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岡浮圳
浮在稻田聚落上方的神岡浮圳
神岡浮圳近年來新聞熱鬧連連。民國98年〈西元2009年〉神岡鄉長羅永珍向臺中縣政府爭取拓寬浮圳路,民國99年〈西元2010年〉8月張立傑議員認為「道路闢建應該是要解決交通問題,而非製造更多的混亂」,但浮圳路拓寬將給地方帶來更多的問題,一旦拓寬,鄰近豐洲路、厚生路、三民路、和睦路的車流將大量湧入,大卡車、混凝土車進進出出將危及附近民眾出入的安全,交通流量也無法有效負荷,靠近厚生路路段有一處陡坡,拓寬後將使路面落差達三至六米,危及兩側居民安全。浮圳路拓寬將造成新的交通瓶頸及負擔、現況拓寬無經濟價值以及會妨害兩側現有居民進出,要求縣府取消拓寬計畫。
關於浮圳存廢的爭議,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3月8日臺中市政府召開縣市合併後第一次地方說明會,之後歷經多次說明會、公聽會、會勘,甚至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聯外道路(神岡區浮圳路拓寬改善工程)都已經於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2月招標、決標公告。但是同年3月25日抗議團體「守護神岡聯盟」掛出抗議白布條,抗議圳前路拓寬工程,因這個工程沒有正當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但是在當地民意代表極力爭取之下,將用三億元毀掉優美鄉間小路。臺中農田水利會也出面表態反對,認為一旦浮圳路拓寬就要把一條「浮圳」搬家,這不只是代表工程經費會嚇人地增加,也會讓灌溉系統破壞掉。
浮圳存廢的爭議炒熱了神岡浮圳,廣義上神岡浮圳是大臺中葫蘆墩圳系統的一支,屬於下埤圳的一段圳道,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岸裡通事張達京初築下埤支線,及至清雍正10年〈西元1732年〉岸裡通事張達京招攬秦登艦、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等六人出資擴大組成「六館業戶」,並延伸開發至五大汴,分流搭連溝、中央圳、浮圳三大圳路,尚有三張溝、六張溝,流經今日之神岡區、大雅區、西屯區、南屯區各地。在歷史文化上,神岡浮圳當初的興建,除了是大臺中最早的灌溉圳道葫蘆墩圳之一支,具有漢人入墾先民們開發中臺灣的歷史記憶,而當時所採取「以水換地」的作法,讓移墾漢人修築水圳,供水給平埔族人來交換土地,更是當時閩粵、漳泉族群與岸裡社原住民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開發軌跡之重要見證。
在水圳的建築設計上,神岡浮圳也是將近三百年前少見的圳路設計。為了因應當地天然地形高低,配合自然流力的供水,乃依照地勢興建水圳於地面之上,有別一般向地面下挖圳的興建方式。因為是將圳體浮在土地上,所以稱為浮圳,形成了相當特殊的在地特色地景。浮圳從源頭到尾端,全線以大甲溪南邊的神岡河階地形,夯土升高構築成水圳土堤之遺跡全存,為全國罕見的清代遺蹟,圳體雖然是三十年前新修完成,但水圳的基礎土堤,卻是將近三百年前夯土興建的文化遺址,這正是浮圳在建築設計上真正歷史價值所在。浮圳的興築,清代以崁頂落差邊緣〈即大甲溪南邊的神岡河階地形〉,夯土升高構築成水圳溝路,也經由此一遺跡證明清代水利工程技術的成熟,更表現出人類與自然互動的特殊文化意義。另外在浮圳路溝底目前還保留有日治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竣工的歷史遺跡─石碑:【葫蘆墩圳浮圳水汴圳堵庄暗渠大正八年一月竣工】,這也是葫蘆墩圳重要的歷史遺存。
浮圳建成,引來水源,灌溉神岡千甲良田,也孕育著神岡的人文歷史。沿著浮圳圳道蜿蜒出長長的田埂路,通往這鄉區的各個不同聚落,水圳旁種有許多鄉里樹木,成為一條美麗的綠色圳道。這條將近三百年歷史的特殊水圳,維繫著神岡地區的田園地景,也在大臺中都會周遭保持著一抹綠色空間。古圳的保留,可以保持鄉區原有的寧靜道路,營造出回歸自然的農田綠帶,提供大臺中市民一個自然的休憩空間,也守護神岡的永世美麗。
儘管地方反對聲浪不斷,豐洲工業區聯外道路─神岡浮圳路拓寬仍然在該年4月30日動土。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5月文資專家黃慶聲老師與在地文史耆老陳炎正老師、台灣文化志工廖家瑞先生首次現勘,加入搶救浮圳行動。該年7月16日,由文資專家黃慶聲老師正式具名提報「葫蘆墩圳下埤與五大汴、浮圳登錄歷史建築審議申請書」,浮圳存廢爭議正式進入文化資產審議攻防戰。是年7月28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針對本案進行初步會勘,同年9月12日市府與文資委員針對浮圳正式現勘。之後仍然陸續發生浮圳路拓寬工程動工與居民爆發衝突、台灣護樹協會向內政部遞交「訴願請求書」、《永續發展 珍愛浮圳_搶救浮圳自救會》臉書粉絲專頁成立、民間抗議活動不斷,多家電子、平面媒體也多次報導相關爭議狀況,甚至民間團體還為此提起行政訴訟,直到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5月19日浮圳爭議終於塵埃落定,臺中市文化資產處正式公告位於臺中市神岡區五大汴沿著圳前路向西至圳堵里三民路止之「神岡浮圳」為文化景觀。
浮圳,外觀看起來好像浮在稻田聚落上方的水圳,這樣的水利工程與技術,是將近三百年前祖先們的智慧;浮圳生養了十個世代以上的臺中子子孫孫,如今卻歷經多番波折才得以保存下來。從歷史、從建築、從鄉土人情,神岡浮圳都有高度文化資產價值,甚至這整個圳路歷史,背後也還隱含著更多未解之文史有待發掘,包括從水圳分水延伸出來的地方權力發展史,以及圳路沿線的聚落發展史,太多精采的歷史文化仍舊隱含在福圳圳道背後,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了解、認識與關懷。
資料出處 楊宏祥「圳水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