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仔香趴趴走 鐘茂瑞
廟會,是台灣本土文化的濃縮,也是台灣祭祀文化的生命力的展現,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影響。還記得小時候,在物資不豐的環境裡,廟會是大人與孩童都期盼的事。大人盼著闊別已久的親友再次聚首,把酒闊談;孩童則是睜大著雙眸,期望神明出巡時,自己能搶得先機,搜括沿街撒下的糖果、餅乾,以一解饞欲。這種全村莊動員的人情擁簇,是令人難忘的回憶。不過,在工商繁忙的現代社會,這樣的場景似乎已成了漸被塵封的影像。值得慶幸的是,前不久,「西港仔香」被政府視為須極力保存的文化資產,因此我們才有機會再次見識到廟會觸動人心的力量。
98年的4月26日,頂著半陰晴的天候,和史博館的志工們來到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的外圍。而為了讓各地的陣頭得以順利進入廟庭,展開各式的表演,在慶安宮的周圍早已封了街,於是我們下車步行,前往目的地。也許是許久沒有參與廟會了吧,一下車,看到了車鼓陣正巧經過,於是大伙兒卯起勁來,拿著相機拚命的拍,不管是轎前鼓、七爺八爺、弄獅……,都一一被攝入鏡頭,大家就猶如鄉巴佬逛都會一般,樣樣覺得新奇、有趣。接著,來到了慶安宮的廟庭,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就知道那兒有好看的,於是鑽身前進,擠進人群當中。嗯~,果然如我所料,眼前所見,是精采的踩蹺表演,聽說這是台灣少有的團體,因為一般的團體踩的蹺都比較高,但是相對的也侷限了表演的精采性。而眼前踩的蹺是較低的,但是能夠展現的身法較多,跳、打、舞、耍槍、弄旗,樣樣難不倒他們,甚至來個劈腿下馬,讓人為他們的搏命演出心中一凜,同時又鼓掌叫好。
再來,是一頂頂神轎來到慶安宮前朝拜的景象。看著扛轎人員,踩著特定的步伐,肩上即使墊著厚厚的毛巾來減緩與鑾轎扛木的摩擦,但那一頂頂實木雕刻的神轎,依然壓得扛轎人員舉步艱辛,身形沉重,看在旁人的眼裡,都為他們感到不忍;但他們那種虔誠無悔的神情,似乎已把那股沉重的負荷,視為是捨我其誰的責任,一肩勇敢的承擔了起來,讓人對神明的感召更增添了幾分的崇仰。
再繞到廟後的廣場,看到了宋將陣正如火如荼的展開,這時的天空也降下了蘊積已久的雨水。一旁觀看的民眾紛紛撐起傘或是躲到遮陽棚下,而宋將陣的團員們早已衣衫溼透,不知是汗水還是雨水所致,但他們依然在雨中奮力表演,長槍、雙斧、短刀配合竹盾,輪番上陣,揮灑著一身武藝。演出的過程,時而整體舞動手中兵器,呼聲震天;時而雙人一攻一守,完美搭配;時而個人渾身解數,獨撐全場,表演的形態變化有序,將平時苦練的成果完美呈現,努力將宋將陣的俠義精神讓民眾能夠有所感動,認同承傳百年的文化之美。
看完了宋將陣的演出,再次回到廟庭,用力的擠進了人群,終於能夠近距離的接觸到方才一直擠不進中心圈的牛犁歌陣表演。中心站著幾個滿臉歲月痕跡的老人家,手中演奏著月琴、胡琴、四塊等樂器,口中賣力哼唱著牛犁歌,幾個小朋友配合著老人家的歌曲,擺動著身軀,彼此調弄。雖然自己聽不懂現場老人家唱的內容,但是能親眼看到聞名已久的牛犁歌陣,也是值得了。
在見識到一連串的陣頭表演後,時間也快到回程的時刻了。此時的天空依然未見放晴,志工們陸續踩著細雨,回到了車上,準備踏上返家的行程。雖然這次看到的陣頭不是很多,天公也如往常的在西港刈香時下起了雨,印證了「西港仔香若未息,蕃薯就免掣(ㄘㄨㄚ)」的諺語,不過,台灣民間對於神明信仰的那股力量,依然是顯著的在各表演中流動著。而隨著車子的啟動,我們踏上了歸途,期待下一次5月10日的再次參訪,能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