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中洲寮保安宮宋江陣》黃麗雲、吳秀媚聯合採訪 2009.05-07
中洲寮有保安宮,主委知識博精通,
初次造訪感不同,細數淵源有種種,
親切祥和本初衷,鼎贊廟務眾心統。
早潮(較早時)祖先自學甲,初來此地沿中洲,
結寮安身有草頭,(取學甲中洲之地名為本地名稱-中洲寮,
最先「寮」字有草字頭,後來才去掉)菅寮首開衛隊籌,
地處郊荒有劫寇,合力保衛兼戰鬥,
乃組宋江聘教頭,廟會活動出陣頭。
擲筊呼請田都帥,頭旗雙斧揮門開,
戰鼓咚咚不見怪,刀耙齊舞有氣概;
打圈圍城分內外,閑雜觀者勿踩壞(勿越限進入圈內);
巡城完畢佈蜈蚣,你來我往穿陣通,
兵器對打不輕鬆,行進舉止功夫洞(可洞見功夫真章),
奮力飛奔加跳動,環環緊湊扣觀眾。
金獅白鶴稍雷同,但把頭旗換他種,
同行瞧瞧也易懂,咚的隆咚熱鬧風。
人潮圍觀密無縫,中國功夫大不同!
§ 緣起-有動力也要有熱情
臺史博的志工攝影研習配合「西港香」活動,中洲寮保安宮因有交陪情誼,
陣頭的「百足真人」蜈蚣陣特別至中洲寮遶廟,我們就地之便觀賞最長陣頭,也因認包田調作業之一「陣頭」之需,特別向保安宮林水龜主委及宋江隊員請教廟內相關的點滴;另擇日拜訪林坤炎總教練,深度訪談,釐清之前未解的數點疑惑。
§ 中洲寮祟祀大道公源自學甲 中洲寮居民中林姓為大姓,早期祖先來自學甲鎮中洲,遷居安南區時結草寮居住,以故鄉地名為名-中洲寮,「寮」字有草字頭,後來才去掉,崇祀的大道公剛來時也安置於草寮。人口增加飽和後,漸往外圍「社子」、「林鳳流」等處分布。林主委的祖父如以年齡推算已有一百四十多歲,迄今林姓子孫也大都居住於廟的周圍,在日治時代公厝時期的廟地,由林鳳流先生捐贈,後來擴大規模,部分由廟方購進,廟埕由林金魚先生家族捐贈。中洲寮保安宮的大道公屬於學甲慈濟宮系統,(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大道公聖誕,學甲地區先祝壽祭拜,三月十六日至十七日才由中洲寮地區拜壽),與海尾朝皇宮所屬「下大道」-良皇宮系統不同(農曆三月十二日提早慶祝大道公聖誕),同一個神祇因信徒的崇祀方式及分布也會分派,猶如佛教因詮釋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宗師。
§ 保安宮宋江陣自「守衛」作用演化
中洲寮的宋江陣早期是「守衛」作用,附近菅仔埔開始有守衛隊;庄內男子十六歲以上者學拳術,男丁出生三日便可「入大廍」(登入庄內男丁簿冊),藉此可作為丁口數的依據。早期農村經濟不佳,不同庄也有劫財的狀況(佳里地區林姓、郭姓祖先曾械鬥交惡,證實宋江陣的守衛保庄作用),才衍生出守衛隊,鳩集男丁訓練以自保,隨著村庄較大後才成立宋江隊。延聘師傅教授招式、武步。
腳巾(腰帶)顏色不同代表不同的「師傳」派別,陣勢是依「師傳」而定,派別不同,排出陣勢就不同,「單練」也是依「師傳」不同而各異,內行人一看就懂。目前可見到的有:紅、黃、淺綠、綠、藍、黑等顏色。腳巾系統以黑、黃為多,林教練說明,腳巾具有識別、防身、訓練的作用,腳巾綁緊有助於練功的施力,徒手時若遇對方手持武器,也可拆下應敵(前題是功夫要到家才有用)。五色是依五形而分,白色較不受用(有投降的感覺),演變至後來庄頭間互相交陪,腳巾顏色融合(會看到同顏色的腳巾,表演陣勢卻不同,是各有「師傳」特色),就是「識別」大於「師傳」。至於「頭巾」,除了識別外,也有防汗、勿擾視線的功用。
§ 黃巾系統的保安宮宋江陣
中洲寮是黃巾系統-杏黃旗,旗幟鋸齒狀的三角旗是戰旗性質的隊旗,旗色代表派別,上方的紅布條有擾亂敵人視線作用,現代則作裝飾用,(其他另有黑旗、紅旗,是那一派旗,不詳,新庄仔是紅旗),其他村庄若是黃色腳巾,是同門師兄弟(源自佳里鎮「番仔寮」,安南區「十二佃」為同門),第一代師傅,人稱吟師、新居師兩位(由楊新居師傅之父「紅師」傳下),目前第二代師傅由林坤炎先生擔任(師承新居師),已有十多年,舉凡基本招式、對打套招、隊形均由師傅安排傳授,有隊員個別另行拜師學習武術-稱為「暗館」,在個人空手拳術表演部分可自由發揮。一般出團訓練以四十二人──擺蜈蚣陣,若加上備手約需五十多人,將近六十人,表演隊形除頭旗、雙斧外,大部分開出三十六人──成八卦陣;若擺七星陣則開三十二人(溪頂寮擺七星陣),白鶴陣三十四人,也有人數較少的團開二十四人者。大型活動途經定點的表演,會視時間、人群的多寡來調整內容,若時間短促,則以「開城門」和「八卦陣」為主。
各處宋江陣的陣勢通常有一定,若要變更人數、陣勢,需請示「宋江爺」,擲筊同意後依指示方位,重新迎請變更人數、陣勢後的「田都元帥」,另行「開館」程序再訓練。
§ 兩尊田都元帥的「元帥府」
早期「公厝」時代,尚未安奉祖師爺「田都元帥」、「宋江爺」神像,每次「開館」均需至田岸請神,(擲筊請神指示方位,再至該方位的田岸尋找迎請,年年位址不同),「謝館」後再送神至原位,所謂「田都元帥」即指「在田埂的元帥」,與古時候宋江所率領,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在野外自成一格的傳說謀合。有一年出陣完畢後忘了送神,隔年「開館」重新請神,形成兩尊神鎮守。塑造金身時,先請的神稱為「老宋江爺公」,有鬍鬚;後請的稱「田都元帥」,較年輕無鬍鬚,這在別的廟宇倒罕見。「元帥府」的對聯是依「田都元帥」出示而作,上聯:「宋江旌旗呼保義」,下聯:「田都神威定乾坤」。可見神威(一般廟宇的對聯大都由人設計),元帥兩邊是梁山泊好漢的交趾燒,是依故事劇情精心製作,(右邊是「舉宋為王」武戲,左邊為「三打祝家庄」文戲)在「元帥府」內同享人間香火,意義深刻。「田都元帥」右前方靠窗子處,以特製長窄型木架逐一豎放涼傘、兵器、盾牌、陣旗,「宋江陣」的隊旗是有鋸齒狀的「戰旗」,一般的「文旗」是平線條三角旗,下回各位看到陣頭行進時,可以多加留意。後來建廟安奉「田都元帥」、「宋江爺」金身,有固定地方,便不用大費周章至田野迎請了。田都元師有文武之分,戲曲界尊奉的是「文田都元帥」-雷萬春,(也有傳說是西秦王爺)與宋江陣尊奉的「武田都元帥」-「宋江」不同,這是一般人未詳知的。
一年中要練習時先行「開館」儀式(與西港香醮的「開館」-在神明之前「表演、驗收成果」不同),即「祭拜」稟告宋江爺要操兵演練,需「開旗斧」,由「官刀」收尾。經一段時間訓練後「出陣」,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大道公生日,三月十六、十七兩天照例會「出陣」,另有歌仔戲、布袋戲表演,今年(九十八年)因廟前路段拓寬,普渡有六普之多(道路拓寬動了地氣,故需普渡冥界之靈),助「遊境」的陣頭有二十多陣,較往年為多。至農曆五月七日(國曆五月三十日)「謝館」,由廟方人員祭拜,武器歸位,不再出陣,待來年要出陣演練時需重行「開館」。
§ 西港香「百足真人」與中洲寮的因緣
「西港香」的「百足真人」蜈蚣陣三年一科,來中洲寮「遶廟」,今年是第三次(已經七年),依「禮數」(來往禮貌規則)宋江陣需迎送蜈蚣陣,隊伍將到之前,宋江陣集合整隊、咚咚擊鼓,前往北安路和長和路交义路口西邊等候大駕,「百足真人」陣(由公塭仔「萬安宮」和溪埔寮「安溪宮」合組)緩行至歡迎點,長串鞭炮聲歡迎,在行進中宋江隊員由等候地點再以一直線跑步回廟口接陣。蜈蚣大陣抵達時,在「涼傘及王轎拜廟,由廟方主委代表接禮行香」後,繞廟三圈,宋江隊也接在百足真人陣後補圍繞圈(意為驅邪清淨地氣),勿讓圍的圈子中斷脫節;待環繞三圈完畢,「百足真人」陣停駐廟前片刻,廟方廣播:“要鑽蜈蚣陣的人可以進行了,身體不潔淨的勿鑽,拜託配合一下”,一時萬頭鑽動,不分男女老少,紛紛在蜈蚣陣腹部下鑽來鑽去,有人還一節一節來回鑽個過癮,蜈蚣頭部以八仙彩圍繞,守陣人員請觀眾勿摸頭部、觸鬚(猥褻百足真人);蜈蚣陣上面扮神仙的小朋友發糖果,觀眾伸長手臂熱烈索取(乞食平安之意)大人拿到也像小孩般興奮,民俗活動帶給信眾心靈平安喜樂,也是功用之一。俟隊伍辭廟返程,宋江隊送行至「和尚橋」(位於長和路六段,和順北橋)臺南縣境,這顯示陣頭之間的情誼。「百足真人」蜈蚣陣來遶廟的淵源,是在林主委接任保安宮主委後,因個人人脈關係,友廟耄老主動提及前來交誼,雙方主事者的襄贊推動促成,現代工商時代生活緊湊,此種非營利的古風更屬難得。
§ 隊伍狀況
一個龐大陣頭的成立,背後勢必要有帶頭推動、財務支援的熱心人士,聘請師傅、吸收隊員、定期操練,才能顯出成果。據悉一團宋江陣訓練一個多月前後的費用動輒百萬(教練鐘點費、訓練期間點心費、補貼涼水費...林林總總),主委除了主導廟務之餘,還致力募集經費來支撐,陣頭訓練也建立起出勤紀錄的制度,一大張表逐次登記每個人訓練勤惰,激發隊員的榮譽心、向心力,值得借鏡。
現任隊長蕭明賢,參加宋江隊已有二十多年,經驗老到,也擔任隊員招募;副隊長李景男是元老,自保安宮有宋江陣即加入,已近四十年資歷,迄今精神十足,負責擊鼓,只見鼓棒「咚的 隆咚咚」綿密地落下,團員很有默契地,自廟的西廂「元帥府」拿起各自兵器到廟前集合,再下一個「咚咚咚」鼓聲,開始整隊進行工作,看不出七十八歲,可能練武強身有關,真是福氣啦!
宋江陣的隊形、咬對、拳術,除基本架構外,端看師傅的派別、教法,有守法、攻法,半攻半守四門才能開,保安宮的宋江陣長短法都有(即攻守都有),平常訓練一次約需一個半小時,若加上「白鶴」(訓練陣勢的一種)就將近兩個小時。當整個隊伍圍成一個圓圈後,淨香淨沐後再演練,禁止閒雜人進入圈內,如有不知情的冒失鬼為了拍照或近觀拳術踩進去,會誤人操練,勢必要重新打圈再來;宋江陣的兵器也不可隨意擺在地面(打圈後隊員在圍圈內坐下,兵器圍放地上形成一個範圍時例外,代表區域內是淨地,此時可以圍放地上),休息時也要豎著。兵器上貼有符咒,等同神明的令旗,如整隊人馬需休息時,兵器則集中靠合在一起,盾牌放置外圍,形成黃蜂結巢狀,這些禁忌和規矩都必須遵守。
兵器的配備,一般是:中大刀一支、官刀兩支(也有三支者)、耙八支、盾牌八面。(另配合齊眉棍七支、鉤三支、韃子刀二支、雨傘一支、雙鐧、雙刀)兵器的尺寸倒無特別規定,一般以「駕手」(適合手的使用,能順手)為原則。隊員最小的十六歲,老中青都有。每年開練需擇日開斧,選農民曆的吉日向元帥府擲筊,一桮定筊。
出陣時隊伍前面另有黑色、黃色的旗,屬神明的「天地旗」,係鎮守兵將用;隊伍中鑼鼓在前,通常準備兩面鼓(表演交換人手時不致中斷)、兩面鑼、一面鈸,(鑼鈸手看擊鼓者的右手動作來敲,配合鼓聲增強效果);凡是集合、操練、陣勢轉變、快慢都依鼓聲節奏進行,有條不紊,為控制中樞,可說是整個操陣進行時的「舞曲」。鼓手為指揮的靈魂,與平劇或歌仔戲的「琴師」有異曲同工之妙,通常會視隊員動作的快慢調整擊鼓速度,(「入圈」時鼓手看隊伍來擊鼓)雙方互相配合,以達成緊湊而繁複的操陣。有時站在椅子上,是為了方便觀看全隊狀況,適時配合鑼鼓;隊形變換時要「轉鼓」(變化鼓法),通常以右一下、左兩下的「馬蹄鼓」(咚 咚咚,咚 咚咚)方式表現;隊伍行進中,以「咚的隆咚 咚的隆咚」間雜「咚咚咚」三連拍快音,行進較快有跑步時鼓聲緊快;一般行進速度時,鼓聲較低,也稍緩;隊伍蹲行前進時,鼓聲變「得得 噠噠噠」頻率較慢;隊員若聽到「咚咚 欽欽欽」是準備跑步的訊號;「八卦陣」的打本對、巡城、打連環對、過門、走五花、連環對打、犁頭戴鼎、打天關等動作,每個動作以「咚咚」兩聲作變換的指示。細看陣頭操練的變化,再注意鼓聲,發覺變化多端。陳丁林老師所著「南瀛藝陣誌」對宋江陣的表演形態(各個順序、繞圈方式、八卦陣隊形、動作)作細部介紹,用來對照隊伍的表演,比較容易了解所做動作的涵意.
§ 宋江陣訓練程序如是說:
一.發彩:隊員持兵器(經香烟淨沐)集聚高舉,大喊三聲,有「喝彩」、「向心力」之意。
二.發前後門、打圈:由旗、斧帶隊。
三.龍捲水:也稱龍攪水-清淨「圈內」作用。繼而「穿中圈」(或稱「串中心」-即「巡中城」)、「停圈」。
四.開斧(經淨香淨過)、開旗(兵器單練用):接續兵器表演--雨傘、開官刀、兵器單練、收官刀、空手單練、收丈二。
韃刀閩南語稱「踢仔刀」。官刀早期是很鋒利的,現代所用已較鈍,表演用而已。
五.排蜈蚣陣:由旗斧帶頭分陰陽。
六.蜘蛛結網(網,閩南語唸莽,mon音):黃蜂結巢,即「謀營。」
七.兵器對打(稱「打對」):如時間較少就不訓練。
八.排白鶴陣:陣勢的一種,非陣頭名稱。
九.空手連環對打:至四人對打收陣。
十.八卦陣:「先天八卦」分陰陽,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生六十四象;「後天八卦」稱「文王卦」,八八成六十四卦,傳古代孫臏排過,目前宋江陣的「八門金鎖陣」屬「後天八卦」,有八個門。即一般所講「七星陣」,可用於戰爭,以三十二人的陣勢擴散,以一為單位擴大,依人力、需要無限擴大方式。古代戰爭排陣時,有一面旗在中央指揮陣勢變化,現代表演只是佈陣形。
頭旗、雙斧為領軍者,舉凡拜廟、隊伍的「開城門」、都少不了旗斧,功夫底子好的人舞起來虎虎生風,氣勢十足。隊伍的「蹲行」一般是等候之意,也易於變換腳步,持斧者的「半蹲行」則是表演法,功夫好才蹲得下,而且後腳得拖步前進,旗斧手一年操練下來往往要磨壞好幾雙運動鞋,各位想像不到吧?頭旗舞動表演時,全體隊員高聲么喝助勢,煞是威武!(當然功夫要到家才有氣勢)接續的個人持兵器操演,頭旗在各人操練前揮動旗幟對應,也有加油的意味。整個隊形表演完畢也是全體高聲歡呼,喜歡高聲吶喊的人來參加宋江隊,用力發聲練功挺不錯的,只不過要耐操就是啦。教練也感嘆,現在的訓練比早期他們那個年代少得多,也較不耐操,畢竟時代不同啦。
§ 打臉宋江陣有故事
談到打臉宋江,額外多聽了一段典故:宋朝有項酷刑「刺配」-,犯罪刑罰較輕者,在犯人臉上刺青並發配遠境邊鄉。「刺配」人員中部分好漢被救出,加入宋江梁山泊陣容,因此打臉宋江不是全部打瞼,由此而來。宋朝朝廷後來招安梁山泊好漢禦侮有功,欲封官職,都不願為官,也得到好評。今人未見古人面貌,畫臉全憑畫師或畫者想像,自由發揮。(另有一說,關廟五甲宋江陣三十六人畫瞼,除李逵、魯智深、柴進三人有一定臉譜之外,其餘各人可憑想像發揮。)
§ 發現故事,多給一些注目
透過深度對談及活動影片的再觀賞研究,更覺得「隔行如隔山」,有些細節及典故,透過面談比在書面找尋要實際得多,不清楚的部分,教練再舉例子說明,就像一對一的家教;有時訪談者詢問的問題引出更多額外的故事,問題多行囊也豐富,並感受到廟宇領航者的用心與宋江兄弟的努力(今年四月份前往佳里鎮青龍宮表演,賣力演出連兵器都應聲而斷,真不是蓋的!)展現出「力與美」,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出片段,也希望伙伴們多留意、欣賞中國功夫,那可是真功夫喔。
(註:此次訪談,據林水龜主委、陳景男副隊長及隊員、林坤炎總教練前後所述,及追逐陣頭所見整理如上,並參考陳丁林老師所著「南瀛藝陣誌」介紹,一併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