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豐原國中在地文化課程
首頁
閱讀葫蘆墩
葫蘆墩圳開發簡史
開墾先賢
張達京
林振芳
文學葫蘆墩
張麗俊
呂赫若
藝術葫蘆墩
畫壇豐原班的火車頭:葉火城
臺灣畫壇的孤獨勇者:楊啟東
臺灣新美術的拓荒者:廖繼春
戰鬥葫蘆墩
謝文達
音樂葫蘆墩
呂泉生
張邱東松
特色文化
糕餅之鄉
木材業
米食文化
葫蘆墩漆藝
焦點掌故
六館業戶 割地換水
人命水
巴則海王國
豐華歲樂原鄉情
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
《燒肉粽》的豐原DNA
在地文化融入課程地圖
在地文化景點
萬選居
神岡大夫第
筱雲山莊
摘星山莊
萬定汴
頂角潭
水上土地公廟
古碑亭、岸裡文物藝術館
頂瓦厝
豐榮水利之碑
怡然園
神岡浮圳
豐原慈濟宮
漆藝及米食文化實作體驗
在地文化闖關
豐原美食地圖
昆蟲旅館
元宵猜燈謎
猜燈謎活動集錦
燈謎猜解示例
燈謎示例參考網
教師文化景點探勘實況
英語秀台中花現葫蘆墩
阮的文化行腳
在地文化燈箱牆
葫蘆墩圳掀蓋
豐原國中在地文化課程
首頁
閱讀葫蘆墩
葫蘆墩圳開發簡史
開墾先賢
張達京
林振芳
文學葫蘆墩
張麗俊
呂赫若
藝術葫蘆墩
畫壇豐原班的火車頭:葉火城
臺灣畫壇的孤獨勇者:楊啟東
臺灣新美術的拓荒者:廖繼春
戰鬥葫蘆墩
謝文達
音樂葫蘆墩
呂泉生
張邱東松
特色文化
糕餅之鄉
木材業
米食文化
葫蘆墩漆藝
焦點掌故
六館業戶 割地換水
人命水
巴則海王國
豐華歲樂原鄉情
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
《燒肉粽》的豐原DNA
在地文化融入課程地圖
在地文化景點
萬選居
神岡大夫第
筱雲山莊
摘星山莊
萬定汴
頂角潭
水上土地公廟
古碑亭、岸裡文物藝術館
頂瓦厝
豐榮水利之碑
怡然園
神岡浮圳
豐原慈濟宮
漆藝及米食文化實作體驗
在地文化闖關
豐原美食地圖
昆蟲旅館
元宵猜燈謎
猜燈謎活動集錦
燈謎猜解示例
燈謎示例參考網
教師文化景點探勘實況
英語秀台中花現葫蘆墩
阮的文化行腳
在地文化燈箱牆
葫蘆墩圳掀蓋
More
首頁
閱讀葫蘆墩
葫蘆墩圳開發簡史
開墾先賢
張達京
林振芳
文學葫蘆墩
張麗俊
呂赫若
藝術葫蘆墩
畫壇豐原班的火車頭:葉火城
臺灣畫壇的孤獨勇者:楊啟東
臺灣新美術的拓荒者:廖繼春
戰鬥葫蘆墩
謝文達
音樂葫蘆墩
呂泉生
張邱東松
特色文化
糕餅之鄉
木材業
米食文化
葫蘆墩漆藝
焦點掌故
六館業戶 割地換水
人命水
巴則海王國
豐華歲樂原鄉情
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
《燒肉粽》的豐原DNA
在地文化融入課程地圖
在地文化景點
萬選居
神岡大夫第
筱雲山莊
摘星山莊
萬定汴
頂角潭
水上土地公廟
古碑亭、岸裡文物藝術館
頂瓦厝
豐榮水利之碑
怡然園
神岡浮圳
豐原慈濟宮
漆藝及米食文化實作體驗
在地文化闖關
豐原美食地圖
昆蟲旅館
元宵猜燈謎
猜燈謎活動集錦
燈謎猜解示例
燈謎示例參考網
教師文化景點探勘實況
英語秀台中花現葫蘆墩
阮的文化行腳
在地文化燈箱牆
葫蘆墩圳掀蓋
開墾先賢
要了解豐原的歷史,就不能不談葫蘆墩圳;談葫蘆墩圳,更不能不了解張達京這個人。對漢人入墾開闢臺中盆地貢獻最大者,當首推張達京(墾號張振萬)。張達京字振萬,號東齋,綽號「平埔族駙馬」,康熙29年(1690年)生,為廣東潮州大埔縣客家人。
張達京生性聰明,身材魁梧。祖父出身武舉人,對子弟傳授防身拳術;張氏並由父親教授藥草秘方。張達京是 臺灣中部地區平埔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其兄弟包括長兄張達朝(來臺後開墾潭子「阿霧林」等地區)、四弟張達標(來臺後開墾大雅、西屯等地區),也都是著名的中臺灣農業墾荒者。
清康熙50年(1711年),張達京原本行商於閩南,在二十餘歲時隻身渡海來臺,從現在的鹿港登陸,先落足彰化平原一帶,後來來到大甲溪北岸與岸裡舊社人(今臺中縣后里鄉境)交易,並和土官阿莫(又稱阿穆、阿睦)過從甚密。當時原住民平埔族社民,正受瘟疫侵襲,頗有死傷,張達京本就熟稔中醫,他以草藥為社人治病,活人無數。社人感激之餘,土官阿莫賜以女兒為妻,社人也與他結親,當時總共得了六房妻女,所以地方人就稱之為「平埔族駙馬」。這段過程,是地方鄉親耆老們最熱衷的張達京傳奇性故事。
在康熙、雍正年間,原住民與漢人時常互有擾亂滋事的情形。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需要幹練人士奔走協調,於是舉任張達京為岸裡社第一任「理番通事」,教化先住民耕作。他既是官方通事,又是岸裡社頭目的駙馬,人又精明幹練,很快就成為了岸裡九社的重要人物。
張達京在「理番通事」任內三十餘年間,鑿水圳以開發荒地,教導先住民耕作,為現在的大臺中平原塑造出了農業雛形。張氏開發埤圳,以灌溉推進土地的開拓,先是與岸裡社土官潘敦仔訂立「割地換水」的墾約,議定能出工本錢募工鑿圳引水灌溉者,平埔族原住民則以西勢阿河巴埔地來換取十分之二的圳水。張達京更邀同漢人出資開鑿葫蘆墩圳,從樸仔籬口(即石岡水壩西南處)築埤引進大甲溪的溪水,不但荒埔地變身為良田,而且稻米亦豐增收穫,葫蘆墩米也因而聞名海內外。之後閩粵移民大批湧至本地加入墾殖,奠定了今日大臺中繁榮的基礎。
如此數十年下來,張達京成了中臺灣的首富,他所組織的張振萬墾號並邀集該區域的其他有錢人一同投資土地開墾事業。以張達京為首,秦登鑑、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等六人組成後人所稱「六館業戶」,遍及大臺中地區,包含臺中市區、豐原、神岡、大雅、潭子等處。甚至西達海線的清水,南邊直到彰化市、芬園鄉,都有他們名下的土地。於是地方上人士就以「張百萬」稱呼之。
張達京及其家族在大臺中長年的經營,不但晉升為富豪,更促使臺中平野布滿了漢人墾民。然而,也因而使得巴則海族(或譯為巴宰)平埔族人的生存空間急遽縮小,生計困難,造成日後巴則海族集體流亡埔里,或退回祖居地苗栗縣三義鯉魚潭的慘劇。
《豐原市志》記載張達京於雍正3年首任為岸裡五社總通事;國家圖書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記載張達京雍正元年(1723年)任岸裡五社總通事;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官網「哈客通訊摘錄」記載張達京34歲得清雍正賞識,出理番通事,據此推算亦為雍正元年(1723年)。以上各家所言在此一併錄之。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