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是最近教育行政界的重要新興議題,政府的良善運作實非易事,隨著公共事務範圍日益擴大,內容日趨複雜,政府運作日顯笨重,是以有政府角色轉變之呼聲,由管理走向治理,期待政府只掌舵、不划槳。不過,一方面官僚體系有其職場文化規範與政治責任承擔,要求政府只掌舵、不划槳,十分困難;另一方面民眾在各式選舉競爭下,習慣性要求政府負起全責、能更靈活有效滿足其需求,欲擺脫傳統科層思維與作為實為不易。
為求與國際接軌,本書因應APA格式第七版的發行,調整部分異於過去之格式。由於APA格式係為英文書寫者所設計,不能完全適用於中文情境,故本書衡酌國情,發展一套適用於本土脈絡的寫作格式,以解決研究者從事論文寫作時,在「內文引註」及「參考文獻」格式規範上可能產生無所適從的問題。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實施,主要培養高中生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國家教育研究院於104學年度與研究合作學校展開新課綱實踐的試行,並與高中夥伴學校和專家共同探究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取徑。本書集結學校自主學習的試行與正式實施經驗,從政策、理論到實務操作,提供高中實施自主學習之參考。
本書《啟動高中課程變革: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轉化實踐》選擇八所研究合作學校,進行其課程發展經驗之敘寫,以呈現教育現場在課程變革歷程中的實際作為、所遇問題與因應之道。透過學校的實踐歷程,闡述新課綱除以素養導向課程及議題融入學習領域做為特色,更將部分的課程決定權下放,給予學校較過去為多的課程自主管理空間。本書期許以此促進學校進行課綱之轉化。
本書《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普通高中課程規劃及行政準備》以協助十二年國教普通高中課綱之推動,從學校端的角度分別從課程理念篇、課程發展篇及課務運作篇中,闡述課綱設計的理念與以素養為導向發展的重點,並導引學校進行課程規劃及課務運作等層面的準備,也提供相關的案例與建議,以協助普通型高中學校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實施。
「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推動計畫已邁入第三個年頭,過去兩年在推動團隊、縣市教育局、試點學校及試辦班級師生的共同協力下,本土化的學習共同體模式已漸漸發芽、茁壯。本計畫於2014 年6 月12 日出版的推動手冊1.1 版,在協助教師釐清概念與掌握入門方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各界索取熱烈,已全部發送完畢。在考量再版的同時,推動團隊結合實踐經驗與各界反饋,緊鑼密鼓的產出更多幫助教師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工具。
教育論文格式 (第2版)
本書以APA第六版內容為主要修訂依據,目的在解決研究者從事論文寫作時,對於「內文引註」及「參考文獻」格式規範可能產生無所適從的問題,並衡酌國情,發展一套適用於本土脈絡的寫作格式。本書著重親近性、簡便性、習慣性、本土性、國際性等編輯原則,以系統性的編輯方式,同時陳述不同資料類別的中、西文文獻格式。
在實施「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的過程中,為讓學校現場的教育人員,有參考的概念與實作說明,本計畫辦公室於2013年以1.1版手冊出版問世。隨著實踐經驗的累積,發現學校要能改變,教師必須要能「破框」,為讓教師在重新找尋教與學的意義,以及在重構課堂風景的歷程中,有更多可以促發在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的文本參照,於2015年7月再次出版「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進階手冊2.0版」。
您想瞭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可以如何幫助教師成長、組織學習嗎?這本書提供了讀者最佳認識之途徑。除了概念說明、學校現場經驗呈現,也有實作表單的提供。依序鋪排的篇章—「如是做」、「如是獲」、「如是用」,能引導讀者瞭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做法與成效。理論敘寫與實務描述的兼容並蓄,對於實務工作者具有啟發、引導和激勵作用,非常值得一探究竟。
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主張學習領導,人人有責,學校成員在學習者中心的信念下,透過互助共學而得以多元展能,發揮影響力;且因應問題情境與任務需求的不同,每一個人可能是領導者,也可能是被領導者。您想瞭解「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從學校層級、教師層級到課堂層級的概念與操作嗎?「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出版的1.1手冊,將有詳細介紹,並附有工具表單,以及亟具參考性的Q&A。
《追求美善的教育》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五,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菁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教師增能》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四,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菁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學校教育與革新》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三,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菁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本書《教育改革:法令、制度與領導》之出版乃著眼於我國自四一0民間教改團體疾聲呼籲與倡導以降,近十年來所推動之各項教育改革,其涉及到教育制度架構的深層變化。本書所探索之主題包含教育相關法案之修訂、地方與中央教育行政組織、師資與技職等教育制度之變革、教育領導與評鑑以及校長遴選、培訓與證照等。
《九年一貫課程:觀點與解讀》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一,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
您對於五花八門的研究方法感到困惑嗎?您對於龐雜的質性研究內涵感到茫然嗎?為讓讀者清楚掌握不同研究方法的特性,本書有系統地介紹源於不同理論傳統的研究取徑(approach)。書中先就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典范、質量研究的特性與差異、研究關系與研究的評估規准等作探討,再就質與量的研究取徑作分析—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歷史研究、民族志研究、個案研究、現象學研究、傳記研究、扎根理論研究與行動研究。
《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一書之出版,起源於教育評鑑在國內學術界以及實務界的日受重視,但其內涵與實施,仍有許多值得研討與反思之處。為釐清我國教育評鑑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不僅要回顧過往,也須與其他國家的實施經驗進行比較,以便展望未來。
從不同立場出發的研究典範,將影響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和研究議題之詮釋與關懷。為了提升教育研究者對教育本質和現象的洞悉能力,本書匯集了眾多學者的思想精華,從實證典範、詮釋典範、批判典範,以及女性主義與研究、行動研究等面向,對研究方法論加以回顧與前瞻,有助於讀者在多種典範並陳的脈絡下,省察研究的功能與目的、知識的本質、認知者與被認知者間的關係、主觀性與價值的涉入、研究的功能與目的,以及研究倫理等議題。
您對於五花八門的研究方法感到困惑嗎?您對於龐雜的質性研究內涵感到茫然嗎?為讓讀者清楚掌握不同研究方法的特性,本書有系統地介紹源於不同理論傳統的研究取徑(approach)。書中先就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典範、質量研究的特性與 差異、研究關係與研究的評估規準等作探討,再就質與量的研究取徑作分析-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歷史研究、民族誌研究、個案研究、現象學研究、傳記研究、紮根理論研究與行動研究。
台灣近年來所發動的教育改革,較之往昔有極大之不同,引發多前所未見的根本性變革,這些改革的本土實踐經驗有待整理,以便重新出發。故而,一群來自不同大學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合作進行了一項兩年期學校革新整合型計劃,本書即是這項計畫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