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協辦單位:世界展望會宜蘭分會、宜蘭縣政府、華興部落靈糧福音中心、悅萃坊
營隊時間:2021/8/15-21
指導老師:戲劇系蘇慶元
北藝大團隊:在職音碩林芷頎、藝教所徐芸/李欣、美術碩劉昕、動畫系劉欣語、電影系魯直葳、劇設系沈辰祐/王劭葳、舞蹈系歐品妤
跨校參與夥伴:國北教大特教研究所曹普晴、師大資訊系蔡維哲/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李沂芃、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李沂霖、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原住民專班蘇璇
跨域參與夥伴:兒童身心發展工作者郭靜芳、戲劇教育工作者林怡伶、舞蹈治療師邢敬怡、呂曉芬
計畫主持人蘇慶元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教師、資深戲劇治療與戲劇教育工作者,對於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尤其是對於原住民的神話應用在療育工作有強烈的興趣,因此從八八風災開始,就開始以戲劇教育與戲劇治療方式為原鄉部落進行服務。
而華興部落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華興巷中,約有38戶,128人,華興部落人口外流嚴重,隔代教養與單親的比例非常高,在2017年寒華大橋通車之前,華興部落更是每逢大水時便交通中斷。而世界展望會在此地有服務五戶共12人,都因為經濟困難而無法滿足孩童身心發展,同時居住的環境較為髒亂,導致孩童有頭蝨和疥瘡發生,影響到孩童在學校的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低落….等。當主持人去年由世界展望會的社工陪伴,共同到華興部落看當地的兒童團體時,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部落兒童的外在似乎較沒有人照顧,如頭髮非常的凌亂,或是女孩留著看似自己亂剪的平頭並且沒有穿著上衣。而在活動當中,幾位學童不斷地與他人有衝突,整體較沒有常規,學童常常都躺在地下聽課。
計畫主持人很常去部落或是在不同機構帶領戲劇治療團體,但是如此混亂的景象卻是前所未見。在這些行為的背後,除了象徵著文化刺激較少之外,還有家庭中依附關係可能較為缺乏,此外,在學員不斷產生的衝突互動之中,可能也反映著他們需要別人的注意或是習慣的行為模式。
而計畫主持人身為北藝大戲劇治療課程講師已有十多年,課程從一開始在戲劇系開課,到後來在師培中心開課,一直都只能讓學生紙上談兵,無法提供場域讓學生具體的實踐這些概念與技巧。正好主持人與世展宜蘭中心督導,以及原民會宜花地區督導有許多合作的經驗而相當熟悉,便希望能夠藉此機會,一方面以戲劇治療方式服務華興部落兒童,另一方面也提供課堂上課學生實習的場域,同時,能夠培力世展在地助人者戲劇治療技巧,以及更重要的,希望能夠藉著共同帶領營隊的方式,培力部落助人者。
計劃特色
我們會以戲劇治療為主要工作模式介入。戲劇治療可以依照個案發展的階段,分為感官遊戲、身體遊戲、投射遊戲、扮演遊戲、戲劇遊戲、角色遊戲與治療性劇場。而在感官遊戲、身體遊戲的架構下面,戲劇治療可以與專門針對依附關係工作,個案並不需要任何先備經驗,即可在簡單有趣的活動下引發自發性而參與,並且在當中獲得足夠的身體經驗,發展身體能力與依附關係,同時建立規範。而我們預計以四天戲劇營隊方式,讓北藝大學生由課堂瞭解來實際帶領,部落學童得以經驗、與部落助人者有機會學習不同的助人方式。
計畫目的
透過戲劇治療營隊,協助兒童發展正向依附關係,並且從中表達情感並且練習與他人合作,並且激發創造力與訓練日常規範。
透過實際戲劇治療與戲劇教育營隊的訓練,讓學生得以了解理論如何應用在工作現場,同時學習如何面對各種特殊狀況的處理。
透過戲劇治療的訓練與操作,協助在地助人工作者,有更多樣的助人方式。
圖:籃球場是戶外的營隊活動空間,所以往往早上與下午開始時都在戶外進行,但是每日大約在十點鐘左右,就需要進入室內進行活動。
圖:營隊進行的室內空間,為華興部落的靈糧福音中心場地,但比較侷促;紀錄為團隊剛到部落中,進行備課的過程。
圖:北藝學生們第一天到部落,進行場勘的狀況。
圖:為了因應疫情,當團隊抵達露營區中尚未進入部落場勘時,所有人先聚集進行快篩,確認都是陰性之後才進入部落。同時,進行活動也都要求全程戴著口罩。
圖:住宿的地方是在距離華興部落約兩公里的寒溪部落周家口露營區,所有學生都是住在帳篷中,裡面濕氣較高,並且需要手洗衣物,生活較為簡樸。
圖:每日我們會為部落兒童以乳液進行按摩,試圖重建兒童與成年人良善互動的可能性。
圖:為兒童進行石膏面具的製作,兒童必須安靜下來接受志工給與良善的觸碰經驗。
圖:邀請兒童一起製作湯圓,給與感官經驗,並且創造自我能力感。
圖:夏邦發展動作是我們經常使用技巧,藉著重心的交託,來建立兒童的安全與信任感。
圖:藉著扮演布萊梅樂隊的故事,來探索兒童可能內在被遺棄與忽略的感受。
圖:在隱形女孩的故事與扮演中,我們探索兒童的羞愧感,是如何在被接納的環境中,可以重新展現自我的歷程。
演出內容
圖:在第四天呈現一場演出,彼此作彼此的觀眾;這是我們演出的觀眾席與舞台的關係。
圖:這一組的演出中,部落女孩只是趴在北藝舞蹈系學生品妤的身上,反覆地起身又回去,似乎一直在尋找一個接納她的人。
圖:唯一一組有戲劇性的演出,為英雄大戰怪物的劇情。
影響效益
一、實施效益
(一)、依附關係的促進:
由於去年在與世界展望會合作留茂安部落的營隊時,就有應世展社工之邀參觀華興部落。當時就發現華興部落中兒童有非常強烈的依附關係需求,當下便期待今年能夠以戲劇治療方式來為部落兒童進行依附關係為目標的營隊。
而依附關係缺損所產生的行為模式,例如較難建立依附關係,對立違抗、強烈控制感、特殊的身體需求等,很常出現在兒童身上,並且彼此之間往往衝突不斷,同時無法內化規則。因此,我們選擇戲劇治療的方式主要以兩種模式介入。
以故事探索依附關係:我們選擇了傑克與魔豆、隱形女孩與布萊梅樂隊來探索依附關係,藉著故事扮演與探索,表達故事中角色被遺棄、否定的感受,並且進一步產生思考與行動,期待在象徵層面進行發洩與整合。
以身體建立依附關係:在營隊過程中,我們大量使用夏邦發展動作,以及使用乳液做一對一的身體按摩,來給予兒童互為主體性的治療性關係,以及許多良善觸碰的依附經驗。
而結果在幾件事有明確展現,包含最明顯地如在身體接觸的部分,一開始許多兒童會抗拒而不願意加入,但是後來能夠開始接受,並且主動要求支持者給予按摩;又或是一開始學員中午會去部落溪邊玩水,但因為世展表達不行,因此產生衝突,而他們逕自過去,但是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時,他們便會過來尋求我們的應允,這表示開始與我們建立關係,因此會在意我們的意見。
整體來說,部落兒童們均能夠在支持者身上表達強烈的身體需求,而我們也能給予回應;並且在工作架構下,享受一對一的陪伴經驗,產生許多與成人的正向依附經驗。
(二)、 跨單位的連結與永續的原鄉發展:本次營隊總共有五個單位共同合作,包含如下:
主辦單位為北藝大:招募志工、課程規劃與執行。
協辦單位則有世界展望會:負責在地行政,如招生、跨單位協調、住宿協助、部分餐費支持,以及後續追蹤。
華興部落靈糧福音中心:場地支持。
宜蘭縣政府社會局:由世界展望會撰寫專案,進行住宿費用贊助。
悅萃坊:營隊非學生志工的車馬費與交通費贊助。
同時當我們實際到華興部落帶營隊時,還跟世展的夥伴一起拜訪宜蘭的大同原家中心負責人/寒溪長老教會的主任牧師黃牧師,以及留茂安長老教會新任傳道王傳道。在這些跨單位的連結,代表著我們進行原鄉的服務不只是一時的熱情,而是希望藉著更多的打破本位主義,彼此溝通與協調,更有效率地進行服務,並且能夠互相承接服務結果,例如以我們與世展的合作來說,他們原本就在華興部落有許多的服務個案,因此我們在場勘後,藉著他們社工可以迅速了解華興兒童狀況;同時在營隊結束之後,由於他們社工有參與,也能夠進一步延續營隊活動在兒童身上的效益。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了解這樣寒暑假營隊的專案對於部落兒童來說,即便有其效益,但往往只是短期,唯有在地的助人者才能對在地兒童有更持久的影響力。因此當我們與世展在前期討論時,就邀請世展的夥伴能夠進來擔任隊輔,藉著實際的參與來經驗戲劇治療的工作方式。而實際參與的社工也的確表達有非常多的學習,從界線的思考、到實際助人技巧的幫助;我們希望不只是短暫的營隊,而是藉著此營隊成為培訓專業助人者的機會,來協助部落助人工作的永續發展,這些在稍後會在公眾反應部分提到。
圖:在某次部落兒童指控某位隊輔不公平時,我們意識到她似乎對男性角色有特定的負向移情,因此我與該位隊輔一起向大家道歉,為著自己不是夠好的大人,對小孩做了很多不公平的事情而祈求他們的原諒,希望藉著替代性的抱歉行為,能夠給予他們洗滌性的經驗。
二、對於北藝大學生的學習
圖:營地中每天晚上會一起聚集討論課程,並且分享各自的感受,以及討論如何面對兒童的特殊狀況。
圖:在最後一天的中午,我們共同烤肉,北藝大學生與部落兒童、世展夥伴、靈糧福音中心組人一起分享。
圖:在營隊結束之後,我們與世展夥伴共同收拾場地。
我們評估北藝學生的方式,除了藉由口語談論的方式,也有我有針對北藝大參與的學生作前後測,題目如1.泰雅族是什麼?2.對於營隊活動的想像(後測則為對營隊活動的形容)?3.期待能獲得的收穫(後測則為獲得的收穫),並且以繪畫/任何創作方式畫出華興部落。
而我認為學生有以下的學習。
(一)、應用藝術的可能:
在與北藝大同學開會時,他們有人表達到自己就讀北藝大時,常常覺得自己所學對於實際的社會沒有甚麼用處,但是藉著營隊的經驗,他們開始覺得自己所學的藝術,經過轉化,是可以對社會直接產生服務,這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所學是在轉化之後可能有價值的。
(二)、戲劇治療與偏鄉教育的實踐:
來此營隊中的學生中,九位有四位是師培中心學生,而有一位剛畢業一年,正在TFT(Teach for Taiwan)的偏鄉小學服務的代理老師。而我所教授的戲劇治療,是師培中心表演藝術中,中等教育學程必選的科目,因此幾位學生都有上過此課程。對於他們來說,一方面可以看到課程中戲劇治療是如何轉化,來面對治療架構的彈性運用,另一方面則是實際看到偏鄉學童的學習方式,與師培中心中教學的想像學生有著極大的差異,對於他們要進一步朝著藝術與人文的老師邁進時,有更多直接的受益,如有上過戲劇治療的劉昕同學說:「這比原本想要的要有彈性與有趣的多,學習的非常多。」
(三)、拓展對於台灣族群與鄉土的認識:
絕大部分的北藝大學生都是住在都市長大的人,即便當中有一位泰雅族學生,音樂研究所的芷頎,但她也是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一開始大家書寫泰雅族的認識,多是簡單的說這是台灣原住民當中的一族,或是有黥面,頂多提到織布;而在營隊結束之後,如美創所的劉昕提到「…很多部落都有資源不足的問題,這不足的部分超過了我原本的想像…」,或是劇設系畢業生劭葳提到「…營隊讓我思考部落中組織、單位、居民之間的關係,以及部落發展的脈絡」,但也人提到對於部落的感是是髒話、暴力、暗藏的地方。我常常覺得台灣是有幾個不同層次的台灣所組成,包含有錢人的台灣、中產的台灣,以及最少資源、辛苦的台灣所組成;由於我之前在擔任伯大尼兒少家園戲劇輔導督導時,長期與安康平宅的青少年互動,有機會去瞥見辛苦的台灣面向,能夠讓這些都市、生活較為充裕的學生來經驗另一面的台灣,給予某些文化衝擊,對於生活經驗與思考的拓展是很好的。」
(四)、刺激生命經驗與自我能力的挑戰:
這是最多北藝大學生所提到的,如舞蹈系的品妤提到「膽子變大、臉皮變厚...自己來到陌生的環境與陌生的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雖然是很莫名地參加了這個活動,但很謝謝一時衝動報名了的自己。在過程中,表面上我們在幫華興的小孩,但我有一種在這些小孩身上來探索自己、挖掘自己、治癒自己...最後,覺得自己變得更有彈性,有了更多的面向、更多樣子的人,不再是只懂跳舞的人。」;動畫系的昕語提到「以為自己是不喜歡肢體接觸的類型,但沒想到自己能給的那麼多…表層底下慢慢掀開雖然超痛,但會看到裡面珍貴又易碎的情境,想好好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真實與發現」;而劭葳與徐芸都提到學習到如何面對衝突的方式,是不斷地嘗試、理解、彈性;以及施暴的人也可能是受施暴者…等。
圖:營隊結束之後,世展督導與我們一同開會,分享過程中的學習與看見。
圖:在中午的休息時間時,世展與計畫主持人,以及其他部落夥伴共同討論營隊活動,以及泰雅族的文化歷史。
由於團隊主要合作對象是世界展望會宜蘭分會,在團隊跟其唐文柏督導開會時,他提到以下幾點。
(一)、對於兒童的影響:
當我們能夠與孩子是以語言談論的方式來推移界線,這與他們家庭間通常是以吵鬧、或是打罵的方式去建立一個不可鬆動的界線,是非常大的差異;而且他也非常訝異孩子能夠願意躺下來接受大學生志工的按摩,並且安靜地接受大家支持,為他們製作面具,這對於兒童來說是非常大的突破。
(二)、對於社工的影響:
大部分社工與孩子的互動模式還是比較傳統,而當我們邀請社工加入團體,他們得以直接的觀察我們的互動與介入模式時,對於社工有很大的衝擊,而這樣的衝擊可能對社工會有進一步的整合,好影響更多的個案。
此外,督導也特別提到,我們因著以戲劇治療的模式介入,有著較高近乎一對一的支持比例,這是非常高規格的協助,並且很訝異我們的學生竟然是短時間之間成立團體,並且在疫情影響,而只有相當少的裝備學習下就能以這樣的方式與學生工作,涵容部落兒童的狀況,他非常期待能夠明年有繼續的合作。
而當我們實際與部落家長互動時,由於出現的家長非常的少,多只有與場地的房東黃阿姨互動,她的說法則是簡單地說活動很好,辛苦大家。
與場地協辦的靈糧福音中心聊時,由於他們全程並未參與與觀看,只是多強調這裡的兒童較不容易工作,很辛苦我們,並且希望我們能夠帶入更多生活常規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