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說明
一、 教育治理與變革
(一)十二年國教課程變革下的協作治理:不同組織層級的探究
於2022-2024年間執行國科會補助之整合型計畫,以協作治理角度探究十二年課綱下的跨系統協作。為瞭解協作治理在不同組織層級的開展,以中央、地方與學校層級之案例進行探討,分析的焦點包含協作治理的制度設計、協作過程與成效評估。另為擴展協作治理的研究內容,加入多元觀點,結合文化觀點、網絡分析、系統領導及理論導向評鑑等視域進行探討。本整合型計畫以總計畫與三個子計畫進行,各子計畫與主持人如下:
十二年國教課程變革下的協作治理:教育部跨系統協作的探究(潘慧玲);
十二年國教課程變革下的協作治理:縣市跨系統協作的探究(鄭淑惠);
十二年國教課程變革下的協作治理:高中跨系統協作的探究(陳文彥)。
本計畫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包含文獻分析、文件分析、縱貫性個案研究、焦點團體訪談、現象圖學法研究、社會網絡分析及質性比較分析。透過資料之整理、比較與分析,期冀勾勒脈絡化協作治理之樣貌,並嘗試建立協作治理的詮釋模式。而子計畫一探討中央層級,以「教育部跨系統協作」為研究個案,探討其協作治理之產生脈絡與實踐、協作網絡型態、協作呈現之文化意涵,以及系統領導在協作治理中的開展。透過三個子計畫的進行,期能提出理論層次的啟示與實務層次的建議。
(二)全球學校領導研究:臺灣教育改革脈絡下校長的角色、領導實踐與復育力
本人參與瑞士楚格教師培育大學中教育管理與經營中心(Institut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BB), Univers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Zug)胡貝爾教授(Stephan Gerhard Huber)所主持之「全球學校領導研究」(World School Leadership Study, WSLS),作為臺灣地區計畫主持人,召集並帶領一結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及康寧大學共7名臺灣學者之跨校研究團隊,以「全球學校領導研究:臺灣教育改革脈絡下校長的角色、領導實踐與復育力」研究題目,加入此國際研究團隊。
二、 高等教育變革
(一)涵育永續力:揚帆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之新旅
於2022年3月至2022年7月共同主持教育部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補助淡江大學執行「涵育永續力:揚帆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之新旅」之計畫。
(二)八大素養評量系統之研發計畫
於2018年至2022年,為使學生具備校級基本素養、檢視學生基本素養的加值景況,以給予各教學單位建設性回饋,並落實校務發展計畫中學教卓越的理想,擔任淡江大學「八大素養評量系統之研發計畫」之主持人,設計有關之評量工具,進行整全的基本素養評量系統之開發,作為分析檢視淡江學子基本素養陶成情形的測量工具,以有效掌握本校學生基本素養的成果表現,確保本校之學教品質。
三、 學校效能與學校革新
(一) 十二年國教政策脈絡中學校變革的關鍵推力:文化視角下的認同與實踐研究
自2018年8月至2022年7月止,獲科技部經費補助擔任「十二年國教政策脈絡中學校變革的關鍵推力:文化視角下的認同與實踐研究」整合型計畫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之總計畫主持人,以及以校長領導為主題之子計畫一主持人。整合型計畫將蘊含領導與學習典範轉變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做為介入學校的變革政策,選擇校長領導、中層領導、教師學習與教育評鑑做為學校變革的四項推力,並以全面觀照認知、情意與行動面向的「認同」與「實踐」做為二軸線,進行探究。有鑑於新課綱鑲嵌了西方概念的「教育觀」,故為了解東西方概念與慣習在相互碰撞下可能產生的狀態,「文化」將作為觀看與分析現象的視角。
(二) 學習共同體
於2014-2016年接受教育部補助,主持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進行之「學習領導下中小學學習共同體之規劃與推動」研究,啟動學校教育現場的革新工作,以學習領導作為推動主軸,分階段循序促動學校變革。在初期階段,規劃「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以台灣本土脈絡的學習共同體,作為改善學校與課堂體質的媒介,進而促成學校發展成為創生系統(creation system)。
於2015-2018年間主持科技部補助之「教育改革中學校場域的變與不變」整合型計畫,並擔任以「學習共同體」為焦點之子計畫三主持人,旨在探討教育改革介入下學校場域中的變與不變,選擇學習共同體作為教改政策開展研究,為期三年。首先,運用文件分析與訪談探討兩個實行學習共同體最為活躍的城市—臺北市與新北市,其學習共同體的生成與發展如何受到政策場域與媒體場域的交互影響。其次,選擇國中、國小共八所學校進行個案研究,描繪學校實施學習共同體的變革實踐軌跡,並從學校場域、慣習與資本的交錯實踐之角度,析釋學校面對學習共同體教改政策時的變與不變。
(三) 學習導向的教育領導:最佳實務建立、現況實徵分析與增能課程發展之研究-學習導向的校長領導:最佳實務建立與現況實徵分析之研究
於2013-2016年獲科技部補助,主持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執行之專案「學習導向的教育領導:最佳實務建立、現況實徵分析與增能課程發展之研究」,本子計畫在整合型計畫架構下,以校長的學習導向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為題,選擇國中階段為研究範圍,進行實徵研究。探討的重點有三:第一年透過訪談、個案觀察等方法,瞭解校長脈絡化的學習導向領導實踐經驗;第二年繼續質性資料之蒐集,並進一步作分析,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茲以建立校長學習導向領導之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最後,根據前二年所得資料,以及其他子計畫之回饋資料,發展校長學習導向領導之評估工具,以進行全國大樣本之問卷調查,除就現況作瞭解外,亦試圖建立可以解釋校長領導影響學生學習之綜合性中介模式。
本計畫之實施一方面立足於整合計畫下,一方面亦搭配香港教育學院Philip Hallinger與Allan Walker發起之國際合作計畫,期冀三年之研究成果,能提供本土觀點,並對國際學術有所貢獻。
(四) 形構變革年代中學校領導的權力論述
於2004-2007年接受國科會補助,主持臺灣師大教育系執行「形構變革年代中學校領導的權力論述」之研究。
(五) 高職課程領導之研究
於2003年主持教育部補助之高職課程領導之研究,分就校長、教務主任、科主任、教師課程領導所需之理念與知能作一探討,並發展具體之實施策略。
(六) 學校革新中的教育領導
於2002年至2003年獲國科會補助,主持「學校革新中的教育領導」專案研究,以校長作為探究焦點,瞭解校長在此波教育改革中,如何領導學校,推動學校革新。
(七) 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組織學習研究
與香港合作案同步進行的是,主持2002-2003年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之「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組織學習研究」,該研究從前一專案量化資料中,挑選組織學習得分較高之北部、中南部國中、小學各四所,進行訪談,藉以瞭解這波課程改革促發學校進行組織學習之情形。
(八) 學校革新之研究整合型計畫
自1999年8月至2001年7月止,獲國科會補助擔任「學校革新之研究」整合型計畫主持人。該計畫為國科會所推動的重點項目之一,共為期兩年。整體計畫以國內學校革新中亟需探討之議題為範疇,共分四大主題:(1)學校權力結構的重建;(2)課程自主與教學革新;(3)時間運用與空間規劃;(4)組織發展與教師成長。每一主題各有兩項子計畫,總計共含八項子計畫,各子計畫與主持人如下:
學校權力生態重建的研究:以教評會為例(黃乃熒);
學校授權賦能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例(潘慧玲、王麗雲);
學校革新中課程自主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甄曉蘭、鍾靜);
學校革新中教學改革相關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單文經、蘇順發);
學校革新中的時間運用之研究(單文經、高建民);
學校革新中的空間規劃之研究(湯志民);
學校革新中組織發展之研究:學習型組織方案之規劃與實施(魏惠娟、張明輝);
學校革新中另類的教師成長研究:以師徒式的專業成長為例(陳嘉彌)。
為借鏡國內、外經驗,於1999年4月組團赴美參訪、研究;於2000年1月組團訪問國內推動學校革新頗具聲譽之學校。而為發揮學術交流、分享之功能以及增進理論與實踐之對話,該研究的相關成果曾分別發表於國內、外會議,如2000年1月之第十三屆「國際學校效能與改進學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年會、2000年12月由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視聽教育學會聯合舉辦之「新世紀教育發展願景與規劃」學術研討會、2001年6月之學校革新研討會--本整合型研究計畫成果、以及2001年12月之「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而最後之研究成果,部分發表於2002年出版之《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一書。
(九) 校長、教師與效能:一個個案研究
於1997年申請國科會補助,主持計畫之執行,針對一所小學進行個案研究,以長期觀察與訪談等質性方法搜集資料。在此研究中,除探討校長領導如何增進學校效能外,亦進行教師的訪談與教室觀察,期以瞭解教室層級的影響作用。本研究之部分成果曾發表於1999年第十二屆「國際學校效能與改進(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簡稱ICSEI)」之年會。
四、 教師知識與專業能力指標
(一) 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普及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接受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研究發展中心之委託,以二年的時間主持「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專題研究。這項研究計畫是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所推動的眾多計畫中的一項,以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為關心的焦點,進行這項計畫的理由如下:(一)教師是課程改革主要的執行者,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內涵亟需釐清(二)課程改革變動劇烈,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內涵亦需與時俱進。(三)透過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的建立,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專業。
(二) 教師知識
於1998-2000年主持國科會補助之兩年期教師知識研究,第一年以「國中教師的知識探究(I):一個敘說性研究」為題;第二年則以「國中教師的知識探究(II):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為題。
五、 教育評鑑
(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區域人才培育中心
於2010-2013接受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執行之專案,參與98-101年度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區域人才培育中心,北北基中學組之部分,辦理進階評鑑人員講座工作坊。
(二)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於2007年主持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評鑑,及其後設評鑑規劃之研究。
於2008年至2011年主持國科會委託臺灣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學校改進」研究。
於2009年主持嘉義市政府及教育部委託之嘉義市、基隆市、苗栗縣及彰化縣97學年度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設評鑑報告。另外,針對國立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及教育部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設評鑑深入探討。
(三) 教師評鑑方案
於2007-2010年主持臺灣師大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委託執行之專案,建構教師評鑑方案之基礎性分析,並另著重中小學教師評鑑標準之研究。
(四)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及其在學校場域中之應用
於2007-2008年接受國科會補助,主持臺灣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執行之專案,探究彰權益能之評鑑取徑,以及其在學校場域中之應用情形。
(五) 高職、綜高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模式之研究
於2003年獲教育部補助,擔任「高職、綜高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模式之研究」主持人,將學校本位評鑑的精神與作法,實施於課程評鑑中。
(六) 第三、四屆綜合高中評鑑
於2001年至2002年主持教育部技職司委託之「第三屆綜合高中評鑑」。
於2002年至2003年主持教育部技職司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之第四屆綜合高中評鑑。有關評鑑表的設計與實施可參考「第四屆綜合高中評鑑之實施」一文。
(七) 九十年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自我評鑑
於2001年至2002年規劃「九十年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自我評鑑」之實施。
(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學研究單位評鑑計畫」
於2001年參與臺灣師大委託教育研究中心規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學研究單位評鑑計畫」。
(九) 教育評鑑理論的發展與應用
於2001-2002年主持國科會補助之「教育評鑑理論的發展與應用」研究。部分成果曾撰就「方案評鑑的緣起與概念」一文,其餘資料陸續整理中。
六、 教育法案修訂
(一)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草案
於2003年主持教育部國教司委託臺灣師大教育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之「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草案」研究。
(二) 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法條文修訂專案
於1999年參與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系謝文全教授主持之「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法條文修訂專案」,擔任協同主持人。
(三)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暨強迫入學條例修正條文草案
於1999年參與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系謝文全教授主持之「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暨強迫入學條例修正條文草案」研究,擔任協同主持人。
七、 課程修訂與發展
(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課程與教學實踐工作計畫:高中階段
於2018年至2019年接受國教院邀請,擔任「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課程與教學實踐工作計畫:高中階段」之主持人。此計畫係屬「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在學校課程與教學實踐工作計畫」下的一項子計畫,以普通型高中學校為對象,並延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在普通高中實施之課程轉化探究」研究計畫,透過與 12 所研究合作學校,從不同城鄉區位、規模大小及類型,探究高中端面對新課綱的因應情況。
(二)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在普通高中實施之課程轉化探究
於2014年至2017年接受國教院邀請,擔任「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之課程轉化探究計畫」下之高中階段子計畫主持人。本子計畫以普通型高中學校為對象,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正式實施前,藉由前導學校,針對高中課綱理念,發展具體行動方案,進行轉化與試行,並透過反思與修正,累積正式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之實踐經驗與知識。
(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研發工作計畫
「議題融入」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研修的主要特色之一,於2016年至2017年,接受國教院之邀請,主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研發工作計畫」,研發「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促進各界理解其內涵並提供學校與教師實施新課綱之參考。
(四) 高中教育政策白皮書
於2011年主持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之「高中教育政策白皮書工作計畫」研究。
(五) 普通高中課程綱要發展研究
於2005年主持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系之專案,以普通高中必選修課程為核心,進行高中課程綱要發展之基礎研究。
(六) 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行政人員及教師研習課程
於2004年主持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系之專案,規劃課程暫行綱要行政人員與教師研習課程。
(七)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
於2001-2004年接受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之計畫,擔任推動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之行政工作小組召集人,負責修訂工作之規擬與推動,並進行問卷調查,作為課程修訂之參考依據。
於2002-2004年主持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之計畫,進行高中課程綱要總綱修訂問卷調查,並完成課綱修訂行政小組工作報告。
(八) 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
於2002-2003年接受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之計畫,擔任推動「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研訂之行政工作小組」召集人,負責研訂工作之規擬與推動,並進行問卷調查,作為課程修訂之參考依據。
(九)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基礎暨教師和校長進階研習課程
於2002年接受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之專案,主持規擬「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基礎暨教師和校長進階研習課程」。
(十) 技職體系一般科目之研訂
自2001年起參與教育部技職司委託教育研究中心附設之技職教育一般科目發展中心所進行之「技職體系一般科目之研訂」。2001年擔任協同主持人,2002年起擔任主持人。
(十一) 高職一般類科教材編撰規劃專案
於1999年參與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莊謙本教授主持之「高職一般類科教材編撰規劃專案」,擔任協同主持人。
八、 婦女與性別研究
(一) 擬定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草案
於2007年教育部委託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所,由羅燦英教授主持,潘慧玲教授、周麗玉教授、謝小岑教授、蘇芊玲教授協同,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擬定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草案,並提出展望與建議。白皮書於2010年已正式出版。
(二) 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於2005年接受教育部委託,主持臺灣師大教育系執行之專案,研訂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能力指標。
於2006-2007年接受教育部委託,主持臺灣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執行之專案,對於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進行解讀,並建構核心內涵,亦針對能力指標之教學示例為研究
(三) 婦女成人教育方案之建構
於2002-2003年主持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之「婦女成人教育方案之建構專案」。
(四) 婦女權益報告書:婦女與教育
於2002年至2003年主持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之「婦女權益報告書:婦女與教育」專案。部分研究成果發表於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編之「婦女權益報告書」中。
(五) 性別觀點的教師生涯
於2000年訪談兩位國中教師,瞭解其教師生涯之發展,曾將研究結果初步整理發表於2001年AERA年會上—”Gender, culture and career: Two junior high school women teachers' conceptualization”。
(六) 婦女教育政策研究專案
於1999年參與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王秋絨教授主持之「婦女教育政策研究專案」。部分成果以「台灣婦女教育政策實施方案研究」一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