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論文
Book chapters
Book chapters
專書論文
中文
潘慧玲(2025)。教育變革的關鍵驅力:專業能動性的探究。載於吳清基(主編),桃李滿門澤被社稷:黃公昆輝教授九秩華誕祝壽文集(頁322-343)。五南。
潘慧玲(2025)。彰權益能評鑑。載於王麗雲、郭昭佑、鄭淑惠(主編),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頁156-175)。三民。
潘慧玲(2023)。教育部跨系統協作機制試行計畫之回顧。載於林明裕(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6輯(頁18-40)。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潘慧玲、李文富、陳婉琪、吳清鏞(2023)。資料驅動教育治理之跨系統協作。載於林明裕(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6輯(頁55-97)。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潘慧玲、王麗雲、謝卓君(2022)。多元取徑下的教育治理。載於潘慧玲、王麗雲(主編),教育治理:理論與實務(頁1-16)。高等教育。
阮孝齊、潘慧玲(2022)。新公共治理的興起與網絡治理。載於潘慧玲、王麗雲(主編),教育治理:理論與實務(頁53-71)。高等教育。
潘慧玲(2022)。協作治理及其在課程變革上的應用。載於潘慧玲、王麗雲(主編),教育治理:理論與實務(頁211-231)。高等教育。
潘慧玲(2022)。國家課程跨系統協作機制的實踐與反思。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5輯(頁8-33)。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潘慧玲(2022)。跨系統協作議題設定的合力過程。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5輯(頁66-81)。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潘慧玲、李文富、吳清鏞、陳婉琪(2022)。課程資料分析與回饋之跨系統協作。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5輯(頁166-202)。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潘慧玲、洪詠善(2018)。緒論:啟動課程變革。載於潘慧玲(主編)。啟動高中課程變革: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轉化實踐(頁1-10)。國家教育研究院。
潘慧玲、洪詠善(2018)。結論:課綱轉化實踐之綜析。載於潘慧玲(主編)。啟動高中課程變革: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轉化實踐(頁267-283)。國家教育研究院。
潘慧玲(2015)。論析學習領導的發展。載於教育行政與教育發展:黃昆輝教授祝壽論文集(頁104-123)。五南。
潘慧玲(2011)。百年教育改革政策的回顧。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百年教育的回顧(頁47-68)。學富文化。
潘慧玲(2008)。緒論。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3-1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潘慧玲、張德銳、張新仁(2008)。臺灣中小學教師評鑑/專業標準之建構:歷程篇。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229-28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潘慧玲、張德銳、張新仁(2008)。臺灣中小學教師評鑑/專業標準之建構:成果篇。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281-2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潘慧玲、楊錦心、高新建、郭昭佑、黃馨慧、江惠真(2008)。高職及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建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策劃黃政傑(主編),課程評鑑-理念研究與應用(頁220-248)。五南。
潘慧玲(2006)。以評鑑促進學校之革新。載於吳武典高強華(主編),優質創新與前瞻—郭為藩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輯(頁337-351)。學富。
潘慧玲(2006)。教育效能與教育革新。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頁469-495)。五南。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1-36)。心理。
潘慧玲(2004)。緒論:學術探究的典範與取徑。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1-23)。心理。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75-101)。高等教育。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觀念與應用(頁1-34)。高等教育。
潘慧玲、黃馨慧(2003)。婦女與教育。載於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編),台灣婦女權益報告書(頁78-115)。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潘慧玲、楊深坑、周祝瑛、洪仁進(2003)。緒論:教育改革的脈絡理念與課題。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頁1-14)。心理。
潘慧玲、楊深坑、周祝瑛、洪仁進(2003)。結論:教育改革的策略與願景。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頁221-239)。心理。
潘慧玲(2002)。緒論: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7)。學富。
王麗雲、潘慧玲(2002)。種子與土壤:校長與教師在學校革新中的角色與作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01-137)。學富。
潘慧玲(2002)。反思與展望:我們從學校革新中學到了什麼?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441-473)。學富。
潘慧玲(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頁27-50)。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2000)。教師生涯的性別視域。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224-249)。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1999)。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頁527-552)。揚智。
潘慧玲(1997)。家庭生活與兒童人格發展。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人格的建構(頁97-106)。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潘慧玲(1996)。教育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頁341-368)。師大書苑。
潘慧玲(1994)。從角色取替看幼兒發展。載於瞿立鶴(主編),嬰幼兒人格的建構(頁53-75)。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潘慧玲(1994)。從課程改革看大陸面向二十一世紀之幼兒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之教育。師大書苑。
潘慧玲(譯)(1992)。比較教育中「比較」之疑義。載於楊國賜楊深坑(主編),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頁1-24)。師大書苑。
潘慧玲(1990)。開放社會的幼兒教育政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頁209-250)。臺灣書店。
潘慧玲(譯)(1990)。印度的高等教育:殖民地風格及其他。載於伍振鷟(主譯),亞洲大學的發展--從依賴到自主(頁215-242)。師大書苑。
潘慧玲(譯)(1990)。美國教育行政組織。載於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行政組織(頁)。
潘慧玲(譯)(1990)。從國際觀點談教育改革。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頁527-552)。師大書苑。
潘慧玲(譯)(1990)。縱觀東西:泰國的學術發展。載於伍振鷟(主譯),亞洲大學的發展--從依賴到自主(頁81-124)。師大書苑。
潘慧玲(譯)(1989)。Owens與Wolf:抗詰式的評鑑途徑。載於黃光雄(編譯),教育評鑑的模式(頁301-322)。師大書苑。
潘慧玲(1988)。動機的激發。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287-296)。師大書苑。
英文
Pan, H. L. W.*, & Nyeu, F. Y. (2019). Changing practices of school leadership in Taiwan: Evolving education reforms. In S. Hairon & J. W. P. Goh (Eds.), Perspectives on school leadership in Asia Pacific contexts (pp. 47–60). Springer.
Pan, H. L. W., & Chen, W. Y. (2013). Teacher evaluation as an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aiwan. In H. F. L. Edmond & C. Li (Eds.),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changing societies: Chinese 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pp. 431-448). Sense.
Pan, H. L. (2008). School leadership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empowerment: The Taiwan perspective. In J. MacBeath. & Y. C. Cheng (Eds.),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255-267). Sense.
Pan, H. L. (2007).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in Taiwan. In T. Townsend (Ed.),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pp. 269-286). Springer.
Schaffer, E. C., Hwang, C. J., Lee, Y. Y., Chang, S. Z., & Pan, H. L. (2002). The pacific rim and Australia- Taiwan. In D. Reynolds, B. Creemers, S. Stringfield, C. Teddlie, & G. Schaffer (Eds.), World class school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pp. 100-118). Routledge/ Falmer Press.
Pan, H. L. (1994). Children's play in Taiwan. In J. Roopnarine, F. Hooper & J. E. Johnson (Eds.), Children's play in diverse cultures (pp. 31-40). Suny.
Pan, H. L. (1992).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aiwan. In G. A. Woodill, J. Bernhard & L. Prochner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p. 471-480). Garland Publishing. [full text]
Pan, H. L., & Hsieh, H. S.(1989).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in Taiwan. In P. G. Altbach et al. (E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newly industrializing nations (pp. 307-322). Prae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