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評審團獎:Next Generation Award
TIDF除了現有獎項(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台灣競賽)之外,在特別獎項的部分,於2015年開始設立《青少年評審團獎》,期望透過設立正式獎項,並且真真由台灣的青少年擔任評審,將下一代青年的觀點與意見納入紀錄片影展中、讓世界看見。
紀錄片之於一般的劇情片,在青少年中確實並沒有相當的吸引力。我們總認為紀錄片枯燥沉悶,不願意踏入理解,甚至忽視了讀懂其中的影像語言後帶來的影響力。青少年評審也將扮演其中的橋樑,將這些平時極少接觸與感受的經驗,透過獎項告訴世界,而非透過所謂「大人」的角度,訴說現下的「青少年觀點」是如何的事情。
如何成為青少年評審:評審團培訓營
成為正式青少年評審之前,來自全台灣各地的高中生們,將進行四天三夜的培訓課程,經過最終的篩選,成為正式評選獎項的評審。
培訓營由TIDF影展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令人成長與收穫滿滿的用心課程,並非如最初想像的一味地看片、嚴肅討論,而是在培訓的過程裡設計了許多不同的討論方式。從最基本的分組分享,到透過表演藝術課程,從肢體與感受同理紀錄片裡的角色體驗。培訓期間的筆記本上,寫滿了在觀影時一片黑暗之中歪斜的紀錄文字,現在看來更多的是感受課程中與其他學員相互激盪出的火花。
在這些經驗之外,伴隨著的是學員們在過程中,必須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看見一個陌生,卻同時更飽滿的自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一片靜默之中舉手、發表成為一項挑戰,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夠精緻、擔心自己提了很笨的問題......,這些顧慮在培訓營中將不再是阻礙。營隊塑造了一個多元開放的環境,我們也觀看不少非典型、實驗性的影像,透過大量的討論與分享,富邦的工作人員也與我們一同練習,去發掘每個人的觀點是如此獨特且有趣的一件事。
四天的營隊幾乎不像課程,有從理性分析學習建立個人觀點,也有從感性揣摩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走入紀錄片,甚至學習與之對話的體驗,所有的經驗都是新穎且深刻。
青少年評審做什麼:評選會議
成為正式評審後,我們在短短的三天中密集觀看六部青少年評審團獎入圍片,並延續培訓營教會大家的大量分享、深入討論,去建構出我們所想要帶給同年齡層的青少年,如何的影像、如何的議題,以及如何的反思。
經過培訓營以及之後的篩選,評審們相較起營隊時的青澀,似乎都多了一些專業,連短暫的休息、吃飯時間、深夜在交誼廳昏暗的燈光下,大家的話題圍繞在影像與感受上,那些拋出觀點與拆解影像語言的過程,如今回想起來都是十分過癮且珍貴的經驗。
最精采深刻的階段,莫過於第三天整個下午的評選時刻。每位評審在想盡辦法說服他人、捍衛打動自己最深的紀錄片的同時,也要聽進彼此相異的看法,甚至一不小心就被說服......。一來一往相互激盪的過程,經歷過後反而使我們理解到,最終選出哪一部得獎片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這些深入思考的過程裡,學習如何向自己、向所謂「青少年」、向「大人」傳達,這是這個世代對社會,以及對世界想要訴說的事情,而我們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訴說,透過什麼樣的感受與影像去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