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青春、視野與餘光:TIDF青少年評審團自媒體計畫
首頁
即時更新中!小編私心分享
【開幕片】理大圍城
【特映會】危巢青春
【國際競賽】樹房子
茲威林先生與祖克曼女士x夜與霧
【青春】關於我們 About Us
【視野】認識TIDF
【視野】認識青少年評審團
【視野】開箱!青少年評審團獎入圍片
拿坡里少年自拍日記
祕密的滋味
呼叫外星朋友
雖不致死
銀河有多大
工寮
【餘光】除了紀錄片之外......!
接住廢墟裡的少年 x 拿坡里少年自拍日記
回首白色恐怖 x 祕密的滋味
你的小眾,我的主流 x 呼叫外星朋友
性暴力下的受害者 x 雖不致死
提問、教育,與傾聽 x 銀河有多大
「我們」與「他們」 x 工寮
【餘光】影展攻略 x 詳細資訊
青春、視野與餘光:TIDF青少年評審團自媒體計畫
接住廢墟裡的少年 x 拿坡里少年自拍日記
文 / 鄭羽芳
「這也是這些年輕人的宿命,他們生長的這個郊區,讓他們沒辦法像同年齡的小孩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他們的不幸,也有人說——這是他們的原罪。」大衛生於義大利拿坡里,十六歲正值青春的他卻枉死於警方的槍口。片中的青少年小小年紀就必須面對黑手黨的吸收,導演說,在拿坡里輟學的孩童如果想賺錢,只有加入黑手黨這條路。
這是他們的宿命?
台灣也有約兩萬名被社會、被家庭遺忘的「廢墟少年」,在勞動市場被剝削、被不法組織吸收,就只因單純的一個願望——賺取自己的「下一餐」。
有時候社會希望走偏的青少年能再度融入常規生活,種種的要求卻不一定能幫到他們,例如立意良善的「零中輟」,原本是教育部用以監督、討論各縣市中輟率有無增加的方式,但卻使第一線的校方產生「零中輟」、「做出漂亮數字」的業績壓力,而拒收有輟學經驗的少年。擬定的措施反而有可能帶來負面效果,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應該是找到合適的方法引導少年。
如果社會和家庭都接不住這群少年,那他們該何去何從?
在《廢墟少年》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名為「荒野治療」的教育方式,讓青少年不只被教導學科,或是被要求符合條列式生活準則,而是著重在自我實踐、毅力以及自信層面的自我成長。透過「中橫縱走」等令人一想到就腳底發軟的正向自我挑戰,找回前進的欲望。讓學員在活動中依賴雙手與意志力走進原始生活,避免他們在貧窮現實下走向歧途,導致犯罪。
回到紀錄片,在《拿坡里少年的自拍日記》中,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某種程度上都達成了自己的夢想。導演有感而發的說:「他們以自己的成功為例,打破大眾對他們的負面成見,讓觀眾知道,即使處於惡劣的環境中,只要有人願意伸手援助,便有能力自立自強,活出更好的人生。」,對應到台灣的廢墟少年,他們也該能有不被負面以待、被感同身受、適性輔導的機會。
延伸閱讀:
【報導者The Reporter】專題:廢墟裡的少年
【書籍推薦】 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
《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