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青春、視野與餘光:TIDF青少年評審團自媒體計畫
首頁
即時更新中!小編私心分享
【開幕片】理大圍城
【特映會】危巢青春
【國際競賽】樹房子
茲威林先生與祖克曼女士x夜與霧
【青春】關於我們 About Us
【視野】認識TIDF
【視野】認識青少年評審團
【視野】開箱!青少年評審團獎入圍片
拿坡里少年自拍日記
祕密的滋味
呼叫外星朋友
雖不致死
銀河有多大
工寮
【餘光】除了紀錄片之外......!
接住廢墟裡的少年 x 拿坡里少年自拍日記
回首白色恐怖 x 祕密的滋味
你的小眾,我的主流 x 呼叫外星朋友
性暴力下的受害者 x 雖不致死
提問、教育,與傾聽 x 銀河有多大
「我們」與「他們」 x 工寮
【餘光】影展攻略 x 詳細資訊
青春、視野與餘光:TIDF青少年評審團自媒體計畫
「我們」與「他們」 x 工寮
文 / 杜欣諭
「工寮」短短不及一個小時的紀錄片,透過空間擁擠、人聲吵雜,道出了東南亞外籍移工離鄉背井來到臺灣後,卻被在這裡的「我們」視為他者,以在火車站旁群聚逗留、斜睨著眼看著過往人潮的集體印象,一次概括。
在「他們」手機螢幕裡閃爍的臉龐,遙遙隔了一片南洋,耳機裡播放的南國風情,是心心念念的呢喃與躍動......。不曾發覺的是,數十年前青年的北漂勞動,包括曾經蔚為風潮的台語歌「向前走」,與之如此相像:
「火車漸漸在起走/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親愛的父母再會吧/鬥陣的朋友告辭啦/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
其實「我們」無異,直至今日,這些移動仍是一樣的無奈,一樣的鄉愁。
投身移工運動多年,曾任TIWA(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的顧玉玲,寫下了《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移動/勞動故事,帶我們看進這些異鄉奮鬥的雙眼,也從中將許多身為資方或旁觀者心知肚明的現況,再一次用更貼近的視角,搬上檯面。
在資本主義的全球體系下,多少移動與勞動仍是現在進行式:這些移工沒有選擇,受限於無論在母國或臺灣都同等沉重的經濟壓力;受限於高額仲介費、廉價薪資的剝削;受限於遊走在法律模糊地帶的全天候看護或權宜船苦力,卻因加諸東南亞外籍移工三年必須流動一次的法規而難以集結發聲,最終只能隱忍煎熬,或如「工寮」中的失聯移工(或用更尖銳的說法:逃逸外勞),於狹小的空間中,將經歷的種種無聲傾吐。
在我們身處的臺灣,就連移工的身分都能嗅出隱含的不平等——同是外籍移工,為何我們習於接納歐美籍白領,卻將東南亞移工劃分藍領階級?而TIWA除了致力為更平等的勞動力發聲,更告訴我們,移工的困境不只表象的經濟壓力,更是社會中歧視與孤立的眼光。
願我們都能看穿那樣的人聲吵雜背後,有多少背負著家鄉期許,努力在異鄉生存扎根的勇敢靈魂,並且在一次又一次訴說之間,看見「我們」、「你們」、「他們」其實反覆交疊著如此相像的生命故事。
延伸閱讀:
【換日線Crossing】高中生看世界:顧玉玲《我們》讀後感:與逃跑移工做一場冒險的夢
【書籍推薦】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