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omites行-攀登篇
圖/文:施孟佑
圖/文:施孟佑
我們剛到時其實也沒甚麼特別的目標,而且一行5個人中就有3本同樣的Dolomites Guide book,只要是懂得人,我相信你們腦袋已經出現書的封面了。
(我們使用的Dolomites Guide book)
身為外國人的我們,最方便買到的就是外國人出版的相關書籍,而這本英國人出版Guide book就是我們Dolomites行的攀岩目錄了,雖然路線不全面,甚至還有很多區域都沒寫出來,但是這本書還是有500頁,超過800條路線,可能住在義大利爬個兩年都爬不完。
關於這次攀登,我們只爬了離住宿點比較近的幾個區域與幾條經典路線。在Dolomites的時間裡可能有一半都在爬這本以外的區域,不過我沒特別紀錄,且要花時間從網路上查資料,就不以書外的路線分享了。
Sass de Stria , Sotheast Face - South Arete
那麼這邊就來分享幾條我比較印象深刻的路線吧!先來說說Sass de Stria的sotheast Face吧,關於這區Guide book內只有兩條線,多段傳攀South Arete與多段運攀Ultima Tule。這個區域我總共來了2次,都是只有我和古老師,主要是古老師想教我看Guide book與讓我練習多段先鋒與傳攀。依照這目的,自然選擇的是South Arete,這條線總共分8段,最難的部分大約5.8-5.9,拿來練習正是舒服輕鬆的程度。在出發前就有先說好,從下車後都是由我領導與先鋒,古老師沒下甚麼重要決定就只是做我的確保員。
第一次到現場,先站在路邊對了眼前畫面與圖片,記好現場畫面的一些特徵點,例如:灌木叢的邊線、石頭、邊溝,就出發了。結果剛出發沒多久就遇上難題,在疑似快到起登點的附近,找不到起登點,只好抱著書左邊看一下右邊看一下,附近也沒人可以問,最後發現頭上有塊石頭上疑似有個紅色的繩環,高度感覺也符合路書上寫的25米,跟古老師討論決定,管他的先上再說,倆人徑直地往繩環爬去,因為已經耗了不少時間找路,就選擇solo直上。到點確定是個站才開始整裝攀登。
結果一起登我就覺得怪怪的,書本內容沒提到矮灌木呀!而且感覺碎石的狀況好像挺多的,第二段繩距book寫30米,我把整條60米繩抽完都沒找到Top Anchor,反正就先用灌木叢隨意做個站!或許我錯過了,或許這條線本來就沒設置Top Anchor。古老師一上來就說:「爬錯了,你就隨便爬,目標稜線。」那我自然毫不客氣選擇最輕鬆簡單的路線前進。第三段之後就到大片灌木叢上緣,用眼睛看過去後面就是碎石斜坡,就跟古老師轉換成繩隊模式,中間大約留了25公尺左右,接著就一路沿著碎石坡上了稜線。
結束後就是先畫下今天"大約可能"爬的路線,再探討一下我的狀況。很明顯的,這一次我最大的問題就是連路線都沒找到。老師的說法,我的問題是「圖片」,圖片是平面的,但眼睛看到的是立體的,而且還是有深淺之別,甚至光影都會影響對路線的判斷!(簡單來說...就是不會看嘛!)
就如同下面的圖片,藍綠線的記號是下山後回想疑似這次的攀登路線,從圖面上看起來能進行繩索操作,但實際上大片灌木叢後的路線全是碎石坡,像是台灣雪山369往水源地直上凱蘭特昆那樣,只是石頭再碎一些而已,不用手攀爬,只要用腳走就走的完了。
(正確的路線圖與爬錯的路線圖)
再次來到一樣的地點,判讀書中的指引,更快地確定要攀登的岩面,也算是順利走到起攀點。由於路線太簡單,不記得當時爬得怎樣,印象中一段放2-3個點而已,意思意思放給古老師檢查用的。不過確保古老師上Top後,老師還是很認真跟我分析該怎麼放點,還會忽然問我:「孟佑!現在在第幾段?下一段難關是甚麼?幾米?Top Anchor的型態?你想怎麼放?準備甚麼(器材)?」想當然,通通被問倒,在台灣只需要爬一段,誰會注意後面還有甚麼?我當時還真的很天真,每上一段Top,就拿書出來看下一段,力馬又被古老師念:「書!?你手機哩?怎麼沒先拍照?你這樣怎麼看的到!爬上去找!」我只能尷尬笑笑(天啊!我怎麼那麼蠢,距離那麼遠,在岩壁上怎麼可能看的到書上畫的路線。)
路線來到第四段,是條大裂隙,在出裂隙的上緣,準備放一個點,右手開始抖身上的Slings,一抬手!Slings把我的眼鏡勾下來,一陣慌亂中,我看見3條Slings與2顆無鎖勾環下落,我救不到它們,覺得很懊惱,但也無法回頭,只好直上Top,先確保老師上來並祈禱老師有注意到。想當然,東西是沒有回到身邊,就這樣留在義大利了,當下先道歉,老師反而沒有像前面那般嚴厲,只是笑笑地對我說:「這很正常,沒甚麼,你先確定身上還夠就行。」重新整理好後,再出發!(原來掉裝備很正常?!)
當我到第五段Top時,古老師再問我一次:「現在第幾段?要怎麼走?」我立馬回答:「正上!下一段要橫渡!」我認為我這次答案準確且完美。古老師只默默回了一句:「是嗎?你想清楚就去吧。」所以我就去了......各位,請往上看一下路線圖,數一下第五段的Top,第六段的走勢其實是要橫切,沒錯!我又搞錯了!而我試著正上,沒多久就發現怎麼是個懸岩?
路線應該沒那麼難吧,沒膽硬拚,還在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辦時,後面一組人馬爬上來後,立馬就對著我大喊,雖然聽不懂對方說甚麼,不過我很確定一定爬錯了,跟古老師確認眼神,開始慢慢下攀回到古老師的位置。老師要我重新再確認周圍環境,判斷我們位置所在的高度,再跟後面的朋友確定橫渡路線,再次出發!經歷了各種狀況,我的第一條多段傳攀總算完成了。
回到住宿點,古老師重新幫我調整了佩掛與一些收納問題。路線判讀的問題他就沒多說甚麼了,多看多爬就對了。趁休息日買好勾環與Slings還古老師,雖然再之後又掛在岩牆上忘了收走...。
(South Arete路線頂點一景,有個十字架,是個非常優秀的Top Anchor)
Cinque Torri , East Face - Fessura Dimai
這是前5天爬的多段,這時我還在熟悉多段攀登的各種細節,學習如何做一位確保者與跟攀者。
我們一行是五個人,所以分兩組,兩人與三人,Anny和八月一組;古老師領攀,我和萱萱一組,路線選擇上盡可能不爬同一條,以能上到頂點後集合下降的路線為主。Anny和八月兩位之前就有在其他地方結組過,能力與經驗都是非常豐厚。萱萱有少許多段與傳攀經驗,但是先鋒經驗與強度都不高,所以她就跟我配一組,由團隊裡最資深與強度最強的古老師帶領。
八月與Anny選擇一條能上到塔頂的路線,Finlandia,最高強度5.10b。而古老師選擇一條強度僅有5.8的Fessura Dimai,因為要帶兩個新手爬多段,爬強度太高的線無疑是風險。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雙繩模式,當時古老師拿出兩條不同顏色繩,跟我說著左繩右繩,ATC的左孔右孔,雙繩要注意的確保動作與理繩方式。我當下真的很興奮,台灣裝備店繩子大多只有9mm10mm的單繩,想找Double或Twin都不太容易了,更何況實際使用!
不過在我還不熟悉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地接過確保員這職位,所以這次就先交由萱萱確保了,而我就在旁邊幫忙理繩,並觀察萱萱的確保手法。
(確保中的萱萱與後方看著我們的八月)
在這邊稍微跟萱萱聊了確保模式,因為我很習慣使用P.B.U.S俗稱歐式確保,但考了幾次CBT都沒過,主因當然是不熟悉S.S.S俗稱美式確保跟演戲,就我的戶外攀登經驗來講,個人覺得P.B.U.S的反應會比S.S.S流暢許多,也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墜落拉扯到感知手。那麼萱萱是這樣回答我的:「保護手法?上手就好啦!」這麼說也是,安全就是唯一的道路。但她也是熟悉P.B.U.S,她說這動作很直覺,不用過多的換手。
後來我把考CBT的故事跟萱萱說,她說了些讓我覺得很有趣的內容:「保護考核怎麼會是你們協會在幹,保護是攀岩者的基礎,那是每個攀岩人要會的,協會是要幹大事的,這種事(確保考核)交給他的朋友、岩館或俱樂部就行了。」
(第一段Top的風景)
在攀爬前,有先說好,古老師會一起確保我和萱萱,不過我倆要有點距離,主要是怕墜落或是落石時沒有足夠空間閃躲,會相互影響碰撞。所以都是我先爬大約5-7米,萱萱才會接著爬。那麼古老師要怎麼知道誰在爬呢?其實就直接感覺繩子的鬆緊度,鬆了就收。那當我在確保時怎麼知道古老師到Top了呢?每一段攀登都有說明它的長度,可以看繩長判斷先鋒大約在路線的位置,再來就是感覺先鋒是否大抽繩,若是沒把握也能慢慢給繩,持續的受力可能是Fall,間段的受力應該是收繩架站,有把握再撤掉確保器。若是真的很擔心,起登後先上個2-3米,觀察是否真的有收繩,收了再上。
不要跟我說用喊的,相信我,聽不到,先鋒上去10米你就看不見人了,對著空氣喊也只會被風吹散而已,所以最好能配支無線電來回通報與確認。
(第二段Top的古老師與萱萱)
第三段很有趣,沿著這條大裂隙一直上,攀岩那麼久第一次碰到大裂隙,也很期待接觸裂隙,雖然book難度寫5.8,但對我而言,它遠遠超出這個級數。因為在台灣從來沒接觸過這種程度的大裂隙,摸不到太好的手點,要盡可能左右兩邊踢踩,活用下半身與髖運動,用手推、用身體擠、背靠腳撐,反正上得去的都是好方法!
到塔頂後,周圍風景映入眼簾,很是漂亮,不過當繩索從身上解開的那一刻,我忽然害怕起來,現在離地高100米,跌倒下去就甚麼都沒了!完全不敢到處走動,收好繩默默地坐在石頭上。看著古老師輕鬆自得滑著手機:「孟佑,不要緊張,緊張會讓你身體僵硬,更容易跌倒,滑個手機拍個照,放鬆~。」
(古老師與剛爬上來的八月)
之後兩組會合,從塔中間裂隙垂降,第一段垂降60米長,直接就是一段繩長。垂降有甚麼難的,攀岩、溯溪常常在做。一個兩個三個,大家手法都很熟練,很快就到我了。確定繩子鬆掉,上繩,測試,唉唷!好重喔!怎麼下不去?二確乾脆不要了吧,解除自我確保,下降!垂到大約中段,稍微有點累了,繩子也變得順了,感覺不太妙,先把自己制停在繩中,還是乖乖把二確做上吧!
(垂降中的八月)
一下去就發現已經有兩個人垂完第二段了,大家真的效率很高耶!趕快抽下第一段,理繩,剛理好就輪到我下了。根據第一段的經驗,之後的垂降我都乖乖地上好二確再下。
這一天,路線140米,攀爬大約4個小時,垂降大約20分鐘。
Falzarego Towers , Torre Grande - Dibona
爬這條線時,已經算是在Dolomites的尾端了。一樣是三人模組,同樣的原班人馬,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古老師分了一些段落讓我領攀。雙繩模式爬到一半還要換人領攀,雖然有點阿雜,但這是為了練習,沒辦法的事。
為了保護團隊的安全,第一段決定由古老師上場!其實是找起攀沒把握,古老師看一看覺得這起攀第一段他沒問題,所以就由他上了。起攀不算太難,不過是個漂亮的垂直面,很多Slap,沒有強大的心態與穩定性這起攀也不簡單。古老師把我們確保上Top後就直說這第一段爬歪了。
( Dibona路線圖與藍色記號爬錯的第一段)
我是從第三段之後開始領攀,不過一上場就遇上難題,book是往右斜上方畫,但我眼前滿滿都是岩釘,所以我搞不懂該正上還是斜上,最後決定跟著岩釘中走,有岩釘就跟運攀沒兩樣,就算稍微難點也沒甚麼好怕的。
實際先鋒領攀才知道這也不是那麼容易,路線畫的就是一條線,實際爬到哪邊該橫移、該停止,沒有明確的目標(如:大裂隙、草叢)都搞不懂,唯一確定的就是向上準沒錯!結果就是上過頭、衝過Top Anchor、爬歪路線、找不到Anchor、爬得太難。結論:這不是運攀,沒有每過5米就有Anchor為你指路,只能邊爬邊觀察,或左或右,試著從岩壁上找到前人攀爬的痕跡。
而且是使用不太上手的雙繩模式,我該掛藍繩還黃繩?或是一起?下個保護要換繩嗎?或是繼續同一條?在攀爬過程中反而一直在意繩索與路線方向,爬的好或爛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
古老師在看的到我的情況下都會在下方大喊:「孟佑!沿著岩稜上!看清楚你在哪裡!不要貼進去!出來!要觀察!」可是走岩稜暴露感最大,會怕,只能盡量呼吸,告訴自己:「路線很簡單,不會Fall,不會Fall就沒危險,專心爬。」
到第六段時,要先從岩稜往右邊走,接著沿著右邊岩面上,中間還有一棵枯樹,之後上到上緣的邊角稜線,即是Top。
當時一樣由我先鋒,右切過去,是片漂亮的岩面,向上爬了一段距離,放個保護,挪了兩三步,接著觀察枯樹的位置,出發。嘣!我下落了!可是怎麼還站著!?完全不明白怎麼回事,只知道明明在上方大約50公分處,怎麼繩子是被收緊的!?雖然沒拉扯到保護點,但我確實是下落了,檢查一下手腳有沒有擦傷,才注意到左手手上握著一塊石片,估計是剛剛的手點崩落導致下落,不過腿腰有力,下滑一段後停穩在一塊平台上。我覺得更厲害的還是古老師,明明Fall的沒有聲音與預兆,距離也不長,但他還是知道我墜落了。
上到第六段Top後,古老師就問我要不要換手,神槍要先鋒,何樂而不為呢?感謝古老師!第七段起登就是一段橫渡,路線很短,可能10多公尺而已。之後後面多是裂隙與煙囪地形,不知不覺就上頂峰了。
(Dibona路線頂點遠眺Dolomites山景,右方最遠處積雪的山就是Marmolada)
很可惜這條線沒拍甚麼照片,但至少到頂點時看見積雪的Dolomites最高峰Marmolada!
這一天,路線距離220米,攀爬約6小時。
Lagazuoi Piccolo , West Face - M. Speciale
這條線是行程中唯一條沒有爬完的多段,並不是它難度多難,而是風險太高了。
(從停車場看Lagazuoi Piccolo , West Face整面牆)
從照片上看過去是那麼的和藹可親,起攀旁有個人工鑿開的洞穴,裡面有個聖母像,我猜是一戰或二戰時期士兵們心中的慰藉,不過誰知道呢?或許這聖母是保佑攀岩者不要被石頭砸死的吧。
總之,起攀的第一、二段即是整條線的難關,只要爬過了後面就沒甚麼好怕的了,雖說是難關,但也不過是區區的5.7-8,完全沒阻礙地通過一二段,第三段之後都是5.4有甚麼好擔心的?誰知道上到第三段後段開始,全部都是碎石,基本上第三段等同於Solo,這不僅限於第三段,第五段也是,全程的碎石。古老師在前方先鋒,我確保時都能聽見陣陣滾落的石頭,雖然看不見,不過能清晰聽見休!石頭飛快從身旁劃過!我能做的就是盡量貼近岩壁,慢慢一點一點做好確保這件事,祈禱石頭不要砸中我。在跟攀時,收繩的擺動很容易勾到地面的石塊,所以我邊爬還要邊注意繩子不小心勾落的石頭,爬著爬著還要閃一下,很是刺激。
(第四段Top往回看,能看見右側明顯的戰壕遺址)
上完第五段,路線算是完成2/3了,第五段上緣有條撤退路線,可以走陸路出去,不過我們正看著眼前的石坡,打算是否繼續,這時聽見有人大喊:「ROCKKKK!!!!」立馬抬起頭注意石頭是往哪邊落的!哐!哐哐!還好,原來是我們後方的人,希望下面沒事。(正常碰到落石應該要貼近岩壁。不過第五段Top太空曠,沒甚麼好躲的,不如看著落石各憑本事閃躲!)
之後我們決定直接從第五段撤出!徒步時才注意到,這山區有很多戰爭遺跡,壕溝呀,洞穴甚麼的,其實這段撤退也是挺有趣的!
(撤退時的風景:古老師與Sass de Stria、積雪的Marmolada)
(鑿出來的軍備山洞,裡面挺深的,不過很黑很安靜,不敢深入。)
(有著殘雪的壕溝 )
(有人在整理維護供旅客遊玩的壕溝)
Cima Piccola , South East Face - Spigolo Giallo
再來介紹在Dolomites爬的最後一條線,這條線在Cima piccola,經典的三尖塔!從住宿點開過去就要一個小時多,但這條線非常熱門,我們認為當天一定有很多團隊去排隊,為了搶第一個攀登,一行人決定5:30就出門,到停車場大約6:30,天剛亮,天空都是粉色的,還有點想睡覺,整裝走到牆下正好7:30。而這條線一行5人都想爬,所以古老師先鋒,確保我和萱萱後,Anny和八月再上。
(天剛亮,陽光準備照射到Cima Piccola)
古老師剛起攀沒多久,就有一組人來到我們身邊,我和萱萱跟攀時又來了兩組人員,這條路線真的是條賽跑路線!
(正在攀爬的萱萱)
這條路線是我爬過最不舒服的一條線,前後碰到太多人。正當用舒服地節奏思考著路線難關時,會忽然有人從你身邊插隊竄過,這還算是好的!還有些人會嫌我們太慢,邊爬邊念著聽不懂的話,總能感覺到對方的惡意。也不知道爬了幾段,只知道快到頂點前,再也沒人從後方爬過,終於!這條線只剩下我們5人了。不過這時心情上也已經無法好好享受這條路線了。
總之,上到了Top!路線距離約320公尺,攀爬約5個小時,跟前面介紹的路線相比,效率提高很多,當然,不只是越來越熟悉Dolomites的多段傳攀,更多的壓力是來自後方隊伍的追趕,而且每一組都比我們晚起攀,但都在過程中超越我們,所以其實今天爬最慢的團隊就是我們這一組隊伍。
(路線頂點遠眺Dolomites山景)
(路線頂點遠眺Dolomites岩壁)
就當大家在慶祝今天結束攀登的時間很早,誰也沒想到這之後是個惡夢,應該是說對我而言,是個惡夢!
當準備好開始下降時,五個人一起找都找不到一個下降點,重複看著book的內容,在附近平台探索,就是沒人發現。只看到旁邊有一個Anchor,不過根據book的內容,這應該是一條路線的Top,找了一陣子可能急了,就死馬當活馬醫,決定先垂了再說!
(找Top Anchor的我,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
第一段垂的還算輕鬆,下一個站點剛好就在正下方,跟預設的下降路線長度差不多,第二段垂下去有點小懸岩,不過還不至於回不到牆上,站點也有點偏離,若要往上爬回去,至少我是沒那個精力。所以大家決定繼續往下降,沒想到第三段是個大魔王,是個天花板,垂下去之後完全是懸空的,正當我以為要往回爬時,沒想到八月從天花板通過,成功進入下個站點,這也表示我們已經沒有回頭的機會了。由於整個難度提升了,領垂人也不敢一次垂兩段,而且還要想辦法邊垂邊找正確的路線。
大約垂到中段,天色也暗了下來,大家紛紛都拿出衣服穿上,要記得,這裡是7月的北義山區,雖然是天候最穩定且最溫暖的時候,但在山壁下都還有厚實的殘雪,天色一暗下來,輕輕鬆鬆就能來到攝氏15度以下。
這時,我注意到眼前山屋有個紅色一閃一閃的燈光飛到我們前面,細看是台無人機,它在我們之間上下飛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回去了,大家一致都認為它是來看狀況的。
大家戴起了頭燈,繼續我們的垂降之旅!結果偏偏我就是找不到我的頭燈,我記得我明明有帶,但我就是找不到,覺得抱歉、懊惱又不安。古老師這時就說了:「孟佑,你覺得我們最糟會怎麼樣?」我說出了番茄啪基的畫面,古老師聽了哈哈大笑:「怎麼會?你會墜落是甚麼原因?操作錯誤?你怎麼會操作錯誤?你解開你保護幹嘛?所以你會怎樣?」「掛在岩牆上等天亮。」「對嘛!你背包有羽絨服吧?那就沒問題啦。」這樣一聽,有沒有頭燈感覺一點都不重要了,只要不解開確保,不管怎樣都沒問題。
接下來的下降,八月把我跟她連接起來,古老師領垂,八月帶著我垂降,Anny與萱萱在後,之後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垂了幾段,終於到地面了!第一次這麼喜歡地面,親吻一下地面,讓自己放鬆一下,掏一下背包,靠腰!我的頭燈出現了!但又不好意思戴著走路,還好今晚月光夠亮,乘著月光走向停車場。再看一下時間,怎麼已經2點多了!這種垂降經驗真希望未來不會再碰到。後來討論,認為垂到旁邊5.12ab的多段Muro Giallo,大約垂了12小時左右。
當然,還有很多想說的故事,雙繩確保把兩條繩打結在一起、運攀日拼路線、幫古老師確保差點讓老師撞石頭、在翻懸岩快墜落時,古老師還在幫我拍照、雙繩系統的繩索管理、為了拍照把我從站點下放……等等等各種攀登趣事,以後有人問我再說說這些故事吧!
最後,不曉得何時還可以再來Dolomites,那時真應該一天刷兩趟,或是陪古老師爬他想爬的線,古老師當時一直很想爬Torre del Diavolo的South Face - via East Face of Torre Leo,難度不高,但是因為太嚇人了,都沒人願意陪古老師,委屈老師了。
也是很感謝冒險精靈,讓我來到這地方,真的還是很想再來幾遍,下次來不一定是為了攀岩,或許是健行、或許是滑雪、單純的旅遊、住住山屋,都行!想看看更多更不一樣的Dolomites。也因為疫情,讓我更珍惜之前的經驗,不管學得再好,實際戶外攀登的狀況決不是Youtube看一看,書本翻一翻就會的,像是多段攀登時的效率、先鋒與跟攀的各種細節操作與默契、攀登心態與意外心態地轉換、攀登過程中的臨時策略調整、攀登的撤退點設置......很多很多,總之,感謝古老師讓我有這一次的經驗,能出門這一趟真的是太棒了!
(攀登途中所見的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