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Oct 31, 2014 6:55:16 AM
1.能理解當代生態藝術的特質。 2.透過比較生態藝術與傳統風景藝術之間的差異,了解生態藝術的創作態度。 3.藉由認識當代生態藝術,進而從生活中實踐對環境的責任。 4.能理解並運用裝置藝術的手法表達生態理念。 5.能透過創作實踐生態的思考。
1.擬定活動辦法。 2.課堂介紹、討論。 3.校園探訪與發想。 4.資料蒐集。 5.作品執行、拍照、復原。 6.創作理念書寫。 7.作品展示與導覽。
認識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表現帶領我們去反省我們與環境間的關係,建立學生對校園景物的觀察及生態環境的關心。透過現地製作與作品詮釋傳達對於生活環境的保護意識、以南寧高中為例設計世界地球日標誌,呼應時下最熱門的環境議題、環保杯的設計將環保概念落實在生活中。
生態藝術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對地球生態與環境產生危機意識,當代生態藝術與以自然為創作對象的藝術在創作理念上不同,當代全球人類最大的共識就是「地球只有一個」,透過國內外當代生態藝術創作者的作品帶領學生思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層面的看法,並鼓勵學生將對生態的思考放入本次校園生態藝術創作中,進而型塑對校園環境的關懷。
1.原來種田也能成為藝術創作,放置的地點不一樣,那個東西所產生的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2.很多藝術家的創作,好像很單純的想給自己的孩子有更豐富的自然體驗。 3.藝術家將生態、環境的議題帶入群眾裡,變成一種活動或計畫,讓更多人參予,像波伊斯的〈7000棵橡樹〉,就是一個社會雕塑。 4.《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雖然一開始看到覺得有點恐怖,但藝術家將兔子視為自然生態的符號比喻,重視觀念的傳達,覺得蠻另類的。 5.我們在校園中就地取材,一開始想不到做什麼,後來因為蒐集了很多石頭,就用它來排出回收標誌,放在經過回收室的路上,希望大家都可以看到。 6.我們用枯枝落葉組起一座小小的觀景窗,用光線的不同呈現南寧的黑夜與白天,用非凡的角度看見南寧的美,體會「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透過我們搭出來的觀景窗所看到的校舍,真的很漂亮! 7.我們以回收的塑膠杯組合成一個球體,象徵地球,因為塑膠不易被分解,經過幾百年都還在,希望呼籲大家做好回收分類工作。 8.我們把廢紙做成樹的造型,希望能呼籲大家減少紙張用量,才不會造成樹木濫墾濫伐。 9.我們編造了一個小故事,人物是以同學命名,透過遊戲的方式,在校園中留下我們的足跡,遊戲的工具以樹枝、枯葉組成,結束後就回歸花圃了。 10.在全球沙漠化的世代中,我在冬天的南寧充分感受到,在乾燥的冬天,覆蓋在泥土上的草逐漸枯萎,風一吹過就形成小型沙塵暴,感局有一種荒蕪之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我們自己用沙土潑灑出裊裊的沙煙,很漂亮,但是若是真的沙塵暴發生時,眼睛鼻子和呼吸系統都很不舒服,所以土壤的保育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