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戲劇藝術服務團隊
壹、童話狂想曲-華興部落戲劇治療營隊
貳、繼續走下去-英士部落遷徙史營隊
壹、童話狂想曲-華興部落戲劇治療營隊
貳、繼續走下去-英士部落遷徙史營隊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協辦單位:世界展望會宜蘭分會、宜蘭縣政府、華興部落靈糧福音中心、悅萃坊
營隊時間:2022/7/10-16
指導老師:戲劇系蘇慶元
北藝大團隊:傳音系莊幸頤、傳音系朱緗霖、新媒系蒲欣妤、劇設系沈辰祐、劇設系唐寧憶、戲劇系許元倫、戲劇系李尉慈、戲劇系王浚銘、藝教所魏念頻
跨校參與夥伴:國北教大特教研究所曹普晴
跨域參與夥伴:專業輔導教師邱奕婷、諮商心理師黃思瑩、兒童EQ工作者楊蕓禎
一、計畫緣起
二、營隊主題:夢
圖.團隊使用太白粉加上顏料,邀請兒童創造出夢的感覺。藉著黏稠的觸感,可以涵容混亂的表達方式,讓兒童有更多的支配感。
圖.每個時段的最後,團隊都會在「孵夢的空間」中,與兒童共同分享夢境。
由於部落兒童的年齡跨距非常大,由兩歲到十二歲,同時大都因為有嚴重依附議題影響而有著行為問題,如情緒控制與衝突。而一年一次的工作模式,使得團隊又不適合直接去談論他們個人的不同議題,好避免在離別時可能產生的撕裂與真空感;但是團隊又需要能兒童內在安全地工作,否則便失去 "戲劇治療" 營隊的主要意義。
「夢」根據心理學家容格或佛洛伊德來說,往往象徵著被壓抑的願望,或是不能被談論的衝動。當團隊與夢工作時,即是將潛意識提升到意識的層次,促進個人進一步整合。此外,雖然夢境會帶給兒童強烈的意象,但是在談論夢境時,往往可以創造足夠的安全距離去分享與探索,並且在發展夢時,更能進一步獲得控制感,並且表達自己的願望。
於是團隊在營隊的主題、活動結構上、乃至於空間的布置,都圍繞著夢來發展,包含「家人的夢」、「惡夢」、「美夢」、「夢想」這四類去探索,同時,團隊在過程中的最後,收集小朋友的作品,在最後一天舉行部落烤肉會時,同時進行展覽,讓小朋友的作品可以被部落家長看見,讓兒童經驗自我的價值感。
三、活動內容
團隊使用不同的故事,來為兒童帶入不同的 "夢" 情境,並且接著以各種不同的藝術媒材,來將情境中的主題表現出來,並且在創作過程中,逐漸地將潛意識的衝動,藉著形象與語言,將其意識化,使得我們得以掌控,如包含太白粉創作「夢的感覺」、輕黏土創作「夢中的怪物」、紙箱創作「美夢箱」...等。
並在每個時段的最後,我們會創造一個「孵夢的空間」,邀請小朋友以布或紙箱創作一張象徵的床,而協同帶領者與小朋友一起躺在床中,分享彼此的夢境,並且將兒童的夢境書寫下來,貼在牆壁上,讓我們可以反覆的觀看。
四、實施效益
(一)、計畫的延續性:我們在去年結束後與最主要的合作夥伴世界展望會宜蘭分會,自去年起就持續開會,進行部落拜訪連結,因此在橫向不同單位的合作,能夠更加密切;同時與兒童的工作,也令人吃驚地,能夠奠基在去年的經驗上,更快地與兒童建立關係與界限,同時也深化,發展與家長建立關係。
(二)、依附關係的建立:我們則延續去年的工作方式,並且將身體工作增加,例如去年每天一次的身體按摩,我們今年改成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讓兒童可以經驗到與成人「修復性的互動經驗」。同時我們以「夢」作為主題,來探索兒童內在象徵世界。而明顯地,在第一天較多攻擊的狀況後,兒童在第二天、第三天可以更多尋求北藝大同學的身體連結,而較少同儕攻擊,同時也在協助下,可以有更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在世界。
(三)、跨單位的連結:今年與世界展望會的夥伴,有更深的彼此工作;他們全程有負責經濟補助與家暴的社工參與,在過程中由於與兒童的工作,也得知工作他們平日與兒童與家庭工作所得不到的訊息,包含如行為觀察、家庭背景的認識等。同時,我們在營隊中所使用的技巧,它們也能夠學習並且進一步轉換至不同的服務對象。
圖.過程中,團隊總是以一對一的比例,給予學生直接身體的工作,期待能夠帶來修復性的經驗。
圖.夏邦發展動作能夠藉著身體,給予兒童不同的身體回饋,讓他們不需要抽象思考能力也能直接參與,是非常適合部落中年齡跨距不同,仍然可以一起工作的一種模式。
五、對本校學生學習的助益
(一)、練習建立依附關係,建立自我能力感:對於北藝大的同學來說,多是以學生身分鑽研在藝術創作的世界中,與現實社會未必有強烈連結。但是在營隊中,需要與兒童有非常親近的接觸,並且可以在三天營隊中,見證自己的付出,如何造成彼此關係與行為的演變,對於大部分的同學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感與成就感的事。
(二)、練習建立界線:相對於建立關係,另一面則是建立界線。界線與關係永遠是一體的兩面,在一般的營隊中可能會多鼓勵學生與參與成員建立關係,但是面對華興部落多擁有依附關係缺損的兒童來說,他們往往會一再的挑戰並且攻擊界線,例如直接對人身體攻擊 。因此,北藝大同學除了學習說:「Yes」以外,很重要的工作是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學習說:「No」,包含阻止兒童彼此的互相攻擊、或是對於自己的身體不適當接觸。這對於比較含蓄與不直接的漢人文化來說,直接的拒絕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但北藝大同學也可以在練習下進行表達,同時也要練習相信,即便當下的拒絕,仍然是可以保持信任關係的可能性。
(三)、華興部落是完全由泰雅族人所組成的部落,同時也是比較貧窮的地方。對於全部都在城市中成長,同時家庭較為完整的北藝大學生來說,這一開始帶給大家很大的衝擊,包含對於部落的髒亂、小朋友的衛生習慣、人際肢體衝突,乃至於家長親職教養的方式,都有著巨大的差距。這些衝擊,有些屬於文化差異,如漢人與泰雅族人對於共享與共食文化、或是物權概念的差異;有些則是歷史脈絡造成,如原住民原本生活方式,再被國家體制介入後造成的衝擊。而家庭教養方式,則可能是以上複雜因素交相影響的結果,也可能是個別家庭或部落因素所造成。如何思考與整合這些差異性,進一步擴大自己看待台灣乃至於世界,是非常重要成長中所需要面對與學習。
圖.藉著彈性布的使用,我們將所有的兒童可以涵容在布下面,為彼此帶來正向的互動經驗。
圖.由於人數近乎一比一的工作,我們可以帶給小朋友高品質的陪伴。圖為我們假裝互相有魔法,互相為彼此實現不同的願望。
圖.小朋友對於「孵夢的空間」往往有非常高的興趣,會使用各種媒介創造出一個私密的空間;相對於往往家中有4-5位以上的手足,私密空間是非常重要的追求。
六、活動內容與作品
圖.以箱子為媒介,邀請學生創作一個美夢箱,將所有想要實踐的願望都放在裡面。
圖.使用整個部落作為舞台,讓小朋友跟著演員一起到不同的地方,經驗刺蝟漢斯的復仇與成長歷程。
圖.以偶劇的方式,呈現英國傳說 「Swanffham的叫賣人」,探索夢中的可能性。
圖.回憶夢中的怪物,並且將之畫出來。
圖.接續著創作夢中怪物後,進一步探索如何使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怪物。
圖.在美夢箱中,兒童得以思考自己的願望;同時當營隊結束之後,箱子也可以留下來,成為內在力量的象徵。
圖.團隊在部落中進行展覽的場景,過程中我們也會擔任解說員,為家長介紹兒童作品的特色。
貳、英士部落遷徙史營隊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協辦單位:四季國小英士分校、英士社區發展協會 、悅萃坊
營隊時間:2022/7/22-28
指導老師:戲劇系蘇慶元
北藝大團隊:劇設系柯靜婷、劇設系廖庭以、劇設系曹閔淨、戲劇系許元倫、戲劇系李尉慈、戲劇系王浚銘、藝教所魏念頻、藝教所徐芸
跨域參與夥伴:國小老師吳慧吟、專業劇評人黃馨儀、兒童身心工作者郭靜芳、幼教老師謝宜蓁
一、計畫緣起
宜蘭縣大同鄉英士部落為非常特別的泰雅族部落,因為這個部落相對於其他較為完整的家族部落來說,這是部落是由幾個不同泰雅族的部落,在不同時間點先後遷徙過來,從清朝、日據時代、國民政府不同的時期,來自包含溪頭群、南澳群等,各自帶著不同的語言系統與文化在此匯集,歷經過矛盾與衝突之後,產生了一個新的部落認同,一種特別的英士部落文化。
計畫主持人蘇慶元近幾年多與部落文化、歷史工作,擅長將這些知識轉譯為過程戲劇活動,讓兒童與民眾得以親身經驗與參與;同時由於與四季國小英士分校有較多合作機會,並且也與英士社區發展協會熟悉,希望能夠藉此辦理藝術推廣教育,帶領北藝大學生,一同帶領英士部落的兒童熟悉自身過去特別的歷史,並且探索泰雅族人當代的議題,同時讓北藝大學親身了解台灣多元歷史、並熟悉過程戲劇的進行方式。
二、活動主題:英士部落的歷史
圖.主要活動場地,是圍繞著部落操場的活動中心與國小展開。
圖.清朝時,漢人與泰雅族人簽定不平等的合約。
在營隊中所探索的歷史,包含三個時段:
(一)、神話與傳說時代:從泰雅神話中的Pinsbkan大石出現人,到傳說的泰雅三兄弟在思源啞口分家往不同方向遷徙。
(二)、清朝與日據時期:我們接著呈現清朝時1787年吳沙入宜蘭,漢人開墾逐漸地壓縮族人生存區域;到日據時代1897年日人探勘時,首次對本社留下歷史性的文字紀錄 “Knbung” (英士部落首次出現在文獻中),然後並於日據時代的「五年理番計畫」時,日軍開始與族人產生衝突,並且於1910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芃芃山之役後正式統治當地泰雅族人。
(三)、民國與現代:我們接著轉換到1945年國民政府收復台灣,並於1970年為了紀念革命英雄陳其美(字英士),而改名為英士村;最後,進一步邀請思考兒童自身的未來,想要去都市發展,或待在部落。
貫穿整個歷史中的主題,是 "搬遷"。搬遷是泰雅族的Gaga (泰雅語言中如同規範、祖訓的意義)所吩咐後代子孫重要的規訓。
三、活動內容:
以下以照片簡述說明每一天的活動內容。
第一天:泰雅人考驗與遷徙
圖.邀請學生要先通過四個泰雅關卡,包含刺青、打小米、織布、以及打獵,才能帶上頭巾,正是成為泰雅人。
圖.先演出泰雅神話中,從巨石生人,接著由siliq (繡眼畫眉)送給族人小米,得以有食物,慢慢開始繁衍後代。
圖.在演出傳說中三兄弟的分家之後,每一組人會到不同地方,經驗遷徙的考驗,如受傷、懷孕等。
第二天:清朝與日據時代
圖.當兒童創造了自己的泰雅部落後,看到遠方有清朝的漢人來到,但是一開始並未對自己的生存構成影響。
圖.日本政府來時,國旗更改,並且成立蕃童教育所,小朋友都必須排排坐進入學校上學。
圖.扮演芃芃山事件時,日本人由高處投擲代表砲彈的水球,向在山下族人開始攻擊,後來族人不得不與日本人和談,接受日人統治。
第三天:民國與現代
圖.在1945年,民國政府取代日本人統治族人,於是換上了不同的國旗與國歌,但仍然要統治族人。
圖.當國民政府來時,強迫族人要由族名與日本名改變為漢人名字,由各村的村幹事來命名。
圖.兒童自由建造未來想要去的地方;有的人想要到都市發展,因為都市有麥當勞。
四、公眾對於營隊的反應:
圖.在營隊的空間中,為了適應部落有不同年齡層,我們創造了一個幼兒區,讓需要休息的兒童可以過去畫畫、玩耍。
圖.部落耆老實際下來,教導兒童如何打小米;這是營隊中與部落共同合作中的一個範例,同時也是尊重部落主體性的象徵。
圖.經過ptasan (刺青)之後,兒童的樣子。
部落家長:家長由於常常會參與在其中,包含營隊活動,或是最後的演出,均給予我們很高的肯定,如有家長與協會反應:「…過程中充滿感動,也看到幾位年輕父母們在最後一天的晚上願意陪伴兒女們,孩子們也樂在其中。他們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能夠有機會透過戲劇認識自己的部落,相信夥伴們在演述族群的文化脈絡,一訂花了許多巧思和努力,在學校和協會合作的過程中,也奠定了孩子們認同自己的基礎…」
英士社區發展協會:工作人員Upah表示,由於我們非常早就開始的工作,這樣互動的過程非常好。然而不知道年紀比較小的幼兒是否能夠在智識上認同,但至少透過北藝大藝術服務隊,他們能夠有身體的體驗,而後續的工作,協會會繼續接下去,希望能夠讓這樣的過程繼續發酵。
英士分校廖曉萍主任:這三天活動中,小朋友能夠融入在課程中,努力的參與學習,同時與北藝大的學生們相處非常融洽。而有學生直接回饋說,藉著營隊了解到自己的祖先被不少人統治過,有點難過。過程中也有幼兒因為太入戲,真的感到情境而哭泣,還好我們有晚會可以做調節。而由於營隊中我們頻繁地使用歌曲,雖然這些歌曲平常學校也有教授,但也因此更加熟悉。此外,很多學校的營隊都不太適合幼兒參與,但是這個營隊的設計,連三歲的小朋友也可以來參加,很不錯,希望將來還能夠繼續。對於高年級的小朋友來說,由於社會課本中有片段地提到,所以他們可能不一定理解清朝、日本、民國改朝換代時,對於部落的影響是什麼,他們可以具體的知道。
此外,令主任感到驚訝的是,小朋友竟然可以在戲劇中,藉著扮演與遊戲的方式,可以學到知識,這是主任覺得很特別的地方,這是有別於以往的教材教法。
五、對本校學生學習的助益
(一)、拓展歷史眼光:雖然這段歷史都是大學生有學習過的,但是較缺乏身體性的感知與情感性的感覺。從排練到實際帶領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聽到北藝大的夥伴們分享自己覺得很難受,原來自己的祖先曾經給族人這樣的經驗;或者是對於他們族群所承受的歷史覺得非常的同感,例如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名字,對於他們卻不能擁有。相對於以漢人為主的史觀,她們能夠去經驗與了解到族人的史觀,如婷宇分享:「英士由許多的族人接應到此地生根發芽,經歷了日治、民國…種種的政權介入,名字也改了許多次,也烙下不同時代的歷史足跡。」
(二)、拓展不同族群的觀點:本梯北藝大藝術服務隊中,有兩位分別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亞美,以及阿美與漢人混血的念頻。在過程中,亞美常常分享自己的部落中也有類似的經驗,而這些可以讓以漢人為主題的北藝大學生觀點,在卑南、泰雅、漢人觀點彼此對話與認識,真正有機會去認識即便台灣漢人文化是強勢族群,但仍然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島嶼。如亞美分享:「知道他們部落的歷史之後,我發現自己部落也有類似的故事;當歷史被不斷的改變時,我一直感受到強烈的無奈感。 過程中,學生們有機會去認識不同族群的史觀、世界觀,而不是指以單純的個人眼光看待世界。
(三)、戲劇教育的力量:我們營隊主要的工作方式,使採取過程戲劇-讓參與者在安全的戲劇情境中,感受與反應。對於參加的同學來說,這是第一次經驗到這樣的戲劇教育,即便戲劇系的同學對於劇場教育相當熟悉,但也是第一次接觸到戲劇教育。此外,有幾位同學,如徐芸、元倫、尉慈、念頻、浚銘之前都有上過我於戲劇系所開設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神話劇場」、「戲劇治療」,對於他們來說,則有進一步銜接課程至實務現場的了解。如尉慈分享:「我再次看見戲劇的力量,小孩會投入真實的情感,從扮演中了解自身歷史,比從冷冰冰的書中學習有趣多了。」;宜蓁分享:「再過程戲劇中,與孩子經驗這裡的歷史,投過孩子直觀的反應,讓我更真切的感受到這段歷史,與這裡的人的情感」;慧吟分享:「在經過戲劇過程後,更能感同身受當年的歷史傷痕,也從孩子的反應觀察到孩子如何轉化這些經驗」。
圖.當不同政權統治時,我們都會撕掉他們原本身上的名牌,貼上新語言的名字,讓他們實際經驗到歷史上的更名。
圖.族人Qehong帶領大家,在進行芃芃山之役之前,以傳統的儀式進行告解,並且祝福戰爭能夠順利。
圖.當國民政府來了之後,雖然廢除了日據時代的番童學校,但是仍然成立了國民小學,部落兒童仍然需要被規訓到國家體制中。
圖.小米一直是過程中的代表物,不斷的分散又聚合,象徵著泰雅族的遷徙與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