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消防雪域救援訓練 強化搜救知識技能
〔公視新聞網 - 楊旻峰 彭煥羣 / 地方報導〕
發布時間:2024-03-06 19:31 更新時間:2024-03-06 20:48
原文: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4158
〔公視新聞網 - 楊旻峰 彭煥羣 / 地方報導〕
發布時間:2024-03-06 19:31 更新時間:2024-03-06 20:48
原文: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4158
雪地搜救任務需克服天候、地形、還有重裝備的難題,難度比一般高山救援更高,2月苗栗消防局人員在雪山的山難救援任務中,就發生不慎摔落造成骨折的意外。近期他們就舉辦雪域救援訓練,強化搜救知識技能。
在結冰的邊坡上,兩手拉著確保繩索,雙腳則要學習使用冰爪在冰上行走,苗栗縣消防局近期來到雪山圈谷附近,舉辦雪域救援訓練,包括在雪地中滑落時,如何運用工具制動,也是練習重點。
苗栗縣消防局特搜小隊長徐偉翔表示,「是模擬當你的頭朝下跌倒的時候,利用冰斧來做一個滑落制動的動作,那當下我們也有旁邊有站很多同仁協助,當滑太深的時候可以做安全措施,可以保護他不會滑太深。」
今(2024)年2月,苗栗一名林姓女子獨攀雪山,在凱蘭特崑山北峰滑落邊坡罹難,消防局組成14人搜救隊,其中1名隊員搜救時,不慎滑落100公尺深山谷,造成左手骨折。
雪地救援與一般高山救援任務相比,不僅技術條件要求高,還要揹負25公斤重的裝備上山,體能也是一大消耗。
由於苗栗境內有雪山、大霸尖山等高山,為了避免搜救人員在救援任務中受傷,因此前年就規劃山搜小組成員參加雪訓,但雪況直到今年轉佳才舉辦。
苗栗縣消防局訓練科長謝宗龍強調,「我們這次訓練主要是保護同仁、確保自身的安全,在這邊我們也是呼籲上山前山友,應該要有所謂的地面聯絡人的資料,還有一些下載離線地圖,或是衛星電話等相關設備,來保護自身安全。」
8位消防員與2名教官,在冰天雪地中完成5天的訓練,內容包含雪域裝備、行動訓練、架設繩索與雪地攀登等。
消防局也呼籲民眾,雪季登山前一定要衡量自身狀況、做好萬全準備。
黃瑀喬/編輯
〔福智中學〕 2023年1月29日
原文: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oAHAb9pTVV/?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回想起孩子們國一時的樣貌,國三孝的班導師靜靜的說:
「學生在想家的部分,其實在宿舍的空間比較會有,
或反映在家庭聯絡簿、成長札記上,不斷寫著我想回家、我想回家。
加上我們班最大的部分是人際間的互動,
國一彼此間的不熟悉,一講話就容易吵起來。」
時間回到 2019 年,當時福智國中正在推廣的 #山野教育,
期望讓學生學習生活技能,亦鍛練體能,更培養沉穩心性,
使學生尊重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並學習互助與團隊合作 🤝
所以,歷經兩年山野教育的課程與準備後,
2022年12月國三孝師生一起攀登了 天使的眼淚 #嘉明湖 !
四天三夜的重裝行程,出發前後孩子們的心境變化是什麼呢?
誠摯邀請您一同觀賞:《 山・是最好的老師》⛰️
【 影片重點 】
00:27 ‣‣‣ 兩年前,未參與山野教育的班級狀況
01:27 ‣‣‣ 福智國中開始推動山野教育的緣起
02:42 ‣‣‣ 學生在課程學習時最關心兩件事情
02:58 ‣‣‣ 過程中老師陪伴學生的方式
03:15 ‣‣‣ 上山後首次遇到學生的「情緒爆炸」
03:34 ‣‣‣ 傾聽同伴的心聲,理解對方心中的那份「不舒服」
03:55 ‣‣‣ 學生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彼此亮點
04:54 ‣‣‣ 原本一直在抱怨的學生,路途中的轉變
05:31 ‣‣‣ 山野教育最核心、最珍貴想傳遞給學生的內涵🌟
06:13 ‣‣‣ 兩年後,參與山野教育後的班級現況
🌱 孩子的成長、師長的用心,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見~
〔記者楊丞彧/台北報導〕 2022/09/03 08:28 〔記者楊丞彧/台北報導〕
原文: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046464
2022/09/03 08:28
〔記者楊丞彧/台北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2019年10月21日召開記者會,宣布開放山林解禁政策,以5大政策主軸積極推動山林開放,鼓勵人民走向山林。然而開放山林迄今近三年,也衍生許多爭議待解決。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2日召開「開放山林三周年之政策檢討與策進公聽會」,民間團體主要投訴圍繞在業者資訊揭露、登山活動法規、山域救援精進、商業團管理、登山保險問題、主管機關權責不明、業者參與不足等議題,向中央喊話,希望各部會進行政策檢討。
冒險精靈國際戶外登山社負責人李美涼指出,作為嚮導業者代表,她很嚴肅地指出,沒有管理登山產業的主管機關,該如何去訂定相關政策?要如何輔導業者?其次,商業規範有二,包括體育署提出之山域定型化契約以及溯溪應記載與不應登載事項,但直接影響業者的政策制定過程,卻都沒邀集業者討論,因此定出很多實務上窒礙難行的條款,例如溯溪要14天前申請等,希望政府重視與業者溝通。
李美涼也強烈建議,登山自治條例應廢除、入山證規定建議退場、搜救單位應成立專責機構、彙整每年山難事件報告給山友參考,並建立完善的登山業者資訊網。
知名登山粉專雪羊視界經營者黃鈺翔則強調,登山管理要有全國統一規範,尤其很多登山路線都跨縣市,若因事發地在稜線左右就有截然不同規定,真的很荒謬。而他也直指,商業團佔地為王情形相當嚴重,許多景點最好的營地位置都被長期佔領,這並非國家管理的山岳該出現的現象,問題出在於主事者的積極與否,像是戒茂斯就是正面案例,但南湖山屋跟加羅湖等處問題就有待相關單位積極處理。
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以紐西蘭經驗為例,他們對商業團採取的是「特許制」,凡在保護區內進行收費營利性質的休閒活動都需要申請許可,不容許商業團將成本外部化,佔用以納稅人的錢所興建的山屋。大方向來說,自組團與商業團分流,商業團要負擔步道整修費用,甚至還要自己蓋山屋,但能獲得25年特許權並可轉賣。
徐銘謙認為,台灣商業團問題關鍵在營業登記,應回歸到以後有丙種旅行社,不僅是為了山林開放政策而已。因為必須有營業登記,才能合法納管,從業人員的勞動權利跟專業證照,就需要主管機關跟勞動部介入,包括協作的勞動權利保障等,都建立在商業登記納管為前提。
野樵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楊志明從戶外活動業者的角度出發,認為現今登山商業團淪為「四不管地帶」,林務局、觀光局、體育署、內政部都不是主責單位,導致山域商業活動業務難以順遂推展。他認為,觀光局依法應是台灣商業活動的主管機關,微型企業包括丙種旅行社真的要依法納管。此外,體育署若要推動的定型化契約,山域活動嚮導證應由資格證轉為職業證。
楊志明提到,部會僅靠兩個科員就要管理所有登山大小事,要讓山域活動正常化,必須賦予他們權利與穩定資金,才有機會管好整個山域活動。
《登一座人文的山》作者董威言點名交通部觀光局向來以某某決議為由,就稱某些活動不該歸他們管。但就他來看,這就是沒善盡管理責任。但以兩大場域主管機關來看,林務局跟國家公園有何法源依據能管理商業行為?若要兩單位各自訂各自法律管理,造成多頭馬車,以促進人民親山目標而言完全是走回頭路。他認為以商業,觀光局都有不可推拖的責任。
律師洪振豪認為,目前發展觀光條例規範看似明確,但實則有規範不足的問題,商業登山行為最接近觀光局所主管的旅遊業務,卻不被規範在內。從保障合法業者與旅遊消費者權益之角度,商業登山實應由發展觀光條例納管,藉此區別商業登山與非商業登山。
針對各界呼籲廢除地方登山自治條例呼聲,內政部消防署官員回應,一開始因為山難太多,但沒有處罰依據,所以才訂指導要點,請相關地方政府訂定相關自治條例。然實施後經過檢討,今年一月召開討論會議,有鑒於山難事故未降低,會再試辦兩年之後進行檢討利弊得失。官員也透露,行政院立場是鼓勵大家登山,不是用處罰的方式,但地方政府則有他們所面對的壓力,面對很離譜的登山客似乎無法可罰等問題,但針對條例地方也都在進行檢討。
最後,立委王婉諭針對公聽會做出幾項結論,針對嚮導、領隊資格等,應由教育部體育署就專業能力部分比照其他運動類型認定;但有關山域整體商業行為,應由交通部觀光局統籌辦理。有關山域救援機制,與會單位亦普遍支持需由專責、專業機關或團體處理;另外,相關登山活動法規,亦建議應由中央主管機關制定。而目前我國對山域相關資訊公開不足,建議比照教保資訊網作法,明載業者資訊。最後有關登山保險部分,仍有待相關部會進一步討論、研議。
〔宜蘭綠色博覽會官方頻道〕 2022年4月21日
原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9rwFWi1eA
越過森林探險廊道,往上爬進巨大的樹公身體裡,穿好裝備,再從樹洞往外鑽出來,這裡有專業山訓教練幫你做安全確保,讓你透過纜繩吊鉤,在樹林綠野間,自在擺盪滑翔,冒險挑戰自我。
身高/體重/年齡限制:
限110公分(含)以上、95公斤(含)以下、滿6歲(含)以上體驗
#2022宜蘭綠色博覽會 #夢幻島嶼 #大樹公滑降
2021宜蘭綠色博覽會已經開幕,歡迎全國民眾全家大小一起來玩,綠博永續,寓教於樂,體驗希望城堡無限精彩!
憨吉蝌蚪的時空幻旅表演、守護海洋動漫、森林療育瑜珈、啟發創意能源想像的尖叫聲波感應、手搖旋轉發電、腳踏競速賽車,百草綠野童玩、光影轉輪減碳、氣候變遷虛擬實境、候鳥互動AR、泰雅狩獵文化與親子滑草。
2021宜蘭綠色博覽會_希望城堡,3/27~5/09,蘇澳武荖坑風景區歡迎您的光臨。
〔台灣山岳〕 10 8 月, 2021 原文:https://twmountain.com/%E5%88%9D%E7%B4%9A%E9%80%9A%E9%81%8E%E5%9B%B0%E9%9B%A3%E5%9C%B0%E5%BD%A2%E7%9A%84%E8%A7%80%E5%BF%B5%E8%88%87%E6%96%B9%E6%B3%95/
台灣登山前三名的意外事故,分別是迷途、創傷、墬谷,而墬落意外大多發生在通過危險地形時,地形險峻暴露感大,加上隊員懼高,攀登能力不足或失足,都可能造成墬落意外,如八通關古道墬谷、屏風山墬谷意外。如何避免這些意外發生,提高登山安全,學習通過危險地形的觀念和確保技巧,有其必要。
台灣常見的危險地形,主要分為二種類型
第一種是峭壁斷崖的上攀下降,如品田斷崖、素密達斷崖、奇萊連峰斷崖等,除了這些比較長距離的斷崖外,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小斷崖,這些地方反而容易讓人輕忽。
第二種是橫渡地形,稜線上的「瘦稜橫渡」,如聖稜線、南湖五岩峰、鳶嘴山、五寮尖等,走在刀刃上,二側落差大暴露感大,若再加上強風,危險性高。另外一種橫渡地形是「岩壁或崩壁腰繞」,路徑從中橫切而過,一側陡峭另一側是深谷,一不小心失足就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傷亡。
「崩壁腰繞」可說是台灣登山最危險的困難地形,尤其是大片的山壁土石崩落,地質破碎裸露,沒有植披也缺乏穩定的岩石可以架設繩索,若橫切距離過長,確保難度更高。
重建登山安全觀念
台灣山區絕大多數峭壁危險地形都有繩索,有些地方甚至有數條老舊的繩索,大家習慣拉著這些舊繩攀爬,靠著雙手拉住繩子往上爬或下降;這樣通過地形雖然很快,卻存在著潛在的風險,一是舊繩的安全性,固定的舊繩常年日曬雨淋,耐用性和磨損狀況如何很難準切判斷,運氣不好有可能遇到斷裂。二是只靠雙手拉,一旦拉不住就可能發生墬落意外,尤其是背重裝時風險更高,最近品田斷崖墬落意外就是一例。
遇到崩壁橫渡,因不易架設確保,大家抱持著應該不會那麼剛好,應該沒問題的僥倖心態,只能各自小心通過。
以上都是多數山友通過困難地形,習以為常的方式,缺乏安全保障,只能各憑本事將安全賭於運氣。若要避免意外發生提高登山安全,必須重建登山習慣,學習必要的確保技能,在必要之處架設繩索確保。
面對困難地形首先要評估環境風險,觀察四周地形,上方是否有落石倒木,路徑踏點是否穩定安全,另外天候因素也會大大影響危險度,下雨會增加濕滑和不穩定度,長時間乾旱也可能造成土坡鬆軟滑動。慎重評估風險發生的機率及一旦發生的嚴重性,若嚴重性是高的就要考慮架設確保。
再來是評估隊員能力,以全隊中最弱的隊員為標準,判斷是否需要架設繩索;最後是評估攜帶的器材,以決定如何架設確保。架設繩索確保,必定會花費更多時間,延誤行程,若以「安全第一」為最重要的考量,那麼寧可晚一點慢一點,以確保生命安全。
通過困難地形的確保方法
登山必須考量重量,特別是縱走路線或長天數的探勘,確保器材不能太多太重。另外多數山友沒有從事攀岩運動,不懂或不熟繩結繩索運用,太過複雜的架設系統,對山友而言也有困難也容易忘。下面將介紹如何用最精簡的器材和最簡易的方式,架設基本保護,避免發生致命的意外。(岩械、岩釘,繩隊確保,技術性較高屬於進階,不在此篇介紹)
一、器材:建議團隊攜帶1條輔助繩(約750g),個人攜帶2條繩環、2個鉤環、頭盔,總重約一公斤。
輔助繩
6mm或7mm編織繩,有CE或UIAA安全認證。
拉力強度約9KN~14kN (有認證的扁帶約9KN),強度夠,可使用各種繩結。
25~30公尺,重量約大致可以應付台灣傳統路線上多數的斷崖,視行程需要,可分段架設,或攜帶二條連結使用。
鉤環2個(約100g)
請選擇大D旋轉保險鉤環,不建議自動上鎖鉤環,不易單手操作且各品牌操作方式不同,隊員若要協助可能不會使用。
繩環Dyneema Sling二條 (約250g)
建議1條130~180cm,作為簡易吊帶,視每個人身材決定尺寸,另一條240cm,為架設固定點使用,遇大樹大石頭長度才夠。可選擇dyneema的繩環,拉力強度約22KN, 但較細(約1cm~1.3cm)較輕,方便登山攜帶使用。
頭盔(約700g)
—台灣山區地質不穩,特別是崩壁斷崖,容易有落石,頭盔能保護頭部安全,可以選擇輕量化的頭盔。
二、繩結:雙稱人結和義大利半扣
義大利半扣可取代確保器作制動確保,義大利半扣屬於雙向繩結,可以確保上攀也可以確保下降,並可連結在攀登者身上作雙繩垂降。雙稱人結連結在攀登者身上,或做簡易吊帶。
三、架設方法
選擇架設點–樹是最穩當的選擇,先觀察樹的健康穩定度,樹徑粗細盡量選擇超過手臂以上;樹根也是常見的選擇。高海拔植披較少,最常見的是杜鵑和香青,若單株太細,可以環繞整叢或多綁幾棵以增加強度。岩石的架設要特別小心,注意受力的方向性,避免繩環脫出。
峭壁斷崖確保系統
【下降】
用繩環架設固定點,扣入鉤環連結輔助繩
以義大利半扣確保隊員下攀
隊員以繩環作簡易吊帶,若隊員沒有簡易吊帶,也可以將輔助繩尾端打上大雙稱人結,即可作為簡易吊帶。
將輔助繩尾端打雙稱人結,掛入隊員吊帶上。
最後一位隊員必須是能力最強的,將輔助繩繞過固定點,再使用雙繩垂降下降,結束再將另一端的繩子拉下回收。
【上攀】
確保系統和下降一樣,只是反過來,但差別在於必須有人先爬上去架繩,先鋒的能力要夠強,若先鋒者沒有把握能安全爬上,建議繞道或撤退。若途中有樹或石頭可以綁固定點,下方的人可以用義大利半扣作先鋒確保,降低先鋒者的危險。
橫渡確保
架設固定繩方式:先鋒者必須是能力最強,押後者為第二強
以義大利半扣確保先鋒通過橫渡地形
先鋒找固定點架設,將輔助繩以雙稱人結固定在繩環上。
二邊都以雙稱人結,架設固定繩
隊員綁上簡易吊帶,將鉤環扣入固定繩上通過,一次只能一位。
最後一位隊員將輔助繩尾端連結到吊帶上,對面先鋒者改以義大利半扣邊收繩邊確保。
雙邊確保方式通過
架設繩索方式與固定繩相同,不同的是兩邊改用義大利半扣確保,橫渡者將輔助繩打雙稱人結連結到吊帶上,雙邊確保一邊給繩一邊收繩,確保者可以控制輔助繩的鬆緊度,可因應地形變化調整。
橫渡確保有二大困難要注意,一是崩壁地形地質破碎,不易找到架設點,繩索可能要稍微離開崩壁才有架設點,繩子要夠長。另一困難是崩壁地形中間幾乎沒有穩當的固定點,若距離太長儘管有架設繩索確保,因繩子無法繃緊,若失足仍會滑落,只能確保連結在繩子上,不致於墬落深谷,這樣的滑落仍有可能造成受傷。若橫渡地形太長,地質太不穩定,建議只能高遶或撤退,放棄通過,安全還是最重要的。
最後提醒
以謹慎態度評估風險發生的機率及嚴重性,不要賭運氣。
了解自己和隊員的能力,不要超出能力,若覺得過於危險、不確定,撤退或繞道不要勉強通過。
攜帶必要的確保器材,必要時架設繩索確保。
學習確保技能,架設繩索有許多細節要注意,不建議看書看文章自學,最好能去上課受訓,實際操作過,並多練習熟練,實際登山時才能正確操作。
課程實施理念目標
本課程活動計畫緣起108年為北門高中結合台南女中、台南高工三校聯合活動,促進校際間行政、教學交流活動及學生情誼建立,並配合全民國防教育多元選修「野外求生」課程,讓學生能以「登山健行」作為課程基礎,再連結「活動引導」作為學習資源(探索教育),最終設定連結學校的特色課程計畫目標,以「山野探索」來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設計。
北門高中與台南女中108年共同辦理麟趾山登山活動
因應108課綱,藉由各科教師跨領域共同參與規劃活動課程,集思廣益成「北中勇腳登峰造極」山野課程。因本校學生對於戶外活動接觸甚少,多數學生進入大學後才開始接觸山野戶外活動,希藉由本計畫課程,建立學生在團隊行動中養成互助合作、永不放棄的精神與態度。
活動過程中把山野環境、團隊活動都視為是學習任務與教學目標,並把「戶外安全、山野場域、探索活動」等都當成課程資源,藉由此活動課程將其轉化成為素養導向的教學歷程與教學素材,以連結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精神,孕育學生們的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本校理念目標持續將登山教育、環境教育、探索教育同步融入課程與教學,並持續朝向跨領域統整課程方式實施。
推動山野課程特色
為呼應12年國教及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精神課程,朝學校本位課程核心素養進行,並採循序漸進方式規劃,依序為校內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校內舉辦研習課程,再行初階室外活動課程,最後實施進階室外活動課程,其活動目標為登上臺灣最高峰「玉山」。
北中勇腳團隊108年首度登頂玉山成功
(一)校內課程:開設全民國防教育多元選修「野外求生」課程。課程中融入野外活動計畫、整備要領、方向判定野外求生常識、環境生態保育(LNT)、野外急救要領、野炊知能、住所搭建、狀況模擬與實作教學內容。校內研習課程:聘請專家學者或他校有相關經驗之教師,到本校分享其課程開發的經驗。
(二)初階室外活動課程:依山區地形的特性,初階訓練以郊山為主,完成基礎訓練後,以中級山來實施適應氣壓訓練,以確保參與師生能適應高山之氣壓能力。進階室外活動課程:完成上述研習課程後,將參與本課程之師生完成任務編組,登上臺灣最高峰「玉山」。
【天下雜誌-微笑台灣】 2020-11-13 責任編輯:楊晏琳 / 核稿編輯:張惠萱
原文: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944?fbclid=IwAR3-Gs6752wGnu2QVyZx4UZUdbuVWNrnigCX6veeWU_B26WRjrg4-803Kd8
見晴懷古步道自2014年起被列為世界最美小徑之一,遊客慕名而來,卻也遺留下許多垃圾和隨身物品。近日,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舉行了「見晴懷古步道」淨山活動,許多國中小學校為了替山林環境盡一份心力,主動聯絡參與。特別的是,除了徒手撿拾垃圾外,也以攀岩方式垂降至吊索橋下方深谷清除遊客掉落物,大小朋友攜手淨山,讓步道美景依舊。
宜蘭縣山野教育聯邦學校與林務局羅東林管處合作,於2020年11月11日進行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見晴懷古步道」淨山活動;除步道路徑上的垃圾徒手撿拾外。特別的是也以攀岩方式,垂降至吊索橋下方深谷,將遊客掉落之物品一併清除,讓台灣唯一名列最美小徑的見晴懷古步道美景依舊,環境整潔。(延伸閱讀:全球最美28條小路,走進太平的黃金歲月)
宜蘭縣山野教育聯邦是由員山國中、東光國中、宜蘭國中、大同國中、五結國中、宜蘭國小、竹林國小、三民國小等學校所組成,為推廣山野教育活動及無痕山林理念,主動與羅東林管處合作淨山活動。
學生們一起參與淨山活動,意義非凡。
過程中由冒險精靈攀岩教練技術指導,合計26人辦理見晴步道吊索橋下方垃圾清理及淨山活動,並以攀岩方式垂降至深達25公尺(相當於8層樓)、坡度60~80度陡坡之溪谷清除步道下方散落物,以培養師生無痕山林(LNT)理念及向下紮根,及學生親山、愛山的素養,因為這也是向山致敬的表現。
攀岩垂降淨山。
見晴懷古步道自2014年起被列為世界最美小徑之一,因此吸引前往一探芳澤的遊客眾多,其中步道途中的2座吊索橋最吸引遊客駐足拍照,因此常有遊客不小心掉落隨身物品,包括保特瓶、水壺、雨傘、登山杖、手機、鏡頭蓋、自拍棒、帽子、頭巾及垃圾等物品。
淨山成果,有許多遊客不慎掉落的物品。
羅東林管處呼籲遊客在行走步道時,請注意自身物品及垃圾記得帶下山,留給山林美好的自然環境。
宜蘭縣山野教育聯邦學校26位學生今(11)日到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見晴懷古步道」淨山,以攀岩方式,垂降至吊索橋下方深谷,將遊客掉落之物品一併清除,讓台灣唯一名列最美小徑的見晴懷古步道美景保持原貌。 見晴懷古步道自2014年起被列為世界最美小徑之一,因此吸引前往一探芳澤的遊客眾多,其中步道途中的2座吊索橋最吸引遊客駐足拍照,因此常有遊客不小心掉落隨身物品。
這項獨特的淨山活動由冒險精靈攀岩教練技術指導,有26學生以攀岩方式垂降至深達25公尺(相當於8層樓)、坡度60~80度陡坡之溪谷清除步道下方散落物,包括保特瓶、水壺、雨傘、登山杖、手機、鏡頭蓋、自拍棒、帽子、頭巾及垃圾等物品。 宜蘭縣山野教育聯邦是由員山國中、東光國中、宜蘭國中、大同國中、五結國中、宜蘭國小、竹林國小、三民國小等學校所組成的。
宜蘭8所國中小26位學生見晴步道攀岩淨山 宜蘭8所國中小26位學生見晴步道攀岩淨山 宜蘭8所國中小26位學生見晴步道攀岩淨山 宜蘭8所國中小26位學生見晴步道攀岩淨山。
宜蘭縣蘇澳鎮岳明國小今天成功攻頂,攀登上被南湖北山,當地是蘭陽溪源頭,海拔高達3536公尺。圖/宜蘭縣岳明國小提供
宜蘭縣蘇澳鎮岳明國小今天成功攻頂,攀登上被南湖北山,當地是蘭陽溪源頭,海拔高達3536公尺,這是學生畢業大挑戰,而且克服萬難,抵達宜蘭最大河川蘭陽溪的源頭,以行動宣誓「飲水思源、追本溯源」,意義重大。
岳明國小第62屆畢業生大挑戰,在校長黃建榮、老師、李美涼登山嚮導等領軍下,挑戰高難度的南湖北山,本月9日從勝光走到大樹登山口宿營,昨天從大樹登山口走到雲稜山莊,今天成功攻頂,上了南湖北山,完成挑戰。
屬中央山脈的南湖北山,是孕育蘭陽平原的母親河蘭陽溪的發源地,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利用走讀的畢業挑戰,與自己對話,向大山學習,親自探訪家鄉的根源,為此行程,學生們1年多前就在準備,由老師吳冠薇、主王陳文全等規畫,走宜蘭近郊的山林習練,包括聖母山莊、石空古道、淡蘭古道坪溪段、加羅湖、加羅神社、松蘿湖、 雪山東峰等。
校方指出,這趟攀登南湖北山的畢業挑戰活動,不僅是岳明國小有史以來畢業生攀登台灣百岳的創 舉,更是宜蘭縣首次有小六畢業生,前往象徵宜蘭子弟飲水思源的登山挑戰,全程並沒有請協作者來幫忙背負公糧與公裝,學生必須以重裝方式攀登到雲稜山莊。
此行前,除語文課閱讀山岳書籍,每個學生每天要體能鍛鍊,學習陡上、陡下使用登山杖的健走技巧、炊事、營繩、搭帳、生火等,更要學習等高線地圖判斷、無痕山林、團隊合作、相互照顧與鼓勵、遵守紀律等登山的品格教育。
【自由時報】 2020/06/09 14:02 江志雄 原文: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92168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縣岳明國小應屆畢業生,歷經2年準備,今天啟程攀登蘭陽溪發源地、海拔3536公尺的南湖北山,象徵宜蘭子弟飲水思源的登山挑戰。
南湖北山位在宜蘭及台中間,是台灣百岳之一,岳明國小應屆生為了挑戰這座他們眼中的「宜蘭聖山」,小五起就在學校主任陳文全、老師吳冠薇帶領下,走遍聖母山莊、石空古道、淡蘭古道坪溪段、加羅湖、加羅神社、松蘿湖、雪山東峰,希望在畢業前實現攀登南湖北山的願望。
校方為協助他們圓夢,規劃「飲水思源、追本溯源」4天3夜行程,22名應屆生中,有20名報名參加,另有5名師長、3名嚮導陪同,今天由校長黃建榮帶隊,從學校集合後出發,學弟妹們齊聚校門廣場,為他們加油打氣。
黃建榮說,這趟攀登南湖北山的畢業挑戰活動,是岳明國小創校60多年來,第一次有應屆生挑戰台灣百岳,更是宜蘭首批小六畢業生攀登南湖北山,由於沒有僱用挑夫,每個隊員都要分攤背負糧食與裝備,學生背重8到10公斤。
岳明應屆生學生除了長期鍛鍊體能、腳力,行前還閱讀山岳書籍,學習炊事、搭帳、生火、團隊合作,此行要求每人遵守團隊紀律,以行動落實無痕山林。
一行人今天從宜蘭、台中交界處的勝光上山,走到大樹登山口紮營過夜,明天由大樹登山口走到雲稜山莊,11日攻上南湖北山完成畢業挑戰,12日下山返回。
岳明國小應屆生今天啟程挑戰南湖北山。(圖由岳明國小提供)
海拔3536公尺的南湖北山,是蘭蘭溪的發源地。(圖由登山嚮導李美涼提供)
自從許下爬山一輩子的心願,二十五年來李美涼不曾動搖。圖/陳姵穎攝
自從大學時代跟著台灣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吳錦雄到新疆嘗試攀登天山山脈東段、海拔5,445公尺的博格達峰,李美涼便被高海拔冰天雪地的景致給深深吸引。山從此矗立在她的心底,二十五年過去,哪怕為人妻人母,也不曾動搖。
那一年,決心爬山一輩子
決定要「爬山爬一輩子」,是一九九六年,相隔一年二度赴博格達峰,她遇上一群逾五十歲的德國人。歐洲登山運動歷史遠比台灣悠久,看著那群德國人不再年輕卻穩健嫻熟的攀登模樣,令李美涼嘆服,「當時心裡冒出一個念頭,『原來登山可以是一輩子的』。」回來後她對學長說要一輩子爬山,被笑罵一句「神經」,李美涼卻再認真不過,畢業後的七、八年間,陸續攀登吉爾吉斯汗騰格里峰、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北美最高峰德納利峰和聖母峰等著名山岳。
然而海外攀登的時間與金錢成本著實不低,讓李美涼一度猶豫是否不再遠征──工作沒幾年的上班族沒多少假,海外攀登一去就是數星期,不是留職停薪就是辭職;當登山與工作產生衝突,李美涼總是選擇了山,擔任《台灣山岳》雜誌特約編輯時如此,擔任權衡攀岩的業務時也是如此。問她難道不曾遲疑?現在的李美涼說,確實覺得當年的自己有些傻氣。
傻氣的李美涼,愛的是登山時一切從簡下衍生滿足感,是自然環境帶來的療癒感,是憑己身之力完成目標的成就感。但那無關野心或征服,僅是單純地感受過五千米的空氣,就想體會六千米;感受過六千米的海拔,就想體會七千米;感受過七千米的視野,就想體會八千米。她盡全力挑戰,卻從不賭命,沒完成攻頂也不感到可惜。
二○○三年,想精進攀登技術的李美涼應友人之邀赴法國,那三個月她住在一所山難救援中心,與搜救員一起訓練,「我認識了一些登山嚮導,他們幾乎沒爬過五、六千米的山,但阿爾卑斯山脈有許多難度不亞於那些高峰的路線,他們熱愛並滿足於攀爬那些山,探險和他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看著他們,我對待登山的態度變得比較輕鬆,我再也不急著要去爬哪些偉大的山峰。」
創冒險精靈 回鄉蓋攀岩館
回台後,李美涼決心成為專業登山嚮導。因緣際會下,她與後來成為另一半的李偉忠創立「冒險精靈國際戶外登山社」,帶領海內外登山健行、溯溪、攀岩、冰攀和訓練等活動。在台北生活十幾年總覺得無根,加上父母年紀漸大,雪隧通車後不久,李美涼便搬回宜蘭老家。宜蘭沒有天然岩場,他們索性自行蓋了個小型抱石館,隨著名氣漸旺,二十幾坪的空間不再夠用,以賽事規格打造的「YOY歪仔歪攀岩館」遂於二○○九年落成。
「但這裡沒什麼攀岩人口,會來的都是親子。」李美涼笑著說,宜蘭環境單純,不似都市有眼花撩亂的休閒選項,父母反而很樂意讓孩子接觸這類運動。「孩子來攀岩,除了肢體會更靈活,心性也會變得很不一樣。」
她提起有個連站在課桌椅上都不敢跳下來的小女孩,在歪仔歪爬了一年多後成為同梯中最厲害的孩子,「膽小的孩子其實很謹慎,會思考很多,而攀岩是需要動腦筋的,後來她爸媽和學校老師都好驚訝她的變化。」
李美涼去年帶七歲的兒子赴蒙古阿爾泰山健行。圖/李美涼提供
登山點滴 化兒子床邊故事
本就喜歡孩子的李美涼,也因著人生角色的轉變,漸漸有了不同的目標。
也許是長年在國外看到家長背著孩子爬山、滑雪,李美涼從不認為結婚生子需要放棄這些,她四十歲生下孩子,懷孕期間沒有不適,山照爬岩照攀,「而且我生產前一天還在下田種菜,體質滿好的,很幸運。」同樣幸運的還有先生的價值觀與她接近,孩子滿周歲她便決定復出,從短天數的活動開始嘗試孩子對她暫不在家的接受度,「他不到兩歲我就出去二十幾天,帶客戶爬七千米的山。」
就在那一趟,李美涼強烈意識到心中的排序已經不同,「才到基地營我就非常想念他,只想好好幫助隊員成功登頂,然後趕快回家抱小孩。但攻頂那天,過程很辛苦,登頂的當下我發現我還是那個熱愛登山的我,也沒有因為有了孩子這部分就不見了。」
隨著孩子一點一點懂事,李美涼將登山的一切作為他的床邊故事,每一趟行程去哪裡去多久、該國有何特色景物,統統講給孩子聽,還得不時查找資料以應付孩子五花八門的問題,「透過這些,好像也豐富了我的行程。」
期待孩子快快長大就能在合適的行程將之帶在身邊,在去年終於帶著七歲的孩子到蒙古阿爾泰山健行,「那一趟他成長好多,每天畫登山日記,好可愛啊!」
設媽媽攀岩隊 做最好身教
因為孩子需要同伴,於是李美涼創立「媽媽攀岩隊」,帶領一群從未接觸過攀岩的媽媽們每周固定一天一起攀岩,運動紓壓之餘分享生活瑣事和育兒經驗,團員間擁有良好的凝聚力;近兩三年更進一步帶著親子去健行,「我想影響更多家長帶著孩子接觸戶外,也想鼓勵媽媽們勇於嘗試,因為這就是最好的身教。」
如今她還為蘇澳岳明國小設計山野課程,「我們和校方的共識是要從認識在地的山開始,山野教育應該是慢慢融入孩子的生活,而非一次性的『我爬過玉山或哪裡』就結束。孩子上過課後甚至會主動帶家長去我們走過的步道,不少家長很驚訝原來家鄉有這麼多美麗的地方。」
從大山到小山,依然期待有朝一日能完成未能走完的博格達峰,也為能帶領更多人認識山野之美感到快樂,李美涼所爬的山,是繁華落盡見真淳。
李美涼創立「媽媽攀岩隊」,想鼓勵更多媽媽勇於嘗試。圖/李美涼提供
〔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在行政院召開「向山致敬,啟動山林政策新思維」記者會,宣布開放山林,除國安及生態保育區外,以全面開放為原則,並以「開放」、「透明」、「服務」、「教育」和「責任」五大政策主軸,全面提升我國登山運動環境。
山岳探險家崔祖錫、登山攀岩好手李美涼、登山補給站站長蔡及文、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理事長黃楩楠、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理事長黃一元等昨受邀出席記者會,開心表示「終於盼到這一天」,並希望未來不要封山、封溪、不要總量管制、檢討搜救付費政策,也對山友喊話要自律自重,珍惜這難得的機會。
鼓勵親近山林 管車不管人
蘇貞昌指出,過去政府用封山的角度管理,人民不容易進山,很多服務設施也不夠好,山屋不夠標準、過於破舊簡陋,中央管、地方也管,錯綜雜亂,台灣人空有好山,卻望山興嘆,因此決定開放山林政策。
行政院表示,開放為「全面開放,管車不管人」,政府不應以危險為理由,限制人民走進山林;透明為「資訊透明,簡化管理」,預訂十一月啟用一站式申請平台,整合現行國家公園入山入園線上申請等系統,可隨時查閱申請情形。
下月啟用一站式申請平台
政院指出,服務為「設施服務,便民取向」,將改善山屋、步道,全面劃設營地等。內政部預計年底前完成二十三座山屋設備提升,並規劃五年內新(改)建十二座、整建二十三座山屋;另於明年底前完成七十八條步道維護;提供五十九處高山露營地,每日最多一五一四人使用;玉山北峰行動通訊基地台今年啟用,逐年提升山區行動通訊品質。
教育為「登山教育,落實普及」,鼓勵大眾親近山林;責任為「責任承擔,觀念傳播」,法務部提出「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落實登山自主管理,金管會及產險公會研議符合登山需求的保險商品。
【100mountain 百岳戶外學院】 2019/07/31 vision of a snow ram 雪羊視界
原文:https://learn.100mountain.com/?p=5197&fbclid=IwAR1ZPO29yH5EHhIJ8Gof1K8uh92ShUHaKBc-dN_lDRsNNeSEa3VhhUDrMU0
台北車站嘈雜的二樓,距約定時間還有三分鐘,我在餐廳前向著熙來攘往的人群張望,找尋著讓人充滿熟悉感的登山品牌裝扮。「嗨雪羊!欸,你比我印象中高耶!」一個平穩但充滿活力的聲音出現在眼前,來自一個超乎我預期的嬌小身影,其實我心裡也暗暗驚訝了一下。
文:雪羊 / 圖:李美涼
「唉喲,我這個人沒什麼特色呀~怎麼會想要寫我呢?」上餐前的空檔,美涼姐這麼疑惑著,我們這些1990前後出生的登山者會如此喊她。她是李美涼,宜蘭人,學生時代就讀銘傳大學,在台北展開了十多年的北漂人生,直到2010年左右,才回到宜蘭發展攀岩與海外攀登事業。
在登山社團中女性如同雪山山脈的水鹿般稀少的年代,李美涼就投入了登山的世界之中,持續不輟的攀登至今,成為了台灣早年海外攀登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
她與山的緣分,自舅舅在松茂部落附近的果園中萌芽,中學時代的暑假,她在果園裡幫忙時,對那些從大小劍登山口背著重裝背包上來的大學生們產生了好奇心;等上了大學,也追隨他們的腳步,加入了甫成立的銘傳山社。當時,銘傳山社請到台灣登上聖母峰的第一人——吳錦雄擔任指導老師;1995年,他帶著山社學生來到了新疆,以天山山脈東段最高峰,海拔5,445公尺的「博格達峰」作為訓練場,希望培養出台灣海外攀登的後起之秀。
那一役,從此打開了美涼姐的視野,結下了海外攀登的不解之緣。畢業後的職涯路,就在工作存錢與出國爬山之間擺盪。有近十年的時間,與同為銘傳山社的學妹林乙華等夥伴,從南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德納利,吉爾吉斯的汗騰格里峰,到2005年攀登聖母峰等,走遍世界只為一攀那些嚮往的大山。
然而,年復一年過去,她漸漸有種感觸,似乎追逐那些名山大峰,就只是一種證明自己很厲害的虛名而已嗎?「這樣的追尋,是年輕人必經的過程呀~」過了30歲,她漸漸開始反思,登山對自己的意義何在。就在這時,她受友人邀請,到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小鎮住上一個半月,期間密切的與當地山難搜救隊一起交流、訓練。
而這趟旅程給了她巨大的啟發,成為了人生轉捩點;在法國,她看見那些受人景仰的救難隊員,只是很單純的為了自己、為了精進技術與自己的事業而訓練、而攀登。很純粹的,走自己的路,用身體與山對話著。她領悟了登山不是為了名,而是為了自己、為了那種想用自己的雙手雙腳,不藉外力達成自己目標的感動而爬。
從那時起,李美涼辭去了工作,與友人創立了「冒險精靈」開始帶人登山,也在老家用在地地名「歪仔歪」開了攀岩館。她不再追求有名的大山,海外攀登變成一種緣份,甚至有人願意資助她去聖母峰,她也委婉的拒絕了,「我覺得那不是我想要的,除非有天我能只靠自己的能力爬上去。」她平淡地說著。而一頭栽進了冰攀與技術領域的她,也長年流連霞慕尼與韓國、四川雙橋溝學習冰攀,和一位位身懷絕技的教練學習。
結婚生子後,她的生活重心也改變了,除了帶團的海外攀登外,大多數的時間會在岩館進行教育課程,而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親子課程。「我們很難去改變一個人,但如果是個孩子,事情就容易多了!」雖然美涼姐沒有明講,但從眼神中,我能看見她希望透過教育,為台灣登山界帶來貢獻的心情。她對登山、對技術攀登的這份精神,也確實影響了一些後輩,如正準備從K2歸來的張元植。
確實,要說什麼驚人的成就,李美涼沒有太多標誌性的事件可以表列,但她對山的態度,以及她所經營,和她人生寫照相應的攀岩館「歪仔歪」,無疑讓我感受到她是個很有故事的人,包含了那份如山一般的謙遜,以及一個登山家所追求的,純粹的攀登精神。
「恩…沒有欸!倒是有機會的話,我想回去把博格達峰爬完,因為那是我的起點。」聊起未來,一如預想美涼姐並沒有什麼驚世大夢,僅有那個沈睡了25年的小夢,還有繼續目前這樣快樂的生活,以及爬任何一座自己想爬的山、想走的路,在浩瀚的世界之中,探索無盡的未知。
佛光山義工會舉辦「佛光山探索教育義工進階研習─兩岸戶外教育工作交流會」,6月18日於佛光山法寶堂舉行,此次為探索教育義工進階研習,邀請大陸和台灣的戶外教育專家交流,就其專業領域分享。包括探索教育義工和佛光青年共60人參加。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一個人要在荒野中自力更生是非常困難的,需要靠人我之間的互動交流才能達成。佛光山的重要精神是「集體創作」,佛光山辦有許多活動,及籃球隊、棒球隊等多個運動團體,但要讓一個團隊團結一心,是要從探索教育中培養。探索教育是讓人發現到內心的問題,從而互相支持,共同成就一件事。據觀察,如果一個團隊能夠敞開心胸、服務大眾,則成功的機率較高。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謝智謀,帶領學生遠征海外,包括阿拉斯加遠拓獨木舟、紐西蘭單車環島等,透過各種冒險活動,輔導行為偏差青年。如今思考什麼是有責任的登山模式,除了登山是否也能幫助那座山,例如建小學、圖書館、醫院等。
小鬍子冒險學校總教練戴昌盛,在戶外冒險教育享有盛名,只受過國中教育、自稱體制外學習的他,表示都是在跟大自然學習。他開辦企業教育訓練、高空滑索、高山越野跑風險管理等。從冒險教育進到探索教育,以及高關懷學生輔導。戴昌盛說,從各種冒險活動中,學習到的是信任夥伴、超越自我。
知名女登山家、「冒險精靈」經營者李美涼分享,由於非常熱愛戶外活動,進而成為自己的工作,開辦項目有登山、溯溪、攀岩、雪地訓練等。知名攀樹專家翁恒斌說明正在發展中的攀樹活動,表示攀樹除了爬樹,還要喜愛樹。采風戶外探索公司課程總監余佳謙,為吸引一般人加入極限運動,想出各種創意,如戶外冒險結合親子教育,像是爬到樹上將鳥巢掛到指定位置,此時教導的已不只是技術,更是美好的回憶。
廣州領攀戶外運動中心教練曹峻介紹大陸戶外教育發展現況,曹峻說,從事戶外活動必須學習如何控制風險,學會和自然相處,從中獲得成長。表示台灣的戶外教育做得很好,兼容並蓄世界各地的先進理念。
領攀戶外運動中心教練李松濤說明大陸戶外產業發展,從愛好者成為從業人員,進而帶領更多人參與。另提及星雲大師在大陸享有盛名,佛光山將宗教與社會結合,不僅在思想方面開放,更是隨時敞開大門歡迎大家。
此次交流包括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與會,課程並安排「世界咖啡」、團康晚會等。
【《First Generation》Podcast 】 2019/2/16 4:43 小PO 原文:http://www.chickfromtaiwan.com/2019/02/first-generation-episode-9-into-adventure-meiliang/
從小就是個野孩子的李美涼,大學畢業後做了八年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之後,終於抵不住內心的呼喚,和朋友成立了冒險精靈,帶領更多人接觸她喜歡的大自然,從事登山、溯溪、攀岩等活動。
雪隧通了之後,她搬回宜蘭老家,除了能就近照顧雙親,也在當地開設了歪仔歪攀岩館,逐漸變成當地親子攀岩的集散地。
在這集的訪談中,我坐在被水田圍繞的歪仔歪岩館中,聽美涼娓娓道來一路走來的故事:
岩館怎麼因為當地族群的需要演化在地化
成立常規的媽媽攀岩隊建構了親密的網路
美涼熱愛的海外登山的魅力何在?
懷孕,生子,養育幼兒對女性登山嚮導的影響
美涼想要貢獻給宜蘭的夢想
除了經營冒險精靈,歪仔歪岩館,美涼也是始祖鳥台灣的品牌大使
歪仔歪岩館:www.yoy.tw
始祖鳥台灣粉絲頁:www.facebook.com/arcteryxtaiwan/
【麗台運動報】 2017/04/22 02:31:54 梁紀淳 原文:https://www.ltsports.com.tw/shop/events/122736-arc-teryx
Arc’teryx不斷挑戰現狀和持續創新,以最簡約的設計提供最專業的性能。星裕國際提供
讓許多山友視為「夢幻逸品」封號的Arc’teryx(始祖鳥),全台首間旗艦門市20日盛大開幕,打造三層樓、近75坪的寬敞明亮空間,提供全系列一應俱全的裝備供戶外玩家挑選,有別於其他銷售據點,更引進受戶外人大力讚賞的Veilance系列,加入搶攻戶外運動用品的市場。
星裕國際總經理王立人(中)、品牌大使李美涼(右)與攝影玩家崔祖錫(左)連袂出席Arc'teryx 旗艦店開幕活動。星裕國際提供
開幕當天邀請擁有豐富登山攀岩經驗的好手李美涼,分享海外遠征冰川的冒險故事;身為山岳探險與旅遊攝影玩家的崔祖錫,用一張張驚嘆的照片帶領大家神遊在山林美景間,李美涼與崔祖錫更同步分享對於Arc’teryx的喜愛,此外,在今年4至5月Arc’teryx將舉辦一系列防水工藝講座,未來還會規畫不同的講座主題及活動,提供大眾更多豐富的戶外知識及體驗。
Arc’teryx 被戶外人譽為「夢幻逸品」,藉由設計、工藝、性能的完美結合,提供消費者最優質的裝備選擇。星裕國際提供
Arc’teryx (始祖鳥)獨特之處在於品牌的創意思維,其產品設計的每一個細節均比市場其他戶外品牌更加深入,Arc’teryx總部打造一個獨立製模中心,不斷追求創新與改良的製造出不存在的模具。
Arc’teryx(始祖鳥)於1992年發明史上第一個模擬人體360°的熱模壓攀岩安全吊帶,更發明抗水拉鍊、減少多餘的蓋片結構,運用微接縫技術、溢膠工法的防水貼條,使服飾更加輕量透氣且強韌耐用,並長期與Gore-Tex®緊密合作,共同研發最新防水科技,堪稱戶外界先驅,多項技術、設計與布料運用等皆是戶外界爭相模仿的對象。
Arc'teryx長年來追求產品傑出性能表現,執著於每個小細節,實現前所未有的創意,製造出最頂尖的產品。星裕國際提供
總代理星裕國際總經理王立人表示:「Arc'teryx起源於加拿大,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頂級戶外品牌,秉持著不斷創新的品牌文化和進無止盡的理念,獲得全球專業戶外人士大力推崇,很高興星裕國際能代理如此優秀的品牌。」Arc'teryx從今年起在台灣擴大深植,首間旗艦店將販售全系列商品,從基本必備系列、專業戶外以及都市生活系列一應俱全,讓戶外玩家增添裝備選擇的便利性,盡情挑戰各種戶外極限。
Arc'teryx工藝設計實現機能與美學兼具的創意,提供消費者超越想像的體驗。星裕國際提供
Arc’teryx品牌大使李美涼也是2017年Arc’teryx Arc'teryx登山學院(Alpine Academy)之台灣代表,將於6月29日到7月2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攀岩好手和專業運動員交流互惠,並為大家帶來第一手訊息。
教練李美涼 曾攀登聖母峰
女生雪訓隊在雪地行進。(李美涼提供)
舉辦全女生雪訓團的教練,是2005年曾經攀登世界最高峰聖母峰的李美涼,她說:「近年來女生從事運動及戶外活動的人口越來越多,但女生對登山的態度需求,與男性不太一樣。男性一般較重視目標性,強調登頂、速度、負重等,女生大都比較重視過程感受,喜歡慢慢欣賞自然風景、植物生態等美好的部分,且體能速度大多不若男性山友,女性會比較擔心害怕不敢參加,因此規劃出適合女生的活動型態。」
量身訂做 讓女生愛上山林
李美涼補充,女生從事登山活動,有一些屬於女生的不方便或問題,如生理裝備等,因此由專業的女性帶領,全員是女生的狀態下,能讓女生更自在也更樂意走入山林。最主要是希望能鼓勵更多女性從事戶外活動,透過各種知識學習與經驗累積,能夠更有自信、更勇敢、更獨立,展現屬於戶外女性的獨特魅力。李美涼因而成立「多美麗女生戶外探險」的平台,這個名稱來自八通關日治越道線東段上的「Tomiri駐在所」,頗富深意。
今年暖冬,但一月底突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台灣高山地區瑞雪豐盈,台灣第二高山雪山迎來近年來難得的豐雪,吸引許多山友朝聖,特別的是有一隊全部是年輕女生的雪訓團,在絕美的雪山之顛留下強悍而美麗的身影。
3886公尺雪山 雪季危機潛伏
雪山海拔3886公尺,高度在台灣次於玉山,並不算難度特別高的登山路線,唯在雪季期間,路面結冰與積雪,潛藏許多險境,不過因地形之故,圈谷積雪深厚,是國內雪季期間最佳的雪訓地點,讓國人得以方便學習高山雪地的登山技巧與自保,也是出國登大山的暖身場地。
每個成員 裝備重達20公斤
雪季登雪山裝備要求比非雪季更嚴格,像是保暖衣物、冰爪、冰斧和頭盔,背包基本重量就會比非雪季期間多了幾公斤,如果參加雪訓,還要多加繩索、扣環等,背包可能重達20公斤左右,大概走8個小時山路才會抵達夜宿的369山莊,未經訓練,連男性都不容易達成,2月底卻有一隊全部是年輕女生的雪訓團,背了4天的糧食和全部裝備上山,完成基本雪訓,令人嘖嘖稱奇。
【iNN宜蘭新聞網 - 記者邱淑珍/頭城報導】 在地新聞2015-09-09 18:54
馬那蘇魯峰世界第八高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婦產科醫師朱僑光,今天將啟程前往尼泊爾,挑戰喜馬拉雅山的馬那蘇魯峰。這座八千公尺高峰,是世界第八高峰,台灣還沒有人挑戰這座高峰,朱僑光要帶著台灣精神,挑戰無氧攀登馬那蘇魯峰。
馬那蘇魯峰海拔高、峭壁多,處於冰天雪地之中,攀爬難度排名世界第五,比聖母峰難度還要高。
馬那蘇魯遠征隊隊員只有三個人,朱僑光是領隊,隊長是李美涼、訓練教練是李偉忠。李美涼和李偉忠兩人長期登山、持續海外遠征活動,經驗豐富,只有朱僑光是業餘的登山客。
朱僑光是前長庚基隆醫院婦產科主任,現任朱僑光婦產科診所院長,當醫師很忙、壓力大,他選擇刺激具挑戰性的活動紓壓,最早是賽車、潛水,到國外滑雪,也是現任中華民國賽車協會理事長。
到國外各地滑雪、潛水,卻沒爬過台灣的山脈,五十歲那年,他想要登玉山,訓練兩次就攻上玉山,從此爬出興趣,五十六歲第一次參加海外遠征聖母峰,就順利登上六千五百公尺的前進基地營,也就是那個時候,他決心要挑戰八千公尺的高峰。
朱僑光說,他喜歡登山,除了可以不斷挑戰之外,他每登一次山,就更加謙虛。
為了登上這座台灣人從未登上的高峰,他們接受多次訓練,陸續到韓國、中國四川、西藏、法國等地接受冰攀等訓練,朱僑光是台灣年紀最大的冰攀學員,第一次就完攀八十公尺高(約廿幾層樓)的冰壁。
此行他們帶著攝影器材與衛星電話等,探索並記錄馬那蘇魯峰,讓喜歡登山的人可以查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