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計畫目標:
北藝大傳音系長年至外縣市各級學校,落實傳統音樂體驗活動,與國、高中及小學各級學校能共享高教的藝術教育資源。期待透過多次、多種傳統音樂的接觸,能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各種聲響的刺激,藉以建立豐富多元的聽覺美感經驗。
本年度「藝術美感教育校園計畫」規劃有「南管樂駐點教學」與「傳統音樂體驗」兩種活動類型。「南管樂駐點教學」的課程規劃著重在教學深度,讓學生有扎實的南管樂器認識、工尺譜視唱、樂器操作與成果發表。「傳統音樂體驗」的課程種類較為多樣化但淺顯易懂,讓莘莘學子對傳統音樂有初步了解並有機會實地接觸到樂器。
貳、計畫執行情形與特色:
一、「南管樂駐點教學」
1.臺北市中山國小
以該校固定的2班四年級同學為對象,各進行13週13堂的教學,課程規劃是以兒童南管初級班為概念。樂曲部份學唱〈正月十五〉、〈春天好景緻〉2首曲之外,並以〈綿搭絮〉前段樂曲來練習四塊、響盞、叫鑼、雙音等四樣打擊樂器的演奏,學習過程也引領同學實際體驗南管演出的禮儀。
同學在歷經13堂課的學習,不僅能看懂3首樂曲的南管工尺譜,也能清楚唱出〈正月十五〉、〈春天好景緻〉2首曲並演奏下四管樂器。同學們在問卷中紛紛表示很高興有機會學南管,希望升上五年級後,老師還能繼續來教他們南管。
2.新北市八里國小
教學內容設計為三週,每週一堂課,教學對象為二至五年級的學生,共計9個班級。三堂課的規劃以基本認識與簡單體驗為重點。課程主題分別為:「認識南管音樂的歷史與樂器」、「唱唱工尺譜、打打下四管」、「成果發表」。教學內容透過講解與實際唱譜、樂器操作等方式,帶領同學認識、感受與親近南管,並且穿插做工尺譜體操來加深對樂曲的印象。
本次下四管樂器體驗,雖然是以最具挑戰的四塊為主,但同學的節奏感很好,學習速度很快,經過三堂課的學習,大致上都能掌握敲擊的節奏與手勢變化。三堂課的學習,同學仍然意猶未盡,成果發表時,每組表演完畢,同學們都還想再次上台呈現。填寫問卷也表示南管很有趣、很好玩,希望還能有機會再繼續學南管。
二、「傳統音樂體驗」
1.臺北市中山國小資優班
透過本系教師與其子女曾就讀國小之導師聯繫,規劃與該校資優班合作進行是項活動,礙於時間限制僅能安排南管樂、印尼音樂甘美朗與北管樂共三項音樂種類,每項體驗課程透過1位授課教師與2位助理,先以演講說明與示範的方式帶領同學入門,再讓小朋友一一親自體驗不同類別樂器的操作感受。
2.新北市丹鳳國中北管社
緣於本系系友在該校擔任教師與成立北管社團,原本規劃於109年度前來本校進行「傳統音樂體驗」與「北管交流」,後因疫情嚴峻之故該活動無法成行,110年度亦因疫情之故從5月27日延至7月1日辦理,時間上的異動導致無法進行「北管交流」,因此在「傳統音樂體驗」的部分設計有南管樂、琵琶介紹與實技、印尼音樂甘美朗與古琴等四項音樂種類。
三、執行學校與授課師資:
(一) 臺北市中山國小:黃瑤慧老師。
(二) 新北市八里國小:黃瑤慧老師。
(三) 臺北市中山國小資優班:黃瑤慧老師、梁正一老師、潘汝端老師。
(四) 新北市丹鳳國中北管社:黃瑤慧老師、蘇筠涵老師、梁正一老師。
黃瑤慧老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梁正一老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蘇筠涵老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潘汝端老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
參、計畫影響效益:
一、因有校園美感計畫的挹注,方能讓本系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成為教學助理,也因為每年有新的教學助理產生,新舊助理之間有經驗的傳承,也讓授課教師與助理在活動設計或是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樣貌產生。
二、八里國小的「南管樂駐點教學」,結緣於去年美感計畫的「傳統音樂講座」,是上一年度該校前來參加講座活動後之後續發展,從其一次性的短暫課程,延伸出多次課程的藝術教育扎根發展,更啟發了國小學生的高度學習意願。
三、從丹鳳國中北管社團學生參與「傳統音樂體驗」後,所填寫的問卷回饋裡得知,具有北管樂學習背景的國中生,在接觸新的不同音樂類型的學習後,能擁有甚麼樣的音樂記憶留存在他們的心裡,也增加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廣度認識。
肆、計畫執行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