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背景
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世代,在數位科技的推波助瀾下,世界各國教育的推動,形成了一個「全球教改鏈」,彼此相互地牽動影響。全球化時代下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有關學習宣言中所指出的未來孩子關鍵能力,不外乎是主動學習、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與分享表達,這些未來能力的培養,提醒了世界各國,課堂教室應啟動新式的學習型態。而一些國際評比,諸如TIMSS、PISA、PIRLS等,也再度引發許多國家重新審視原先的教育施為,使得教育改革的需求益顯迫切。此外,因應103學年度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校在免試入學與倡導優質教育的政策下,承擔較以往為大的績效責任,需要致力於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就的提升。因而,本計畫扣住全球化世代中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的緊迫性,結合帶動學習的學習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與「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幫助學校致力於轉型,逐步改變學校生態,激發教師動能,形成一個具有源源不絕發展力的自我創生系統(autopoietic system)。
計畫理念
學習領導是新一波教育領導的重要取徑(approach),旨在提升教與學的品質;強調帶動學生學習、專業學習、學校組織學習及跨組織學習,而其背後蘊涵著權力分享及民主參與的精神。為落實學習領導,在本土脈絡下開展出學習領導的實踐特色,本計畫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作為具象化的操作形式。融合國內教改政策、西方教育學說、傳統文化智慧、日本佐藤論述、教育現場經驗,致力於開展臺灣本土的概念與實踐。 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下推動的「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考量學校轉型須有策略性地循序進行,故初始階段強調將學校作為發展基地,以教師學習共同體、學生學習共同體與課堂學習共同體作為推動重點。推動時,分以學校、教師及課堂層級做規劃,是一個「以課堂改變作出發、以教師合作為後盾」的學校轉型取徑。
在學校層級,學校領導團隊包含校長、主任,乃至其他行政人員,均屬學習共同體的成員,皆擔負促使學校成員致力於學習成長的任務。
在教師層級,除採用主題探究、行動研究、教材研發等方式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外,教師以「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觀課、共同議課」三部曲進行課堂教學研究,以促發教師同僚為精進教學專業而協同互學。
在課堂層級,教師扮演催化學生學習的角色,透過小組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營造學生互惠共學的關係,以提升學習成就。
在學校裡,因應不同的情境脈絡與問題任務,每一個成員(包括教師與學生)可能是領導者,也可能是被領導者,因之,權力分享與民主平等的精神讓成員在參與過程中,得以不斷激升學習動機與能力。
計畫理念
學習共同體的學習三要素
在學校共同體中,所有學校相關成員包含學生、老師、校長、行政人員、家長等,都是學習者。
所有的學習者均致力於探究、合作和表達的學習歷程,也涵育探究、合作和表達的能力。
以學校為基地的學習共同體
學校共同體的推動與實踐,以學校為基地,成員透過民主參與方式,進行學習領導,並且在學校的願景與目標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營造出課堂、教師、以及學生學習共同體。
在以學校為基地的學習共同體中,為了翻轉教室成為「課堂學習共同體」,一起合作與成長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將扮演重要的後盾角色
課堂改變作出發——課堂學習共同體
「課堂學習共同體」是教師和學生學習共同體交織互動下所產生如爵士樂團般的學習景象。
在課堂裡,教師營造安心熱衷學習的教室文化,透過鷹架搭建、合作共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的學習。
師生的角色
教師: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者成為學習催化者。
學生: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者成為學習的主體。
師生的任務
教師的教學歷程,把握「導入」、「開展」及「挑戰」三項步驟。
教師的教學引導,做到「聆聽」、「串聯」及「返回」三項工作。
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探究」、「合作」及「表達」三項活動。
學生的合作共學——學生學習共同體
課堂中,學生透過合作共學發揮互助互惠精神。教師可多運用協同共學(collaborative learning),營造學生學習共同體,惟因應不同的學習需求,可適時採用其他合作共學的方式。
教師合作作為後盾教師學習共同體
教師學習共同體或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是一群持有共同信念、目標或願景的教育工作者,為致力於促進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以合作方式共同進行主題探究或問題解決。藉此增進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能,也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運作方式相當多元,為更有效提升「教」與「學」的品質,特別以「課堂教學研究三部曲」作為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之模式。
1. 首部曲:共同備課
教師透過集思廣益的方式,教師可運用各種資料診斷學生學習、共同對教材內容解構與再建構、對單元教學與評量進行設計及討論,或進行教學研究之分享。
2. 次部曲:公開授課/觀課
由教師輪流進行校內公開授課,鼓勵每位教師一年至少一次。觀課時,關注學生學習表現,善用工具和策略蒐集相關資料,以作為分析與解讀學生學習情形的證據。
3. 三部曲:共同議課
教師根據觀課所蒐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對學生學習的觀察,並分享從教學觀察中學到什麼。如有必要,可再進行第二階段議課,以課堂實際案例討論教材教法。
「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推動的效益
推動「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可帶動學校、教師與學生的改變。
教師在學校願景與目標下,透過行動增能培力,可精進專業,進而提升學生的探究力、合作力、表達力以及學業成就。
計畫期程
為經營學校成為一個持續共學成長的組織體,本計畫循序推動:
民國102年1月至9月著手相關準備工作
民國102年3月至6月辦理縣市宣導說明會
民國102年10月正式展開為期三年的推動工作。
分年推動重點
為了秉持漸進式的改革精神,三年的推動重點有所不同:
第一年「凝聚教師共識、涵育推動土壤」:推動重點在於建構一個適合發展本土化學習共同體的條件。從凝聚學校共識開始,透過理念的宣導、先行者的經驗分享、模式工具的研發,計畫團隊與試辦學校成員共同涵育教育現場推動的土壤。
第二年「建立協作機制、深化實踐經驗」:致力於點與點連結成線之工作,逐步建立協作機制。因應縣市的特性與需求,採取不同方式進行,諸如形成共學夥伴的學校策略聯盟、進行本計畫與縣市國教輔導團之連結等,同時深化第一年的實踐經驗,讓學習共同體能更落實。
第三年「致力在地紮根、擴散影響效應」:推動重點置於在地紮根,協助試辦縣市發展推動學習共同體的策略,並讓成功的經驗得以持續且擴散,影響其他未試辦的學校。
合作縣市
與臺北市、新竹縣、基隆市及臺東縣等四個縣市合作,透過自願參與之學校與教師,啟動學校翻轉領導典範與學習典範之旅。另自民國103年11月起,結合淡江大學成立「淡海區學習共同體發展中心」,擴展與新北市合作,納入淡海區域之試辦。
計畫目的
承接第一期之計畫,本期持續深化以下六項目的之達成:
透過理論與實踐的交互辯證,建構適用於臺灣脈絡下的學習共同體理論與操作方法。
經由文獻分析與教育現場實作的啟知回饋,規劃中小學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模式與策略。
經由大學與中小學的攜手共學,推動試點場域的學習共同體。
設計中小學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增能課程,涵育教育人員執行能力。
發展中小學推動學習共同體所需的媒體資源,提供相關人員參考使用。
探討中小學試辦學習共同體的現況與成效,作為計畫檢視與改進之回應。
計畫特色
為使計畫融入在地文化,且採取由下而上的自發推動進路,本計畫的執行,異於過去許多由上而下的教育政策規劃,以下分述本計畫的三項特色。
進行政府、大學與中小學的攜手合作
尋求政策、研究與實務的相互滋長
採取理論與實踐辯證發展的推動模式
組織架構
本計畫除各組外,尚有諮詢團隊及中心學校,其職掌分述如下:
諮詢團隊
依據試點學校工作計畫,陪伴與支持學校進行教師學習共同體三部曲(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觀課、共同議課),並共同學習及提供相關諮詢輔導。
視學校需要提供實施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所需之增能活動。
視需要召開縣市諮詢輔導會議。
縣市諮詢團隊召集人代表出席每月召開之總計畫例行會議以及縣市試點學校聯席會議。
各縣市試點學校聯席會議需邀請當地諮詢團隊召集人或其代表與會,由計畫辦公室向諮詢團隊召集人說明與會之注意事項,包含:說明計畫辦公室角色功能、回答學校所提之問題、向計畫辦公室反應問題。
陪伴試點學校於學期開始前商定合作計畫,並納入行事曆。
主動關心試點學校執行與運作狀況,並視需要予以建議。
深入瞭解學校運作情形,適時將現場問題回饋計畫辦公室。
中心學校
擔任該縣市試點學校與計畫辦公室、縣市端之聯繫平臺。
協調該諮詢團隊與參與學校之配對事宜,並與計畫辦公室做確認。
召集該縣市試點學校工作會議。
協助縣市端辦理校際分享活動。
代表試點學校出席每月召開之總計畫例行會議。
蒐集並彙整試點學校相關資料。
其他聯繫事項。
我們的研發
出版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宣傳摺頁,強化以爵士樂團作為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推動計畫意象之文字,摺頁樣張。
入門及進階手冊
模式研發組於104年7月出版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推動手冊2.0版,其內容有別於103年出版的入門手冊1.1版,對於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之概念及操作策略做更深入且詳盡的說明,從導論開始描繪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精神,再逐一闡述「學生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的引導」、「共同備課的進行」、「學習者中心學習活動設計」、「提問的進行」、「課堂上聆聽、串聯與返回的進行」及「學生伸展跳躍學習的促進」等原則及技巧。105年3月出版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推動手冊1.2版,其在103年出版的入門手冊1.1版的基礎上再深化,並針對如何因應學校規模差異部分作出詳細說明。
製作「學習者中心」學習活動設計備課單。
製作「提問設計」及「學習者中心學習活動設計」系列課程簡報投影片。
宣傳影片
宣傳影片
國小國語
國中國文
國中數學
高中化學
增能影片
學習者中心學習活動設計:
國小數學、國中歷史
國小國語、國小自然
提問設計與提問技巧:
國小數學、國中歷史
國小國語、國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