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山莊

摘星山莊

摘星山莊位於臺灣臺中市潭子區潭富路二段八十八號,占地約二千四百四十坪,在地人稱之為「其中厝」,或稱「大豐村大瓦厝」,是傳說中臺灣協助平定清朝太平天國之役十八大老之一的林其中將軍所興建的宅第。林其中年少時隨著福建水陸路提督林文察中國漳州剿亂,屢建奇功,戰功彪炳,解甲還鄉後一躍成為地方上的富戶階層,乃於西元1871年(清朝同治10年)開始興建摘星山莊,至西元1879年(清朝光緒5年)完工。

摘星山莊是一座閩南風格馬脊背式的四合院式住宅建築,在西元1997年(民國86年)公告為臺灣臺中縣縣定古蹟,今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建造宅院的匠師及所使用的磚瓦、花崗石杉木等都來自福建,是台灣少見的清式武官住宅。其空間格局擁有前後兩進建築主體及左右兩側的多護龍;在東南方立有一座獨立門樓做為主要出入口;在宅第前則有半月池,與建築物的水道、飲水系統相連,水源得自東邊,再由西邊流出。被學者專家認為是保存完整形制的清朝傳統住宅民居建築的典範,更是臺灣傳統十大民居之首

摘星山莊主人林其中

林其中,字樂卿,號在矣,西元1832年(清朝道光12年)生於臺灣潭仔墘大埔村,卒於西元1884年(清朝光緒10年),享年五十三歲。西元1785年(清朝乾隆50年)其祖父自福建省漳州府紹安縣牛籠鄉來臺灣,定居在潭子地區大埔厝莊一帶,租地耕種之外兼營商,收入卻僅能餬口。至於林其中的父親林篤信因史料有限,無法得知生平事蹟。而林其中自年少就精於武藝,身強體健,十六歲從軍,充任鄉勇。西元1854年(清朝咸豐4年),隨霧峰林文察(當時為福建水陸路提督)赴福建,參與建陽、建德、汀州等戰役,隨後又協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西元1863年(清朝同治2年)臺灣中部發生戴潮春事件,林其中隨軍返臺助勦,並於西元1871年(清朝同治10年)開始興建摘星山莊用以安享餘年。林其中一生軍功赫赫,生前獲頒軍功四品銜賞戴花翎,死後清廷誥授二品頂戴昭勇將軍]

摘星山莊_「文魁」匾

本圖為位於臺中市潭子區潭富路二段88號的摘星山莊第一進入口上方懸掛的「文魁」匾。摘星山莊由清昭勇將軍林其中於清同治10年(1871年)起建,光緒5年(西元1879年)完工,是一座具閩南風格四合院式的傳統民居。牌匾據傳係林姓親族林文炳科舉高中所立,惜「文魁」匾的上下落款均已剝落,無法辨識。相關文字內容參見《溫度》第20期。

在懸掛「文魁」匾的中門左右有「八仙帶騎」、「加冠錦上花」及「琴棋書畫」等交趾陶牆堵,室內雕飾繁複的抬樑結構、原樣保存的彩繪和雕飾,深富機能與美感,獲學者專家譽為形制保存完整的清傳統民居建築典範。1997年公告為臺中縣縣定古蹟,目前由臺中市文化局負責文化資產修復、開放民眾參觀,並在市政府活化古蹟政策下,引進文創產業成為青年創業基地。

《溫度》月刊於2012年開始發行,期許透過鼓勵市民書寫與記錄在地文化記憶推動社會議題與改革的結盟力量。除網路出版,免費紙本亦佈達全臺近300個據點。另外,每週二晚《溫度》聊天室開放供在地青年聚會討論。相關資金由2004年成立的財團法人台灣青年基金會支持,成員包括學者、社會運動者、媒體工作者、人權律師等,宗旨在推動青年志工參與公益與社會服務,並提供多元資源的交流平臺。

本資料庫收錄《溫度》刊物相關圖像,皆是在地青年創作者自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結晶。作品不僅為臺中地方文史與景物風貌留下歷史見證,更能體現臺中人共耕地方議題的活躍與臺中學的豐沛茁壯。

http://data.digitalculture.tw/taichung/sites/default/files/styles/source...

摘星山莊_「進士」匾

本圖為位於臺中市潭子區潭富路二段88號的摘星山莊,由清昭勇將軍林其中於清同治10年(1871年)起建,光緒5年(西元1879年)完工,是一座具閩南風格四合院式的傳統民居。相關文字內容參見《溫度》第20期。

摘星山莊於1997年公告為臺中縣縣定古蹟,今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建造宅院的匠師,使用的磚瓦、花崗石和杉木等皆來自福建,主體採兩進式與左右兩側的多護龍建築;在東南方立有一座獨立門樓作主要出入口;宅第前則有半月池,與建築物的水道、飲水系統相連,水源得自東邊,再由西邊流出,獲學者專家譽為形制保存完整的清傳統民居建築典範。目前由臺中市文化局負責古蹟修復、開放民眾參觀,並在市政府活化古蹟政策下,引進文創產業成為青年創業基地。

《溫度》月刊於2012年開始發行,期許透過鼓勵市民書寫與記錄在地文化記憶推動社會議題與改革的結盟力量。除網路出版,免費紙本亦佈達全臺近300個據點。另外,每週二晚《溫度》聊天室開放供在地青年聚會討論。相關資金由2004年成立的財團法人台灣青年基金會支持,成員包括學者、社會運動者、媒體工作者、人權律師等,宗旨在推動青年志工參與公益與社會服務,並提供多元資源的交流平臺。

本資料庫收錄《溫度》刊物相關圖像,皆是在地青年創作者自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結晶。作品不僅為臺中地方文史與景物風貌留下歷史見證,更能體現臺中人共耕地方議題的活躍與臺中學的豐沛茁壯。

http://data.digitalculture.tw/taichung/sites/default/files/styles/source...

貢獻者:

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