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放棄數學的原因

數學本該是一種思考的訓練,目前現場仍是用當年的填鴨方法,讓孩子不斷地練題...



若這種最簡單的孩子能操作熟悉後,再把題目拆成更大的模組,就可算出第二張圖的算式,但是大多數的都是背算法,不斷練題...

  • 題目問的是「最後出遊的人」

  • 換成數學思維→

    • 最後出遊的人=?

  • 貿似題目沒說,但其是要我們來推理

  • 最後出遊的人=最早出遊的人-落跑的人

  • 可從題目找出→最早出遊的人=×+小英

  • 但是「落跑的人=?」

  • 所以得先解決「落跑的人=?」

  • 車錢=最早出遊的人×400

  • 車錢=(最早出遊的人-落跑的人)×(400+80)

  • 把能從題目中找到的代入

  • 車錢=(×+小英)×400

  • 車錢=((×+小英)-落跑的人)×(400+80)

  • 因為不論多少人,車錢都不變

  • 所以

  • (×+小英)×400 = ((×+小英)-落跑的人)×(400+80)

  • (×+小英)×400 = ((×+小英)-落跑的人)×480

  • 再化簡

  • (×+小英)×400 = ((×+小英)-落跑的人)×480

  • (×+小英)×5 = ((×+小英)-落跑的人)×6

  • 5X+5小英=6(X+小英)-6落跑的人

  • 5X+5小英=6X+6小英-6落跑的人

  • 6落跑的人=6X+6小英-(5X+5小英)

  • 6落跑的人=6X+6小英-5X-5小英)

  • 6落跑的人=X+小英

  • 落跑的人=(X+小英)/6

  • 因為最後出遊的人=最早出遊的人-落跑的人

  • 最後出遊的人=(×+小英)-(X+小英)/6

  • 最後出遊的人=5/6(×+小英)=5/6(X+小英)

再進階

分析題目給的「條件式」

  • 題目給的「條件式」

  • 最早參加的人數=X+小英=X+1

  • 最早時的車錢=最早參加的人數×400

  • 之後的車錢=最後參加的人數×(400+80)

  • 因為上兩式相等

  • 最早參加的人數×400=最後參加的人數×(400+80)

  • 最後參加的人數=最早參加的人數×400/(400+80)

  • 代入

  • 最後參加的人數=(X+1)×400/480

  • 最後參加的人數=(X+1)×5/6

再進階(第二張圖)

  • 直接研究題目根本找不到「條件式」

    • 是藏在深深的背後啊!

  • 除非孩子能深度地理解什麼是「最後參加的人數」

  • 但是,除非孩子已有這高階的數學思維基模,否則不可能想得到啊!!!

  • 如果連一開始的代數化轉換都不能的話,就得再退回更早的基模能力來開始。

  • 比方說就引導孩子把「X位朋友」,直接改成7位朋友的具體情況,讓孩子先了解題意再來...


  • 也許孩子要花許多的時間,才能找到「最簡易」的方法,但是沒走過各種的思路,直接背解法,不僅讓孩子得不到自己找到捷徑的快樂,讓他能更愛數學,也沒能鍛練代數的思考,與代換,之後全換成代數時,就會像看天書一樣,直接放棄了。

  • 從速讀久記的角度來看,也許孩子試了許多彎路,但沒有這些彎路,也練不出孩子數學基模能力。

  • 只是教育現場仍是把這類 亮點 的題目拿來考孩子,以為能鍛練他的思考力,卻忽略了孩子是否已經具備好足夠的基模可以「捷徑」思考,一昧地這樣考,只會誘導孩子「背解法」...,長久之後就討厭數學了。

  • 現場以為孩子能解出正確答案就是建立「學科素養」,根本就是背下來的啊!

  • 這就是我所謂的「精緻性的填鴨」,根本不是素養的教法啊!!!

  • 也是現在各學科的素養考試被罵成「作文理解」能力測驗啊!因為孩子連題目都看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