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頭的豎館等於宣布訓練的開始,陣頭集訓通常選在夜間進行。當陣頭訓練完成,主事須前往西港慶安宮貼榜單,宣示開館日期。每個陣頭必須在祭典之前擇一吉日到主辦祭典的大廟做一次全套演練,讓神明驗收成果,就是所謂的「開館」。遶境活動礙於時間和場地的限制,陣頭到各廟宇參拜多行簡單的敬禮就匆匆離去,就算有表演,也只是一兩套代表性的儀式,所以陣頭的開館應該算是祭典期間最完整、最精彩的一次演出了。
器械演練先是開斧,接下來耙、掃刀、鉤刀、踏刀、雙鐗、盾牌、空拳…最後丈二出場,結束個人表演。(器械表演前,師傅手持淨香爐繞圈薰沐,驅逐不淨雜物,以保平安。)
藤牌護身擋刀箭,右手執短刀攻擊敵人,發揮奇襲效果。
藤牌是山藤編制,亦有竹編再以牛皮覆蓋,直徑約為二尺三寸呈圓笠狀,左手持握護身,右手執短刀,用來攻擊敵人的下半身,訓練時爲了安全,相當辛苦而且嚴厲.
空手連環,兵器對打之後,就是空手連環,也就是空手拳的連環對打,這是宋江陣精華之最。在空手連環的拳術對打中,包括武當派的拳術,以及猴拳、鶴拳、醉拳等,相互對招之後所演化出來的各式套拳,連環套招.右拳防左、左拳防右、拳腳齊飛,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嚴密詭譎,空手連環後,再由旗斧帶隊繞圈,準備排演八卦陣。
兵器的對打,是將單人兵器的操練化為隨機應變的雙人對打,各個捉對過招形成一套廝殺拼鬥的功夫,可對招的兵器有:傘對單刀、籐牌對月牙鏟、關刀對月牙鏟、鉤對籐牌、關刀對雙刀、棍對棍…等。目前宋江陣已不再做俱攻擊性的實地演練,完全以套招方式「點到為止」以免雙方受到傷害,但仍颇俱觀賞價值。
宋江陣器械, 齊眉棍、關刀、、鉤槍、雙刀、丈二、鐵叉、踢刀,耙.踢刀.雨傘.牌刀.雙斧,圖中即鉤槍.器械對練時棍對雙鐗鉤槍對牌刀.
丈二棍只此一支。丈二棍顧名思議為一支丈二長的細棍,取用於絲直質韌之九層仔,因為比一般其它的器械長,所以操控不容易,所以一般陣中練丈二棍需陣中孔武有力武術根基紮實者擔綱。丈二只用於收尾.
南瀛傳統民俗活動「西港刈香」 從前清乾隆時期延續到現在225年來從未中斷過,因此有著「 台灣第一香」美稱,2009年2月受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乾隆四十九年西元一七八四年西港鄉八份姑媽宮陳姓庄民於曾文溪昔時稱之為十八欉松凹仔湖發現王船一艘,船首安置王令一尊書寫「代天巡狩」尊號,全庄庄民共議恭迎回宮奉祀,此後神靈倍加顯赫,乃於甲辰科首次由姑媽宮、八份、東竹林、茘枝林、烏竹林、双張廍、下面厝、菅寮、檨仔林、後營、下宅子、土庫、打鐵庄 等十三部落倡議進行三年一次遶境進香。
道光三年(1823)七月,因曾文溪氾濫河流改道,而無法進行遶境請水活動,遂由西港玉勅慶安宮接辦。西港仔刈香每逢丑、辰、未、戌三年舉行一科香科大醮典,主要內容分「」遶境和「王醮」祭典兩大部份,屬「香醮合一」的大型信仰活動。
每科醮的刈香、遶境活動中皆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民俗藝陣。當中陣容最大數目最多就屬宋江陣,然宋江陣又有白鹤陣、金獅陣等不同類型的陣頭。如圖中是為菅寮金獅陣。金獅陣的獅頭是整個陣頭的帶頭指揮者,與一般宋江陣的頭旗、白鶴陣的白鶴俱相同的功能。
菅寮是姑媽宮刈香時期十三庄之一,他們的金獅陣歷史已很久了,相傳比烏竹林晚一科成立,是西港香第二早的金獅陣,所以烏竹林金獅陣俗稱『獅母』,菅寮金獅陣俗稱『獅公』。黃腳巾的菅寮金獅陣已有百年的歷史,真正成立的時間已難考據,據說當時曾從外地聘請一為稱『操師』來傳授,接著由本地人『文里師』任教,接著『憨條師』也教一科,二人是爲師兄弟,再傳給江瑞仁師傅流傳至今。
陣頭探館往來以及拜廟敬神,或兩陣相會都要行接禮。由頭旗帶領陣頭,兩陣的頭旗彼此互行接禮,地主隊陣員則分別站兩旁列隊以示清道巷,以清除閒雜人等,此時鑼鼓樂器喧天齊鳴。掌旗手就定位後,「左青龍、右白虎、踏中宮」重複作三次。然後客隊頭旗率領全體陣員由道巷中央通過,這是地主隊表示最大的敬意與最誠摯的禮儀歡迎來賓的禮數。
八卦陣
宋江陣各陣式中以「八卦陣」最為重要且難度較高;是由二人持長刀(長柄器械)互架以為城門,另二人持牌刀或耙穿過城門是為巡城。四人一組共有八組,排成八個方位故為八卦陣。此陣勢變化最為複雜,且最難演練,傳說其法力無邊;操演八卦陣時法力所向無敵,俱有驅邪鎮魔、保衛境內平安、消災解厄。八卦陣操演時,由頭旗領陣,護衛「雙斧」踩過點燃著的香火、雙手舞斧開城門。頭旗居中舉旗指揮陣頭成員鎮守八城門,八方位的人馬同時過招,喝聲撼天動地,陣形由八卦轉圓意味功德圓滿。排「八卦陣」除了祈求境內平安,對廟宇神明亦表示最莊重的敬意,是一種很重要的陣式與過程。
頭旗:是宋江旗,其造型是以槍為柄,槍頭下有面三角旗,旗的上方並纏掛數塊紅布。旗與红布的尺寸皆依神明指示而定。掌旗為陣頭之帶頭、也是全陣的靈魂,扮演宋江的角色。民間信仰都當他是宋江爺。它在宋江陣的作用,不但要引領全隊,還要帶動全隊的士氣,進攻時頭旗在全隊的正中心,被包圍時決不可以被取走,所以掌頭旗的人,必須反應靈敏,武藝高強,而且具有領導及應變能力,操練頭旗是槍法、棍法並用。
.一台鼓、兩面鑼、一對鈸,鑼和鈸只是強化音效;凡是陣頭行止進退、陣勢變換、快慢急緩都依鼓聲節奏進行,一點都不能馬虎。鼓手為陣頭的總指揮,鼓手通常會視演練流程的快慢而調整擊鼓速度'音量,雙方互相配合,以達成緊湊而繁複的操演。擊鼓手之所以站在椅子上,是為了方便觀看掌握全隊狀況,適時配合鑼鼓敲擊;隊形變換時要「轉鼓」(音頻節奏變化),以快慢長短或長短間雜等方式表現;陣頭整體動作需要較快或有跑步動作時鼓聲加快;一般速度時,鼓聲平穩,也稍緩;隊伍蹲行前進時,鼓聲變得頻率較慢而沉悶;每有變換陣頭隊形時都會有簡捷清楚的指示,這在各家陣頭表現方式不盡相同。