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致死,但卻是內心裡難以抹殺的創傷。故事的開頭是一位紅色上衣的青澀少女,從她口中我們得知一場悲劇。當我們以為故事的主人翁是他,出現了另一位女子、又一位、再一位,然後觀眾發現,所有的人都只是在詮釋一位19歲少女遭受性侵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設定挑戰了傳統記錄片「訪問當事者」的作業模式,不過紀錄片難道不能有另一種形式?
除了片中受害者的故事腳本,每位演員都在之中家對應己身經驗再詮釋受害者的內心,透過許多人與人、人與己的對話,觀眾也在之中帶入自我人生經歷與想法,加以反思。此外,沒有當事者的現身或許也是在表明「受害者沒有單一面貌」,同樣的故事腳本在不同年齡、性別、立場的人口中說出,無形中也產生一種對話,不僅僅是腳本中的女孩之於演員本身,更有對比的效果:父母之於受害者之於子女的垂直敘事線,與同等身為受害者但是在不同年齡層間下的描述,在這兩軸線外又能看見加害者與社會的想法。
——原文刊載於TIDF官網
05/01(六) 20:20 華山二廳*
05/05(三) 11:00 華山二廳*(導讀志工:何予)
(*青少年評審映前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