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Banana 是一個專為兒童設計的 AI 工具,非常適合用來引導國小學生探索藝術創作。透過簡單有趣的介面,學生可以輕鬆將自己的想法和畫作,與 AI 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
以下是幾個運用 Nano Banana 於國小藝術教學的建議: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敘事能力,並學習將抽象概念轉化為視覺圖像。
運用方式:
步驟一: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一個故事或情境(例如:森林裡的小精靈、海底的城堡)。
步驟二: 學生先用畫筆或平板繪製出簡單的底稿(可以只畫出主要物件和背景)。
步驟三: 將學生的畫作上傳至 Nano Banana,輸入關鍵字或描述,讓 AI 根據畫作和文字生成風格多樣的插畫。
步驟四: 學生可以比較 AI 生成的不同版本,討論哪一個版本最符合他們的故事想像,並進行修改或再創作。
請以小學生的風格繪製:森林裡的小精靈,只畫出主要物件和背景。
好的,這是一幅小精靈的圖畫,以小學生的風格呈現:
這幅畫的主角是小精靈:請將服裝的材料調整為金屬亮片,腰帶是碎鑽和寶石製成,翅膀是太空科技的材料,頭上的蔓藤裝飾為高科技的產品,手上拿的是七彩水晶球。
請調整為達利的超現實風格。
教學目標: 讓學生認識並體驗不同藝術家的風格,例如梵谷、畢卡索、莫內等。
運用方式:
步驟一: 老師介紹一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例如梵谷的《星夜》。
步驟二: 學生可以畫一幅自己的畫作(例如:自己的家、寵物),然後上傳到 Nano Banana。
步驟三: 學生輸入關鍵字,例如「梵谷風格」、「星夜」,讓 AI 將他們的畫作轉換成該藝術家的風格。
步驟四: 學生觀察轉換後的作品,討論 AI 是如何模仿該藝術家的筆觸、色彩和構圖,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藝術風格的特點。
教學目標: 啟發學生的空間想像力,並了解立體藝術的創作過程。
運用方式:
步驟一: 學生先畫出一個簡單的平面圖案或物件(例如:一座未來的房子、一個奇特的機器人)。
步驟二: 將平面圖上傳至 Nano Banana,並輸入關鍵字,例如「3D 立體」、「雕塑」、「大理石材質」,讓 AI 將其轉換為立體的視覺效果。
步驟三: 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 AI 生成的 3D 效果圖,思考如何讓平面圖案變得更有空間感和重量感。
小提醒:
在使用 Nano Banana 進行教學時,老師應強調 AI 是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取代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將 AI 生成的結果視為靈感來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手動創作。
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你將 AI 科技有效融入國小藝術教學,讓學生們的藝術之旅更加有趣和豐富!
你覺得這些運用方式,哪一個對你的學生來說最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