者,即專門替默片或外語片旁白、為觀眾們講解劇情。現代電影因為皆配有字幕或翻譯,電影辯士這一工職早已消失。畢業後張邱東松回到地名改為豊原的葫蘆墩,十八歲就娶妻生兒女,在豐原慈濟宮附近開立西服店。他要求店員和孩子,每人最少都要會一樣以上的樂器,夜晚有空大家合奏。
雖然經營過西服店,張邱東松仍然保持著教唱與賣唱工作,1930年代的臺灣電影界,他為中臺灣頗具盛名的辯士。據說他自己掏腰包租借《桃花泣血記》在豐原影院〈以年代推估,應該是豐原第一座電影院「豐原座」〉放映,張邱東松拿麥克風大聲解說劇情、配上臺語旁白,還帶領全家、裁縫師在影院現場配樂唱著詹天馬寫詞、王雲峰譜曲的主題曲,吸引許多人買票看戲聽歌,賣票收入比西裝店還多呢!1938年,《風月報》在張邱東松建議下,成立音樂研究部,由他擔任主任。二次大戰期間,西裝布料實施配給,張邱東松的西裝店不易維持,遂北上進入臺北放送局工作,在演藝股擔任有關漢樂錄播的工作。1942年10月,他受聘為臺北放送局負責第二放送的臺灣音樂事物,另外也是三宅正雄組成新臺灣音樂研究會的成員,曾與當時著名花旦花月雲、陽子共同演出。戰後,張邱東松曾組成名為「鄉音藝術團」的樂團,在各地演出。
《市井代言人── 張邱東松》文中回憶到:「臺灣剛光復時,比東松哥大三歲長一輩的家父勸他到臺北,任教於臺北市立女中(今金華國中前身,當時在東門國小旁)當然教音樂。父親當時則在省府工作。
這個階段,他晚上常到我家(當時住臺北北門口),東松哥住的很近,附近還有一群愛音樂的朋友,你吹我彈他拉琴,好不熱鬧。民國三十六年初,我還沒上小學前,他們還在中山堂正式演奏,我聽著聽著睡著了。即使如此,許多樂曲,根深柢固在我腦海。
通常他們彈的曲子是《百家春》、《步步高》、《旱天雷》、《昭君怨》等廣東曲。有時東松哥也作歌曲,《燒肉粽》《有酒矸淌賣否》就在那時期作的,他們也彈別人的創作曲《雨中鳥》也常彈。」
二戰結束後,張邱東松在本家宗親丘秀芷父親勸導下,到臺北任教於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今金華國中)教音樂。獲得校長陳招弟的賞識,據說報考的300多人中只錄取張邱東松一人。教職期間,張邱東松他晚上常到住丘秀芷家裡,也會去西門町表演唱歌。
其實當時張邱東松還有另一完全不同區塊的朋友們,他們都是當時作時代曲的,如周添旺,蘇桐,楊三郎等等,他們為了推廣自己的唱片和歌曲,常到龍山寺、圓環和西門町表演,夏夜這幾個地方最多攤販,也最多人逛。很多流傳至今的台灣歌曲《望你早歸》、《港都夜雨》、《月夜愁》、《白牡丹》、《雨夜花》就在那時傳唱。
臺北放送局改為臺灣廣播電臺後,被尊稱為「臺灣合唱之父」的名音樂家呂泉生當時在該臺擔任播音員;在呂泉生策畫下,電臺模仿日治時期的經營模式,邀請演藝界有名人士來電台現場表演,曾先後提拔了楊三郎、張邱東松等人。一開始,張邱東松寫歌偏愛以報紙社會版為主題,氣氛哀傷,結局都不圓滿;後來受呂泉生鼓勵寫正面意義的歌詞,才以小市民為主題,寫出《收酒矸》等歌。張邱東松在電臺負責音樂播放這段期間,會帶著全家到電臺現場演奏錄播,主奏揚琴,全家合奏。流行曲之外,有時也演奏他自己新譜作品,如《海風》、《菸酒歌》等。他在學校擔任教職後已有較穩定的生活條件,但該時期臺灣政經不穩定,物價飆漲,他寫出了第一首為小市民創作的生活寫實歌《收酒矸》。此曲交給呂泉生,由陳清風演唱,在電台播出。
《收酒矸》大約是在1948年4月左右出爐,立刻受到非常熱烈好評,民間到處都傳唱,曲盤暢銷,一些廣播電臺都會在節目中選播,與《補破網》雙雙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歌。但是,當時國民黨政府正開始一連串的禁講日語、禁播臺語歌的活動。經過近一個月左右,國民黨政府認為《收酒矸》歌詞內容不妥,於是在1948年5月5日以正式公文下令即日起禁播此歌,理由是「歌詞卑鄙陋劣,委靡懦弱,有傷風化。」國民黨政府政府以《收酒矸》開了頭之後,禁歌漸多,並成為後來四十多年的常態政策。當年歌星唱禁歌,其歌星證會被吊銷,唱片公司也會因禁歌而血本無歸。1988年,《聯合報》的文化版刊出一則尋找《酒酐倘賣否?》一曲的原創人的尋人啟事。新聞見報後,當晚一位中年男士打電話來報社,說每日跟他們在青年公園唱歌的張玉貞其父親張邱東松就是這首歌原創人。第二日,張玉貞才來報社談起她的父親和他們的音樂家庭。後來臺北市政府有一段時期曾把《收酒矸》列為資源回收車的歌曲,張智貞只收象徵性的新臺幣一元版稅。《有酒矸倘賣無》,後來成電影《搭錯車》主題曲的主旋律,由蘇芮主唱。至今仍為人們所熟悉。
收酒矸歌詞
阮是十三囝仔丹,自小父母就真散,為著生活不敢懶,每日出去收酒矸,有酒矸,通賣否,歹銅,舊鍚,簿仔紙,通賣否。
每日透早就出門,家家戶戶去加問。為著打拚顧三當,不驚路頭怎樣遠。有酒矸,通賣否,歹銅,舊鍚,簿仔紙,通賣否,
頂日去,太平通,今日就行大龍峒,為著生活會妥當,不驚大雨佮大風。有酒矸,通增否。歹銅,舊鍚,簿仔紙,通賣否。
《市井代言人── 張邱東松》也記載了《燒肉粽》這首歌的創作背景:「《燒肉粽》成曲應在民國三十六年間,東松哥在市女中教書時,雖說敎書但待遇菲薄。多年後東松嫂告訴我說靈感來自冬夜,小販吆喝「燒肉粽」的聲音。東松哥由於沒遵守他父親的冀望──做醫生,兒女又多,所以會寫出:『自悲自嘆歹命人
爸母本來真疼痛,給我讀書幾多冬,出業找頭路沒半項,不得已來賣燒肉粽……』。第二段歌詞裡有『物價一日一日貴 厝內頭嘴一大堆……』他不見得賣過燒肉粽,但詞意正是他自己的寫照。那時還是舊臺幣時代,幣值貶得很快。我記得到三十八年時,父親要領薪水時要拿一個米布袋去領。領到錢,母親馬上去買米或一些番薯籤、煤炭等必要品下來。因為生活必需品一日三漲。直到三十八年底、三十九年初舊幣四萬元換一元新臺幣。父親領薪水不再拿布袋。東松哥那時是科任老師,只怕收入比父親更少,心境更悽惶吧。」
據張邱東松夫人回憶,有一天半夜時,任教於台北市立女子初級中學(現金華國中)的張邱東松批閱完學生的試卷之後,他們開始聊天,忽然聽到一陣陣蒼涼的「賣燒肉粽」叫賣聲往巷子口傳過來;她心想,饑腸轆轆的人,聽到這親切的呼喊,必然心動,但誰去憐憫他們夜生活的辛苦呢?於是她建議張邱東松,為這小販寫一首歌,因此便留傳下了「燒肉粽」這樣一首雋永有味的名曲佳作來。《賣肉粽》創作時,臺灣戰後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均創下新高,歌詞充分反應出了當時民眾艱困的生活處境,廣受社會大眾好評;這首歌的首尾都以燒肉粽的叫賣聲,來增加整個曲調的氣氛,以探戈的節奏,成功的表達出鄉音化的市聲,是張邱東松繼《收酒矸》後足以傳世的作品。但是也因為歌詞描述戰後臺灣的民生凋敝,太過負面、悲情,而又被行政院新聞局列為禁歌。雖然這只是一首市井小民生活寫真的歌謠,但是又何嘗不也表達出了創作者寫這一首歌時的時代背景及社會景況呢?
後來,張邱東松從家政女學校離職,生活十分潦倒。其一手創辦的南國音樂劇團,最終因經營困難,宣告散團。之後,張邱東松應山葉公司之邀,準備赴日本作揚琴教學,一家人為此興奮不已,不料1959年臨行之前突因腦中風不治,享年五十七歲,一代曲家的傳奇也至此畫上終點句號。
二十年後郭金發重新翻唱《賣肉粽》,把《賣肉粽》第一句歌詞「自悲自嘆歹命人」改成「想起細漢真活動」以避被禁,《賣肉粽》也被改歌名為《燒肉粽》。郭金發對廖秀容表示1973年警備總部雷厲風行審查歌曲,他在林森北路太陽城餐廳每次唱《燒肉粽》,需依照警備總部的公文對觀眾解釋此歌背景。該公文寫:「演唱《燒肉粽》須告知觀眾台灣早年生活困苦,小販以竹籃或用自行車叫賣肉粽,現今台灣生活富裕皆以機車或店家販賣肉粽。」
1984年中國電視公司綜藝節目《飛上彩虹》的脫口秀單元〈趙先生與趙太太〉,某一集以叫賣為主題,主持人鳳飛飛與趙樹海合唱《燒肉粽》;但在唱完第一段、開始唱第二段前,鳳飛飛加唱《賣豆乳》歌詞「豆乳餵燒的油車粿啦,鹹糕仔崙的;雨來稍休睏,寒天時、熾熾陣,第一歹命就是阮」,趙樹海加唱《有酒矸通賣無》歌詞「有酒矸、通賣無,歹銅仔舊錫、簿仔紙通賣無」。2012年2月18日,中視主頻播映鳳飛飛逝世特別節目《飛上彩虹─鳳飛飛懷念特輯》,也收錄此片段至開始唱第二段前為止。在2006年亞洲運動會之中,大會選用《燒肉粽》的輕鬆節奏版本,作為中華成棒代表隊在亞運棒球項目中的加油歌曲,受到現場球迷與球隊之好評。但這首在現場播放的搖滾版的主唱,至今則無定論。
《市井代言人── 張邱東松》文章中分別提到「其他人作歌曲多半寫景,寫情、寫離亂,但東松哥寫的是生活中的市井民眾。」「東松哥自己還作許多歌曲,都軼失了不再流傳。有的仍在卻變成是他人的作品,多年後東松嫂跟我提及還有幾首,很有名的也是張邱東松作的,都掛別人的名了」。張邱東松的創作,一向自己包辦,也稱得上是多產作家,有《划船歌》、《千山萬水》、《台北小雨》、《月光光》、《海風》等作品,惜已軼散,其中尤其《收酒矸》、《燒肉粽》兩首描寫小市民生活的「市聲」之作,實足以令他留名於臺語歌壇,名垂臺灣樂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