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地形通過~繩索確保&繩結應用」
一堂二個月內執行20梯次的課
登山者的心理素質決定了對地形的見解與感受,沒有絕對的標準。
現場環境遺留下來的輔具,不能絕對的相信。
就算有120%的攀登把握,環境絕對不會是100%。
伙伴的存在,互助確保能降低風險。
眾人多數仍無繩索確保概念。
現場環境遺留下來的輔具,不能絕對的相信。
就算有120%的攀登把握,環境絕對不會是100%。
伙伴的存在,互助確保能降低風險。
眾人多數仍無繩索確保概念。
文/孟佑 2021/5/30
自今年三月份推出「困難地形通過~繩索確保&繩結應用」課程,至5/11因疫情爆發暫停,短短約二個月的時間,我們已經操作了20梯次課程。
課程的目的就是希望活動能安全進行。
不過要達到「安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能通過地形!說都很簡單:「走過去就好啦!左腳!拉繩!下!再下!到了!」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爬山時帶頭的領隊會做的事。我只能說大家運氣好,沒碰過手腳點崩落、力竭、或是抗壓性低的隊員。
像是溯溪活動,大多數商業溯溪溪谷在難關處也都已經被架好拉繩了,很多團隊帶活動是遇到深潭就跳,地形就爬,有水就玩。就我親眼所見,我看過很多次在半屏溪大鬼瀑布,教練在指導隊員拉繩上攀瀑布,但隊員跨出去時因為瀑布水壓跟濕滑而滑墜,結果手死死拉著繩子還想爬起來,吊在上面吃水。或是登山活動,像是五寮尖、南港山攀登時手拉繩忽然斷裂,腳踩點崩壞......等等的事情數不勝數。
或許有人會說:「那就把自己攀登能力練好哇,不靠拉繩,練好體能。」說是一回事,要練又是一檔事了。就算真的攀登技巧不錯,體能狀態優良,但心理強度又如何呢?
我有個朋友登山攀登能力極強,麥肯尼峰、冬攀富士、槍穗高,但只要攀岩或攀冰,他的能力便會大幅減落,他說他很不喜歡這種腳無法踏到地面的感覺,至少他還能動,有辦法通過。我就有在槍穗高碰上走不動的人,那人走在登山路徑上都很優秀,但走上岩稜,暴露感被急遽放大後就再也走不下去,腳軟,手抖,非常害怕。
當你有夠強壯的心理素質,且有不拉繩不墜落的攀登技巧與優秀的體能後,這就安全了嗎? 相信我,就算有120%的把握,環境絕對不會是100%,不要想著不可能,只要有一次,很有可能就沒有下一次了。
環境,有雪、水、石、土、溫度、濕度、天候......各式各樣,會運用的攀登技巧與器材也不盡相同,且在過地形前還要判斷環境穩定、攀爬攻略、難關、休息點、風險區、風險可能。
說了這麼多,現在也只是在談論「個人」,也就是獨攀,就算是一群人出門,在過地形時沒做確保的情況下,跟獨攀有何差異?可能就是路上有人聊天,晚上睡覺有人陪,過程中所有的難關還是要靠自己克服。
那麼要做確保勢必要有「伙伴」且使用繩索之類的器材,以斤斤計較的登山活動來說,這一點很多人就無法接受了。更何況操作時要考慮現場環境可以使用的架設點、架設策略、確保模式、確保運輸方式、撤收方式與全員通過所花費的時間。
在我上了20多堂「困難地形通過~繩索確保&繩結應用」中,也是碰到很多來散步的山友們因為好奇而駐停,大多數人看一看就幫自己做解答「他們是來做山難訓練的啦!」「他們是攀岩課程的」「繩索課程」我聽一聽也只是笑笑。
有些比較認真的人會跑來問「你們在幹嘛?」我都是如實回答「困難地形通過課程,有些具有風險的地形做確保會比較安全!」不少人都是一聲「喔!是喔!」就離開了;少部分人會誇獎我們這是好課程;會仔細問細節的人我印象中只有2位。其中,有位山友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有組人馬剛下山,其中一位女性對我們問道:「你們在做甚麼?」美涼姊給她解釋了我們的課程,她誇獎我們的課程後,反過去詢問隊上領隊:「領隊!你怎麼都沒推薦我們上這種課?」領隊有點訝異:「幹嘛上這種課?我幹嘛要會?」「剛剛那邊大石頭如果掉下來怎麼辦?」「路上都是繩,拉繩呀!」「那麼...」隊員就跟領隊一直爭論到我聽不見。我和美涼姊比起隊員,反而更在意領隊,怎麼會覺得這種技能不重要呢?台灣大多數路線上的困難地形都被架設拉繩了,甚至鯊魚劍都能出現,但會墜落的人還是有。
結語,老話一句,知道自己要做甚麼,做了會有怎樣的效果,了解一切可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