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榕】 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別名—垂葉榕(海南),細葉榕(廣東),小葉榕(海南),垂榕,白榕(臺灣),白肉榕、孟占明榕
垂榕因其自然分枝多,枝軟如柳而成下垂狀,故名「垂榕」;另因其平滑的樹幹是灰白色的,又名「白榕」。
原產地—原產地分佈於中國大陸、印度、及馬來西亞,海南島,菲律賓一帶。
莖—常綠喬木,幹直立,灰色而且小枝下垂、全株光滑。具氣根,大側枝垂至地上,以後成為樹幹,樹皮灰白色,無毛,側枝亦是;枝幹易生氣根,小枝彎垂狀。
葉—單葉,互生,具葉柄,摸起來像皮革,顏色深綠色具有光澤,形狀為卵狀橢圓形,葉基圓形或鈍形,葉尖短微凸頭,葉緣為全緣或呈波狀而且頂端突銳尖,下表面中肋顯著,側脈 8~10 對,托葉 2 片,線形至披針形,無毛,早落。
花—雄花具短梗,花被裂片 3~4 片,雄蕊 1 枚,花絲極長;蟲癭花具長梗;雌花無柄被 3 裂,子房卵形,平滑,花柱長。花期 9 月至 12 月。
果實—果實和正榕相似,為隱花果,紅色帶白點,成對無柄,腋生,扁球形,光滑;基部苞片 3 片,宿存,三角狀卵形。
特性—常綠喬木。葉子全年繁茂而 2 月底至 4月底之出梢展葉較為明顯。開花結果都在隱花果之內不顯眼,與榕樹相比,垂榕的葉片為卵狀橢圓形,葉基圓鈍形,頂端尾尖,葉緣微波狀。垂榕除枝幹可向四周擴散外,亦常自枝幹垂下多數氣根,可生長粗壯,宛如樹幹,使得樹冠範圍更形擴大,如墾丁森林遊樂區內的垂榕奇觀即為本種,在印度甚至有樹冠寬度廣達一公里。鳥雀喜食。
生存性強健,耐冷、耐熱、耐旱、耐濕、耐鹽、抗風、抗污染。生長快速根系強勢,易造成各種根害問題,栽植處必須遠離硬體與管線。當冬天溫度低、光線差,或植株過於缺水,或著根處之土壤含水量太高,葉片都可能掉落。,若栽植處四周具硬體等之障礙物時,根系伸長鄰近障礙物時,因生長受阻,只得被迫圍繞著障礙物四周生長,就會形成環根,處理環根最好方法就是切斷或除去。
分佈—不丹、緬甸、越南、索羅門群島、菲律賓、印度、尼泊爾、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錫金以及中國的海南、雲南、廣東、貴州、廣西等地,在台灣臺灣南部、恒春半島、澎湖、綠島與蘭嶼。生長於海拔500米至8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濕潤的雜木林中。
在美國,垂葉榕已被列入潛在入侵物種,已被列入有害物種名單
用途—1.可作綠蔭樹、行道樹,綠籬、盆栽。
2.藥用:氣根、樹皮、葉芽、果實:淡、溫、平。
葉子可以治療皮膚潰瘍,乳汁可以治療身體衰弱。
效用:清熱解毒,袪風,涼血,滋陰潤肺,發表疹,催乳。治風濕麻木,鼻出血。
3.葉為琉璃斑蝶之食草。
4.排灣族常利用其通直之氣根充做房屋棟梁,韌皮纖維則用來製草鞋及繩索
5.用來克制銀合歡:砍伐後的銀合歡林地,因其種子早已潛伏土表,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呈現整片銀合歡,會改種垂榕,利用榕樹枝葉密不透光的特性,可讓銀合歡種子無法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