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香研習心得
這次西港香系列課程,有室內課程講授台灣廟會文化,有戶外現場體驗廟會活動,讓我們深入體驗台灣民間廟會的特色。在我小的時候,府城的媽祖遶境和廟前的布袋戲是我對廟會的印象,當時的說法是「看熱鬧」;長大之後,過年例行的拜拜,及偶而在街頭與神轎和陣頭不期而遇,這是我與廟僅有的接觸。己丑西港香科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廟會活動,可說是我對台灣民間傳統廟會文化的初體驗。
由於聽說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保有傳統特色,就選擇這個陣頭為外拍對象。縱然只是樸實的小團隊演出,不比官方祀典的排場,然而傳達出來敬畏神明的態度,絲毫不減莊嚴肅穆的氣氛。台灣廟會文化向來給人很「俗」的印象,這次的體驗看到台灣民間廟會活動嚴肅虔誠的一面,與過去「迓熱鬧」的嘉年華會印象有點不同。佇立廟前看著一波又一波由童乩領頭的神轎,突然我不覺得乩童該與怪力亂神連在一起,反而更接近耶穌釘在十字架的血淋淋畫面,做為人與神的媒介者,代民贖罪並非西方宗教所獨有,只是表現方式不同吧。當香科落幕後,陪宗寶大哥訪談鳳安宮宋江陣的過程中,檨仔林的鄉親說他們謝館後絕不作表演,這種對傳統古例的慎重,或許是西港香能保有原汁原味陣頭的主因吧。
在拜訪檨仔林時,意外地從廟祝謝阿生老先生得到ㄧ片光碟,這是三年前艾茉莉所作的錄影,紀錄謝老先生解說檨仔林舊厝地和曾文溪舊河道。過去有讀過不少曾文溪河道變遷的資料,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西港地區現地受到曾文溪泛濫影響的第一手資料,謝老先生還邀請我,找個好天氣〈當天天已黑又下雨〉到現場解說各個遺址。除此之外,謝老先生還提到南鯤鯓的王爺其實是分支自麻豆代天府,而一般的說法卻是來自大陸。過去我所知道的王爺信仰主要分布在西南濱海地區,謝老先生的說法讓我注意到西港及附近地區不乏代天府,而且這個不濱海的地區仍有不少廟宇保有王船祭的傳統。如果要說王船祭的習俗是由當初靠海的地區傳承到後來的海埔新生地,也不無可能,頗值得深入追究。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加上改朝換代頻繁,有時主流意見和鄉野奇談只是一線之隔,應該還不少可挖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