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背景
資料驅動決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的概念在中小學尚屬陌生,惟資料運用在學校發展上具重要角色。為促進學校運用資料進行問題診斷、分析自身優弱勢,並據之發展行動方案,促進學校改進,以形成探究與改進的學校發展循環,獲得教育部頂尖中心補助,於2008-2010年推動「學校全面發展計畫」(以下或簡稱「學發計畫」),與新北市(原臺北縣)與桃園市(原桃園縣)進行合作,參與的學校各有國中四所、五所;後延續獲國科會補助,於2010-2012年執行「評鑑導向的學校發展計畫」,與臺北市、基隆市各一所高中合作。期冀結合大學、縣市政府與學校的力量,達成四項目的:(一)研發評鑑工具及中小學實務評鑑學習教材,提供中小學自我評鑑運用;(二)結合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之力,建立三位一體之聯盟,共同提升中小學辦學績效及學生學習品質;(三)建立中小學自我評鑑能力,並深植評鑑文化;(四)研究中小學實施自我評鑑至促進學校改進發展之整體歷程。
計畫目標
計畫理念
計畫期程、執行單位、參與學校
本計畫循序推動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8年至2010年:
執行單位:臺灣師大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參與學校:新北市(原臺北縣)四所國中、桃園市(原桃園縣)五所國中
第二階段2010年至2012年:
執行單位: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暨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參與學校:臺北市、基隆市各一所高中
模式與工具的研發
為了幫助學校透過評鑑探究,在參與、對話與反思過程中運用資料來促進學校發展,乃著力於學校全面發展模式的研發。經由國際作法的探究與親至香港的考察,發展了包含四步驟的EDPI循環模式:評鑑(Evaluation)、診斷(Diagnosing)、計畫(Planning)、改進(Improving)。學校先執行評鑑,接著診斷問題,並瞭解自己的優勢與需補強之處,再據以提出改進的行動方案,而實施後,進一步檢視成效,進入另一個循環的EDPI。
本計畫分從學校層級與教室層級推動。計畫團隊成員除了來自大學,也邀請退休優秀校長加入,以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計畫團隊以大學教師與校長配對方式進入不同的參與學校,逐步引導學校成員操作EDPI四步驟,落實學校的自我評鑑。而在計畫初始與過程中,均辦理工作坊,以增進學校對於計畫的理解及執行能力。
為幫助學校蒐集知覺性資料,作為評鑑的起始點,在參考不同縣市校務評鑑指標及相關文獻後,研究團隊發展了三份調查工具,包括背景面與條件面的瞭解,以幫助學校掌握自己的優弱勢。
在背景面,編製了「學校環境觀感」問卷,提供學校透過不同利害關係人(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瞭解在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學生事務與輔導、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以及整體觀感等面向上的知覺。
在條件面,發展了「校長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與家庭、社區夥伴關係」問卷,提供學校透過行政人員與教師視角,瞭解學校在促動學校革新上所具備的條件情形。
除了上述蒐集知覺性資料所需之工具,亦研發「問題診斷表」及「行動方案研訂表」,作為引導學校進行問題診與規劃行動方案之用。
計畫推動方式
本計畫分教室層級與學校層級實施,二層級使用之工具如下:
教室層級運用的工具包括:小學學力測驗;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英語、國文三科測驗;以及情意測驗。
學校層級:為蒐集知覺性資料,使用的是計畫團隊研發的工具(學校環境觀感、校長領導、組織學習,以及學校與家庭、社區夥伴關係等問卷),另為建立一個可供學校比較的常模,本計畫也做了新北市(原臺北縣)與桃園市(原桃園縣)全市之施測。
協助學校運用資料進行問題診斷:
解讀問卷分析結果
其他可運用之資料,例如:學生基測與學測成績分析、優質化資料等。
參考學校基本資料 (如SWOT分析等)
--> 找出學校待改進之處
當學校逐步嘗試資料運用時,配對的計畫成員進入學校,與學校行政團隊、學科召集人進行對話,以促進者的角色,協助學校解讀資料、診斷問題,並透過資料澄清想法,進而聚焦於改進行動方案的規劃。「學校全面發展計畫」實施兩年後告一段落,後續另以國科會計畫支持,將場域轉換至高中,開展了更為深入的大學與高中的協作。而過程中,也針對教師層級進一步發展了「瞭解社群運作」、「分析學生表現(I)(II)」、「聚焦行動方向」與「研訂行動策略」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